序言
「法律人」和沒有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人(或稱「常民」lay person)有何不同?「法律人」和常民看待法律的角度有何不同?常民如何看待法律、和「法律人」?這些問題,從我讀大學法律系第一天開始,就慢慢在心裡醞釀,跟隨著眾多師長前輩同儕朋友一路學習法律至今,對這些問題,竟也逐漸以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出一些解答的軌跡。在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求學期間,我很幸運地遇到萬安黎老師(Professor Annelise Riles),開啟我以法律人類學、法律民族誌的研究視角,對這些最初在心底湧起的問題,以研究、以教學、逡巡在「法律人」和「非法律人」的社群之間,或看待、或處理不同的問題,累積不同的經驗與心得。這些累積的一己之得,構成了我以「人與法律系列」為名,規劃出版為:「現代家庭生活秩序的重整與再思──人與法律系列之一」、「法律人類學、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術──人與法律系列之二」、「法律人類學與民事紛爭解決──人與法律系列之三」,這三本書的主要動機。
本書主旨為「現代家庭生活秩序的重整與再思」,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身分法之規範重心原為規範何人得以成為配偶(或解消配偶關係),漸轉移到規範何人得以成為適任的父母或照護者。而這樣規範重心的轉移,自有其社會脈絡、文化、經濟因素造成。第二部分,本書接續提出以「法律文化分析」、「法律與社會」的研究方法,探討司法實務判決中,現代家庭生活的組成、破裂、與重整。最後,本書第三部分,探討當代家庭的多元面貌,對法律產生的影響與挑戰。
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文章得以完成、並在此結集出版,我感謝一路以來鼓勵我、陪伴我的師長朋友家人們。您們溫暖的眼光與守護,讓我得以直探心中真正疑惑者為何、讓我得以嘗試追求可能的詮釋為何;同時,在學院裡教學、在實務領域裡向第一線司法實務工作者學習,這些互動讓我對人與法律的複雜關係,有著層層轉折不同的體認。這一路上所遇到的人與事,我深深感恩,並期盼以這幾本小書,作為我不成比例的點滴回饋。
郭書琴
2016年2月25日
於臺灣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