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為因應性別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而且與一般醫學訓練所強調的全人照護精神結合,於2007年將40小時的基本課程中規畫至少2個小時的「性別與健康」課程,同時學員也必須學習期間完成一例與性別議題相關的報告,「性別與健康」的教學,成為醫學院校與醫療職場必備的課程與專業素養。
「性別與健康」的教學,與醫療實務相結合的教科書如鳳毛麟角,常被作為醫療職場教學的教科書,至今仍為醫策會於2007年所出版的「性別與健康教學指引」一書,故本書——「性別、醫療、法律——案例導向討論」的出版,不僅能為醫療職場的性別與健康教學,提供性別領域的參考教科書,更重要的是志嘉將醫學倫理、法律、人文、以及醫學教育的精神整合,為科技整合推展人文關懷提供很有價值的範例。
本書的精神與架構。首先,由醫療實務發生的案例,讓學員具有學習動機,並以案例為導向、翻轉式的主動學習方式進行。其次,建構醫療職場的性別專業與性別意識,並提出醫療職場「性別與健康議題」的教學方式。再者,融入友善性別、性病、與多元性別就醫溝通與醫療決策的議題,提出爭點與解決之道,讓學員有宏觀的視野,培養具有性別意識的全人照護精神。最後,將倫理、法律、與性別議題整合,形成性別專論,讓有志於從事性別教學與研究者能輕易上手。綜觀,本書層次分明、由淺至深、兼具廣度與深度,尤其能將性別、倫理、法律,進行醫學人文與教育的整合,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教科書。
作者王志嘉醫師,是我在臺大醫學院的學生,術德兼修。為優秀的家庭醫學以及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取得專科醫師後,又繼續進修法律,其碩士論文題目為「死亡協助與刑事責任」,博士論文題目為「病人自主的刑法效應」,除整合倫理與法律外,也重視病人自主與醫療專業,並強調全人照護的精神。兩年前,將其碩博士論文出版兩本專書——「病人自主之刑法基礎理論」、「病人自主之刑法實例剖析」,本人曾為其推薦,該書並於今(2016)年以高分榮獲臺北市醫師公會第一屆好書獎之殊榮。本次,志嘉則在既有的醫學、倫理與法學專業素養,積極投入性別與健康的研究,並將其整合為教科書,誠屬不易,更具創新性,在此,再度向大家推薦這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 教授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理事長
立法委員
邱泰源
2016年12月14日
推薦序
在各個領域推動性別主流化中,醫療體系是最容易被遺忘或忽視的領域。一方面是其專業知識門檻高,另一方面是社會上普遍著充斥「醫學中立、健康中性」的迷思。因此當醫界大老驕傲地說:「我們是以病人為中心,不分男女」時,我們都非常地焦慮,因為在這個領域裡,不論是臨床醫療或醫病互動關係,都和「有『性別』的身體」息息相關。如果看不到生/心理、社會/文化的性別差異對健康、醫療的影響,將導致不良的醫療事故(如:誤診、延誤就醫、性騷擾及侵犯隱私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如:產檢及生產給付偏低等)、以及不當的健康政策(如:人工流產、結紮需要配偶同意等)。因此,醫療體系裡「性別」意識的提升非常的重要。
雖然自2007年起,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事人員繼續教育的規範都有「性別與健康」的必修課程,但是幾年來,這些課程都還是缺乏講師及教材。王志嘉醫師於2007年衛生署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推動之初,即被醫院賦予擔任「性別與健康」議題的教學工作,10年來,深刻瞭解醫療體系裡性別盲的現象及破解迷思的必要及方法,由他致力編寫的書,應是「性別與健康」繼續教育極需的教材。
此書以「案例導向討論」,將有爭議、難以釐清的性別問題:如身體自主性、醫病性騷擾等,從人文、倫理及法律的角度一一解析,深入淺出,有利於學習者寬廣的思考與辯證。目前醫事人員的性別教育偏重在家暴、性騷擾、婚姻、平權等議題,較少在臨床上性別差異作討論。第二章——「醫療職場的性別專業與性別科技創新」一節,除了以男女疾病「發生率」闡述「生理性別」差異對於疾病的影響外,也以男女在心臟病症狀、診斷上的不同為例,強調醫事人員應認知臨床上性別差異的存在及重要性,破解「健康中性」的迷思,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此外,醫病溝通的技巧、告知後同意在處理上的應有的性別考量,在本書中不同的章節,如多元性別與友善性別、性病環境,都有不同情境解說及文獻資料的提供,是很難得的教材。
1970年代美國婦女健康運動開始,觸發了近二、三十年來性別與健康的研究及討論。2003年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出醫事人員應要瞭解生理及社會文化的性別差異對於男女的健康影響。目前,國外已有許多有關於性別與醫藥的教科書,諸多國家也已將「性別與健康」納入醫學教育的學程(curriculum)。我國的醫療體系顯然還跟不上這樣的發展。王醫師身兼醫學及法學的專長,從多個層面思考醫療的性別議題,實在非常難得。希望此書的出版能引發醫界更多的討論與認知,並善用這樣的教材來提升醫事人員的性別意識及敏感度。
台灣女人連線 常務理事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召集人
前立法委員
黃淑英
2016年12月20日
推薦序
「醫療中的性別議題」隨著兩性平權、性別平等、多元性別、多元家庭、性別友善醫療……等觀念的發展與受到重視,而在台灣醫學界成為醫學生教育、醫師繼續教育、醫院評鑑、醫學教育評鑑……等之重要項目。而「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更規定,醫師執業應接受之繼續教育課程包括一、醫學課程。二、醫學倫理。三、醫療相關法規。四、醫療品質。且其中應包括感染管制及性別議題之課程。足見性別議題在台灣醫界受到重視的程度。然而儘管醫學教育及醫療人權之觀念與法規進步,現實狀況中教育訓練所需之師資與教材則未必能跟得上腳步。在醫師繼續教育辦法修訂之初,的確出現教師、教材、課程內容不足與水準參差不齊之現象,並且學分不易取得。各醫學會與醫師公會都要煞費苦心安排,尋覓合格的講師,方能在課程送審後經過評定核可而順利授課,最終達到法令之要求,使實務跟上理想。
本書作者王志嘉醫師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為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並獲得東吳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專攻醫療相關刑事責任。除了在醫療法律與醫糾調解方面之專長外,更在醫策會推動「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時,即擔任「性別與醫療」及「醫療法律」領域的教師培育工作,訓練各醫院的種子教師。此外,王醫師亦受到科技部之補助,執行「醫學教育與醫療職場『以案例導向、爭點分析、正反思辨之性別教案』之建置」、「建構以性別相關案例為導向,整合醫學倫理、法律、性別、人文面向之醫學教育教科書之研發」等研究計畫。本書即是集合了他在「性別與醫療」領域多年教學與研究經驗之成果,蒐集了臨床上常見、與性別議題相關、具爭議性、富含倫理法律意涵之案例,加以分析探討而完成。這本透過案例研析方式來呈現的「性別、醫療與法律」專書,十分適合用於小組討論或案例研究之用,相信能有助於讀者更瞭解醫療場域中性別議題的重要性,幫助醫護人員瞭解如何因應與處理,將是十分實用的教材。而王醫師在醫療、性別與法律領域之認真投入並辛勤寫作,其精神與毅力亦是令人感佩,特此為序推薦!
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
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
臺灣大學生醫倫理中心主任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命倫理學博士
蔡甫昌
2016年12月23日謹誌
推薦序
「醫生也不是神。」這是我罹患癌症朋友在治療過程病情不如醫師預計順遂時的感受。這心聲雖發自病人立場在安慰自己接受疾病不善的發展,但更重要的是,在醫師立場應該要面對醫術的有限性,坦承告知病人,才能減低醫療糾紛。另外,病人權益日益越重,醫病關係從傳統的威權走向平等,病人性別議題從單一異性戀走到LGBT(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多元性別,醫師在告知或檢查病情時,需要有性別敏感度,不然可能無知地侵犯病人的隱私與權益,引發刑事責任。醫院的職場性騷擾,從醫療人員內部的騷擾增加到病人騷擾護理人員或醫師。性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篩檢醫師應如何告知才不會侵犯病人隱私權。以上問題都需要同時兼有醫療、法律與性別專業的才能提供周延的建議。王志嘉醫師便是一位集醫療、性別、法律專業為一身的最佳專業人才。
2007年醫策會在推動「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之初,王醫師即被賦予擔任「性別與健康」議題的教學工作,期間還取得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的師資認證,至今約十年。更加難得,在繁忙的醫師工作之餘,王醫師還不畏艱難修得法學碩士與法學博士學位,專研醫療法。台灣醫學教育或是法學教育在推動性別課程時,非常缺乏實用教學材料,王醫師專長於家庭醫學、醫學倫理、醫事法律、性別與健康,他發揮所長結合此四大領域交織的議題寫成本書「性別,醫療與法律——案例導向討論」,一本非常實用的教學書籍。
本書有五大特色:
㈠以醫療案例方式,運用性別、醫療溝通、法律觀點來分析討論,不流於理論化,非常實際,可提提高學習者的興趣。
㈡每一章以議題為主,除了一般性別專業與性別意識的內容之外,還增加許多新概念或議題,如性別醫學的新觀念、醫療性騷擾(病人性騷擾醫護人員)的議題;再者對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篩檢、性病、LGBT(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等多元性別)的醫療行為與醫療權益等議題,特別針對於「病人同意」與「醫師告知」的權益問題細緻地討論,突破以往醫學教材對多元性別的忽略。
㈢從性別意識與醫病溝通的觀點,除了保護醫療人員之外,更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討論「認知框架」、醫病溝通與同理心的應用、醫療告知同意書、真實醫療糾紛法律案例等議題,對於想要理解醫病關係、病人權益的一般人來說,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
㈣本書作者具備醫學、法學雙料專業背景,書中最後一部分特別從司法判決案例來討論性別與醫療,絕對創新,不僅可以讓醫療人員理解與自身關切的法律問題,也能讓司法體系的人員深入了解醫療案件的核心所在。
㈤每篇皆可獨立成為教學資料。
本人與王醫師是國防醫學院同事,曾擔任他科技部研究計畫「醫學教育與醫療職場『以案例導向、爭點分析、正反思辨之性別教案』之建置」以及「建構『以性別相關案例為導向,整合醫學倫理、法律、性別、人文面向之醫學教育教科書』之研發」之共同主持人。深感王醫師有濃厚的人道主義氣質,而本書的核心精神即是以病人權益與性別的觀點來談醫療與法律交織的問題,這是極為進步的價值主張。臺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正在推動性別主流化,其中醫院、法院的性別意識培訓課程需要專業的性別教學材料,王醫師的這本著作可說是最佳教學用書。本人很榮幸推薦此書。亦願王醫師能持續性別、醫療與法律交織的研究,提供醫學、法學的性別教育更多的教學著作。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黃淑玲
2016年12月17日
推薦序
醫學無法、也不得脫離人的處境,而交錯在醫學進展歷程以及醫療現場當中的,除開醫學當下知識與技術的開通,種種社會情境的有形、無形規範,也左右著醫療實務的施作。其中,外顯而框架規訓的法律,以及內隱而刻板不自覺的性別,兩者時而浮現地影響著醫療工作的操作。法律條文透過抽象原則的指導性規範,性別則是慣習般地理所當然行事,前者讓醫事人員苦於按照條文卻困難於對照臨床狀況,後者卻也使得醫事人員不自知於慣常價值態度的不足,二者均為台灣醫療社群在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挑戰之一,更何況法律、性別交織於醫學操而呈現的複雜抽象。
在醫學現代性及其不滿的氛圍中,日益需求的醫學社會人文素養,以及醫事人員相關法律與性別學分的需求,課程的廣泛開辦卻也帶來許多的省思,簡單介紹醫事相關法律條文或是男女性別差異,無論是醫事人員或是在學學子常反應與法律、性別相關醫學課程實用性不高、涵蓋面過窄,而有過於淺薄或缺乏實用性的評語。面對醫學臨床教學及課程的準備,如何將法律、性別與醫學關注巧妙整合,跨領域的語言與思緒完整的融合,脫離抽象文字與規範性概念介紹,使之能夠貼近醫學臨床現象,且具有充分學習效能,是最為需要的。
本書的內容是深入而深刻地將醫學、法律、性別加以交織,同時具學理、理念、實務的介紹與案例探討,本書作者以其豐厚的學養及臨床經驗,將複雜、豐富而完整的資料整合,成為臨床醫療人員與在學學生極具學習與參考的重要書籍,也會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醫師/教育學博士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局長
黃志中
2016年12月18日
自序
「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心插柳」,是我投入醫療職場性別教學與研究的最佳寫照。2007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將「性別與健康」議題,納入必修課程,由於具有醫學倫理與法律的專業與教學經驗,被醫院委以「性別與健康」的教學任務,對於性別議題一知半解的我,僅能先以「家庭暴力」、「生育自主權」為題進行教學,並在有感於性別專業與意識的不足,開始研讀相關資料,教學相長,逐漸導入「職場、醫病性騷擾」、「性別與溝通」、以及「性別與醫糾」等課程,性別與健康的教學才開始步上軌道。
繼之,應本院通識教育中心黃淑玲教授的邀請與鼓勵,於2014年申請科技部「性別與科技」的專題研究計畫,承蒙委員鼓勵,意外獲得通過,開啟了性別與健康議題的研究,其後再獲得2015~2016年2年期的計畫,始有機會將3年的部分研究成果出版。然而,宥於個人經驗與專業的不足,以及臨床業務忙碌致時間分配失當,與原先的計畫仍有不少差距,不得已只好將專家會議的部分共識(初步成果),連同近年來發表的文章,先行集結出版,不足之處將待未來改版時再行增補。
本書的架構與內涵,包括:「性別主流化(含性別影響評估)」、「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性別專業與性別意識(含性別友善環境及醫病溝通)」、「性別平等三法、家庭暴力防治法等性別法規」、以及「多元性別就醫溝通與醫療決策」等的五個面向,雖未盡完整,僅能視為醫療職場「性別與健康教學」應具備的基本知識、態度與技巧。至於,更深入的「性少數」等性別交織性議題,如「醫事人員的性別比例與醫療照護」、「新移民配偶與健康」以及「長期照護照性別議題、新移民照護者與健康」等,未來將持續於教學及研究精進,俟有成果後,再行增補。
最後,感謝科技部「性別與科技」專題研究計畫103-2629-H-016-001-&104-2629-H-016-001-MY2的補助,共同主持人——本院黃淑玲教授、台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輔大醫學院傅中珮助理教授的共同合作,研究助理——陳玲君、郭青荍、張薰尹的協助,以及10餘場「性別、倫理、法律與醫學教育」專家會議出席學者的意見與共識,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雖然內容未臻完善,也有不少疏漏,但已跨出了醫療職場「性別與健康」研究的一小步,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持續精進教學與研究。
王志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