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月天,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今年特別冷,三月底,仍是寒風多雨。昨日,在冷風飄雨中,送走當年留學美國的指導教授Frank Upham先生。隨後,校讀本書,在看完最後一句文字時,感覺一切都放下了,放下了多少歲月。
將近二十年來,多數的研究工作時間,耗盡於書寫侵權行為法的論文,本書代表著某一個階段的總結。內心決定,往後的日子,將潛心於契約法的寫作。於是,在完成本書的那一刻,感覺就像一位老友即將離去,揮手而別。而自己,亦將行走於另一條孤獨的路徑,人煙稀少,荒漠四野,卻不再回頭。感覺上,心裡有些放鬆,也有些不捨、遲疑與空寂,似乎走在時間走廊的某一個定點,才一回頭,還沒來得及看清楚走過的景象,就必須再度前行。過去,顯得多麼遙遠。將來,則感到躊躇,舉足行走,行走於何處?
記於2016年3月26日
本書自侵權行為法的功能與制度設計開始,詳細討論侵權行為的成立要件與法律效果,最後歸納侵權行為法的特色與未來發展趨勢。本書將本人過去多年來關於侵權行為法的相關論文,重新整理補充,以求體系的完整及概念的妥當理解與應用。侵權行為法的法條規定甚少,與契約法係由許多「規則」所形成不同,相關法律規定係由許多概念所構成,如權利或利益、過失、違法性、因果關係及損害等。因此侵權行為法的本質,屬於判例法的法律體系,有賴於裁判者對於法律概念進行解讀,體察社會實情,進行法益權衡,作成價值選擇。
本書建構侵權行為法的基礎理論,參酌各家學說與實務判決,期待有益於讀者了解侵權行為法的本質內涵。本書內容,除整理國內學說與實務見解外,並自比較法的角度,參酌德國、法國、日本、英國及美國等國之法律文獻,進行討論。此外,為求侵權行為法之現代化,本書並參考歐洲侵權行為法原則(PETL)及共同參考架構草案(DCFR)的規定及案例,期使讀者了解現代侵權行為法的發展趨勢。書中所述理論與案例,甚多涉及價值判斷與選擇,如有不妥之處,尚待讀者指正。
本書完稿之際,承蒙臺大法研所郭峻瑀、劉韻容及賴信堯研究生協助整理註釋及索引,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陳聰富
2017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