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30年的專利競技,半世紀的產業軌跡
台灣科技產業在美國的專利訴訟,是台灣智慧財產權發展的縮影,更是台灣經濟轉型的實證。這本書固然以法律的爭訟為主軸,然而背後所驅動的,是科技與產業的實力,我們得以一窺我國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生態與發展軌跡。
台灣科技產業在1980年代逐漸成形,從新竹科學園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設立,連結在地的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成為台灣首創的高科技聚落,從此引領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1980年聯華電子公司,1987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1994年世界先進公司,都是由工研院衍生而出的世界級企業。彼時主政的政府,有效掌握國家資源,更有高度的主導權。到了1990年代,大量的科技產品外銷,台灣成為電腦與半導的製造王國。科學園區的成功、技術研發的自主及產業鏈的完整,使台灣成為新興產業經濟體(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與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1980年代台灣邁入高科技產業,是根植於1960年代就開始的經濟發展。台灣歷經勞力密集、進口替代、加工出口等時期,快速的經濟成長,孕育了產業轉型的實力。在進入科技創新與資本密集之前,智慧財產還沒有成為資產的條件。隨著科技產品的蓬勃成長,台灣企業競逐於美國市場,入境隨俗,我們也在美國體系內進行智慧財產權爭訟,尤其是被控專利侵權的案件層出不窮。
為了建立產業智慧財產權的能量,1989年經濟部在資訊工業策進會的市場情報中心下設資訊法律研究小組,1993年法律研究小組與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合作,在大學校園裡開設智慧財產權課程,啟動了台灣培育科學園區與大學的智權知識。隨後交通大學於1996年成立了企業法律中心,2000年開創全國第一的科技法律研究所,不但締造先機,更發揚光大,於2015年成就獨步全國的科技法律學院。除了地利的優勢外,更因為有效建構學院成為知識平台,推動台灣的智慧財產權能力與國際接軌,進而整合學術與實務,也是台灣培育智權人才最成功的基地。爾後智慧財產的培訓工作在台灣如火如荼展開,教育部、國科會(現在的科技部)、經濟部及農委會等,先後投注不少的財力,讓台灣的智慧財產知識遍地開花。
台灣企業於1990年至2010年中,在美國申請與獲得的專利數量相當可觀,排名全球第四或第五,專利訴訟也因半導體、光電等產品之市占率高而屢見不鮮,擅長專利訴訟的美國事務所,無一不涉足台灣,就是證明。我們把台灣智權的發展參照科技產業的成長,可以看出我國產業不是沒有創新,只是科技沿襲著國際的軌跡,屬於後進的跟隨者。因此,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在輔助科技產業競爭的過程中,守勢遠多於攻勢。對於前端的科技研究與專利產出,除了透過國際合作、授權與聯盟外,也借助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大學的協助,因此產、官、學、研合作的契合度成為關鍵。其中工研院以技術研發及專利布局,曾經協助台灣在美國專利訴訟上取得優勢,尤其是針對我國半導體的競爭對手,例如三星、樂金(LG)與首爾半導體等,有不少值得稱頌的案例與精彩的故事。
然而台灣科技業以製造為主,整體產業與跨國企業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交錯複雜,即使工研院贏得對外國廠商的專利訴訟或談判,卻也因為本國製造業在供應鏈上與外商的連帶關係,反成為被抱怨的對象。
此外,由於兩岸關係的敏感,以及保護國內產業著眼,國家出資研究的科技,通常是大學與研究機構擁有的專利,其利用受到諸多限制。例如必須是國內廠商在一定期間(4年)內沒有使用的意願,才能授權或讓與外國廠商;在中國取得的專利,只能以訴訟排除侵害,不得對大陸廠商進行授權;甚而專利賣斷後,透過契約拘束買受人未來的利用,不得對付我國企業等。專利利用的空間與條件既然受限,其市場價值就會大受折損。
2010年以降,隨著國際競爭與科技轉型,我們沒有及時趕上這一波,製造業的落後與疲態逐漸顯現。產業鏈雖然還在,但是強度已大不如前,經濟效益自然衰退。我們的科技基礎仍在,只是產品市場早已今非昔比。
智慧財產是科技競爭不可或缺的籌碼,專利儼然已是市場競爭的策略資產。專利交易市場一旦形成,多元營運的模式於焉而生。專利事業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專利聯盟或集管(Alliances or Pooling)、專利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等,改變了智慧財產的利用方式與價值,甚而新加坡推出的國家戰略,以成為國際智慧財產樞紐(IP Hub)自許。智慧財產的商業化利用,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也就是將創新的智能與專利的商品化,帶動實體產品的交易。以科技與專利的軟實力,產生實體系統與產品的市場效益,這是台灣的契機;我們對產品製造、技術研發與專利商品化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與基礎,現在應該透過技術與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創造實體產品市場的機會。
3
0年的美國專利訴訟,我們看到了產業生態的變遷。從1960年至2010年,半世紀的台灣經濟發展,蓄積了智慧財產保護與利用的動能。我們回顧經濟發展的足跡時,同時前瞻未來的景緻。數位經濟時代,知識創新與無形資產成為經濟發展的動能,也要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教授、院長
劉尚志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