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傳統的歷史學,大都重分析,把對歷史事物,客觀的記錄下來,供後人借鏡。「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宇仁第一位,借用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與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而創造出macro-history(大歷史)。宏觀與微觀,只是對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以大小轉用於歷史,有黃先生獨特的見解。「中國大歷史」是黃先生從1960年代,認為【應當廣泛的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史、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才談得上進一步的研究】,黃先生對中國大歷史提出【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十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食衣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作者藉黃先生「中國大歷史」觀,以及採用,亞當.斯密「國富論」,西方「大歷史」觀的結論。雖然亞當.斯密是經濟學家,但他卻以「大歷史」觀的角度,論述經濟原理。「國富論」是以歷史的角度,來論述經濟理論的。雖然黃先生是第一位提出「大歷史」觀的學者,【這一個觀念卻由來已久,黑格爾縱論歷史,早已奠定了大歷史的哲學立場】,但確實是亞當.斯密首先採用「大歷史」觀的觀點,來論述經濟。
依亞當.斯密的論述,「文明」起始於「分工」,而「分工」受限於「市場」,因為「水運」較之於陸運,更能接觸到廣大的市場,所以不論中西方,文明均起源於水運(包括海運與河運)發達之處。近代西方是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由各大地主,結合奴隸的後代,成為國家。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在「霸權興衰史」這本書所說;歐洲地形支離破碎,沒有廣闊肥沃的地區,崇山峻嶺和大片森林,把人口隔離在山谷之中,四面八方的氣候差異極大,地區王國,貴族領域,高地氏族,和低地城邦,形成小國,而國家之間的軍事衝突,造就了政治的多元化與軍備競賽,一旦遠洋海軍獲得了優勢,控制了海上貿易通道,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無人可以阻擋。依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文明」這本書所說:競爭,科技,經濟,形成所謂西方文明的特點 。
黃先生的論述,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有三:1 黃河不時氾濫,2中國史書記載,大約六年一小災荒,十二年有大飢荒,3中國的農民和塞外的民族,由於氣候上15英吋的等雨線分割,大約與長城相接近,因此構成遊牧民族,不時入關(長城線內)搶奪糧食。因為防洪、救災及對付北方遊牧民之需要,促成中國形成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體系,較為有優勢的可以處理上述的三個問題。中國人口這麼多,地域這麼廣,中央集權要處理好這麼多日常事務,實在是一件太困難的事,因而中國的中央集權,在早期還能發揮優勢,較之西方,強大很多,但到了後期,只能抽象地處理非常簡化的事務。中國歷史上分成三個時期,1秦漢以前,中國的綜合國力,較之於西方強大很多,2到了唐宋,中國文明到達了頂點,各方面較之於西方均不遜色,甚而超越,然後,3到了明清,中國國力已明顯輸給西方,再加上明朝實行海禁,西方航海技術進步神速,此時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了。
中國近代史,是一頁血淋淋的歷史事實,鴉片戰爭讓中國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甲午戰爭讓中國認識到政治制度之不如人。孫中山推翻了滿清,建立了民國。軍閥割據,蔣介石北伐成功,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上層的中央政府,團結了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這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勝利的戰爭。但中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社會,毛澤東領導中國農民革命,形成一個有效率,可以進行數目字管理的基礎建設。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並進行數目字管理,成效顯著。但中國革命還沒有完成,鄧小平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下一位中國政治家,將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政治的體制改革,作者深信成功的機率很大,以完善一個現代化社會的上層(政府)建築,中層(文明)架構,以及基層(基礎)建設。作者歸納如下:
西方文明 傳統中國文明 社會主義中國
上層(政府)建築 三權分立 天子的禮儀 中國共產黨的領 導
中層(文明)架構 數目字管理 科舉的中庸管理 數目字管理
基層(基礎)建設 自由,法制的價值觀 儒家的道德觀 教條式的價值觀
結論 資本主義社會 落後的封建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所謂數目字管理,就是要完成下列三點【1.資金廣泛的流通(wide extension of credit)剩餘之資本透過私人貸款方式彼此來往。2.經理人才不顧人身關係的僱用(impersonal management)因而企業擴大超過所有者本人耳目能監視之程度。3.技術上之支持因素通盤使用(pooling of service facilities),如交通通訊、法律事務及保險業務等,因此各企業活動範圍又超過本身能力之能及。】。這三個條件,說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不容易,要社會的整個配套建設,尤其是法制。在中世紀達到這個目的,特別是從農業社會,轉型到發達的商業社會,要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上的改變,再加上,社會既得利益的阻礙,都是經過流血革命完成的。有了上述數目字管理的基礎,才有實行資本主義的條件,達到現代化的目的。
作者根據黃宇仁「中國大歷史」觀,以及亞當.斯密在「西方大歷史」觀的結論,構成一個簡明「綜合國力」實體綱領的「物理模式」(Physics Model),然後抽象出「數學模式」(Mathematics Model);就是最優化(Optimize),社會的資本管理,通俗的說就是最大化綜合國力,以此推導出「中國大歷史工程」,拋磚引玉,讓各位先進來批評和指正,但最後一定是依實踐來檢驗的,這也是文明進步的客觀規律。
本書即按此架構書寫,以大歷史觀的角度出發,述說微觀歷史。同時說明西方霸權興起,也是經過努力奮鬥而來,包括流血革命,而達到實行資本主義的狀況。由於社會上的資本主義沒有清楚的定義,因為論述歷史,不可能不牽涉到意識型態,所以作者盡量把科學部份(邏輯推論),與意識型態部份(假設)分開,本書重點在科學部份的討論,因為不論什麼主義,科學部份都是不變的。在討論意識型態之前,必須要清楚定義,因為討論西方文明,不得不定義資本主義的論述,這部份將在第八章專門涉及。
國家實行資本主義一定是現代化了,但現代化卻不一定要實行資本主義,只要能夠進行數目字管理就行。實行資本主義,最後都走上「霸權」,都採用目前的「國債」(基金化舉債)方式。亞當.斯密,早在230年前就警告著世人,他說【基金化舉債的作法,向來使每一個採用它的國家逐漸衰弱。義大利的那些共和國似乎最早採用這種作法。熱那亞和威尼斯,這兩個義大利僅存的還能自命為獨立存在的共和國,都已經被這種作法弄得積弱不振了。西班牙似乎從義大利共和國學到這種作法,而(由於它的稅制很可能比它們的更不明智)相對於它的自然稟賦來說,它已被弱化的程度,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西班牙的債務歷史悠久。它在十六世紀末以前便已債臺高舉,大約比英國政府欠人家一毛錢以前提早了一百年。法國,儘管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也因為在同一種債務的沉重逼迫下日漸衰弱。荷蘭聯邦共和國因背負債務而變衰弱的程度,和熱那亞或威尼斯一樣嚴重。一種在其他每一個國家都帶來衰弱或荒蕪的作法,有可能單單在英國會被證明是無害的嗎?】。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此時英國正處在鼎盛時期,美國正宣佈要獨立,而今天歷史上已證明英國霸權的衰弱,有可能單單在「美國」會被證明是無害的嗎?美國由於「借錢,打仗,再借錢,再打仗」的國債政策,正在最大化「華爾街集團」的利益,美國霸權的衰弱,將是歷史上的必然。中國和平崛起的挑戰,不在「美國」,而在中國自己!本書提供個人觀點,供世人討論,只要有助於世界和平,有助於新興國家現代化,提供另外一個不同於資本主義霸權的模式,也就達到本書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