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1
破產邊緣的白宮
回到現場,讓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債務上限是美國聯邦政府法定的借債總額。1917年以前,聯邦政府的每筆借貸都須經國會批准,後來,為了讓財務更有靈活性,國會決定,規定一個借債總額就行了,只要政府不超過這個上限,具體怎麼借就不管了。不過,這個上限極少對聯邦政府有實質性約束,其具體數額甚至是鮮為人知的。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統計,自1962年3月以來,美國的債務上限已經提高了74次。自2001年以來提高了不下10次。自美國憲法誕生以來,幾乎還沒有過關於債務上限的辯論。通常情況下,一旦預算通過,債務上限也無需什麼重大討論,就順理成章地提高了。2011年初,美國債務直逼法定的14.3兆美元上限。在債務大限將至的日子裏,白宮似乎表現得很無所謂。2011年的5月16日,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告訴國會,美國政府當天已達債務上限。他採取了「特殊措施」,為國會立法者爭取到提高債務上限的時間。蓋特納設定的大限是2011年8月2日。債務的規模太大,幾乎接近於美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這在和平時期是史無前例的。一旦債務達到上限而上限未能提高,則意味著政府無力舉債支付它的帳單—目前,政府每月的財政支出都比財政收入高出1200億美元。這意味著,財政部長蓋特納必須做出取捨,確定債務償還的先後次序,放棄政府已做出的一些政府付費項目的承諾。最有可能出現的情形是,美國政府會尊重它的金融義務,優先償清債券投資者的債務,然後是享受聯邦公共福利、向政府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及服軍役的政府工作人員。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比如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會大打折扣。因此,債務上限就變為了美國政府縮減財政預算,「給誰付費,不給誰付費」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是否得多上繳一些」的問題,這也就決定了這場辯論在本質上有著很強的政治動機。一旦美國政府迫於財政困境,連債券投資者的金融義務也無法履行,那就是主權違約了。這將是一場世界性的災難。股市會下跌,美國的利率會上升,美國經濟將重陷衰退的泥潭。
2011年5月底,在副總統拜登的協調下,兩黨開始談判,談判在6月以崩潰告終:共和黨人斷然拒絕了民主黨人提出的增加財政收入和削減開支的提案。7月,歐巴馬總統推出了4兆美元的大規模赤字削減提案,包括減少在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和醫療援助的開支,以及改革稅收、填補稅收漏洞的計畫,包括增加對美國公司海外盈利的徵稅和打擊海外避稅地的逃稅行為。
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剛表示對此感興趣,馬上又因保守派對增稅的堅決反對而改變了立場。隨著辯論白熱化,人們發現,兩黨爭論的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對政府規模和角色的認識問題。老共和黨人和新共和黨人也分化了,老共和黨人對20世紀90年代比爾‧柯林頓在預算問題上的策略制勝仍記憶猶新,而年輕的新共和黨人對增稅的看法很絕對。2010年11月中期選舉中,新共和黨人—茶黨人,正是高舉著堅決反對提高稅收的旗幟進入參眾兩院的。他們決意減少政府開支,反對增稅的強硬立場讓這場辯論顯得與從前大不同。而在民主黨人一邊,他們堅定地認為,需要增加財政收入來解決高水準的公共債務問題。雙方難以妥協。共和黨人給債務上限放行的前提是,白宮必須承諾削減財政開支,包括設定開支上限,而且必須改革預算法案的立法程序。歐巴馬政府堅決反對。2011年7月22日,在與歐巴馬再度談判後,博納又一次退縮:歐巴馬做出讓步,削減醫療保險、醫療援助和社會保障的開支,並要求增加4000億美元的稅收,但博納無法說服共和黨人接受向富裕的美國人增稅。7月25日,歐巴馬和博納的分歧進一步擴大:眾議院的共和黨人提出分兩步走的方案,先允許立即將債務上限提高1兆美元,然後明年在總統選舉之前,再由新成立的國會委員會決定進一步提高多少,以此來為明年的總統選舉造勢。參議院的民主黨人堅持推行他們的計畫,即削減2.7兆美元財政赤字,提高赤字上限,且有效期直到明年的總統選舉結束。7月27日,債務上限談判仍無果,投資者開始競相拋售美國債券。7月28日,博納和他的助手與新共和黨人談判了5小時,這場談判最終的結果是,新共和黨人更加強硬。美國財政部發出預警,如果不能如期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一致,它將無法從債券市場上借新債,也無法籌集到足夠收入用於支付債務,因此將不能保證如期償付別國債務。
內文試閱2
早已焦頭爛額的歐債
歐洲人再次見識了美國人的厲害。
讓歐洲人首先憤怒的是,2011年8月5日,從美國東部時間傍晚起,和下調評級相關的新聞就開始見諸媒體。首先是ABC(美國廣播公司),緊接著是華爾街日報,報導稱財政部官員指出了標準普爾報告中的錯誤,而標準普爾正重新審視評級。《華爾街日報》報導,據白宮表示,標準普爾報告存在嚴重的「計算錯誤」,標準普爾承認了錯誤,但一直到晚些時候並沒有做出最後評級決定。再晚些的報告顯示指出標準普爾計算錯誤的只是財政部,而不是白宮。這裏的問題是程序令人質疑:標準普爾很明顯先通知了白宮,而不是發佈了一個獨立觀點。
被蒙在鼓裏的歐洲人?
儘管通知屬於標準程序,但似乎歐元區幾個國家被下調評級時沒有走這個程序。另外,即便不確定事實到底如何,但如果人們認為最終決定受到干預,那麼評級程序本身的公正性可能將受損,而無論最終評級結果如何。
即便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期間受到嚴厲批評。一種觀點認為對主權信用的激烈行動是某種形式的報復,美國政府作為被評級主體,其對評級結果的挑戰以及施加的政治壓力也將引發投資者的嚴重不滿。對於一直在嚴厲批評評級機構的歐元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白宮的行為可能會在他們中間引發示範效應。由於對評級機構的判斷及評級決定是否受到干預存在疑慮,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先賣出、以後再解決疑問,從而引發避險拋售。
延續近三年的主權債務危機正在歐洲南部蔓延,如今已波及義大利和西班牙。更危險的動向,則步步逼近歐洲大陸的超國家主權貨幣—歐元的去留。
2008年之後在世界經濟範圍內展開的危機是大蕭條之後最為嚴重的一次,並且可以想像其嚴重性將接近大蕭條的水準。這是因為,本次危機不僅體現為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罕見的金融危機,更體現出實體經濟並未解決的嚴重問題,而過去幾十年這一問題實際上被債務所掩蓋。正是日漸衰弱的資本累積與金融部門崩潰之間越來越強的相互作用,使得政策制定者面對經濟下滑趨勢無能為力,從而必然引發災難性的危機。
美國主權評級的下調讓一切突然「加速」了,美國的危機影響力讓歐洲人感到切膚之痛了。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中東歐國家的金融動盪就是一個例證。該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後,市場氣氛急轉直下,信貸緊縮愈演愈烈。銀行、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紛紛拋售資產以償還債務,降低槓桿比率。同時,歐美金融機構緊急從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抽出資金救援母公司,使得國際資本大量流出中東歐國家。匈牙利外國直接投資額從2008年第一季度的約17億歐元驟減至第三季度的約1億歐元,拉脫維亞外國直
接投資占GDP的比重也從2008年第一季度的7.6%降至第三季度的5%。資本流出沉重打擊了中東歐國家的股市和房市。貨幣也大幅貶值。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匈牙利福林持續貶值,2009年2月在布達佩斯銀行間交易市場福林與歐元的比價一度跌至299:1,對
美元的比價跌至233:1,這是福林對歐元和美元比價的歷史最低紀錄。
金融「去槓桿化」伴隨著避險基金和其他投資者的套利平倉,相應表現為美元升值。這一方面導致中東歐國家銀行和企業的避險或套期交易出現巨額虧損和外債償付危機,另一方面又使這些國家的美元融資成本大幅提高而產生融資困難,外匯儲備急劇下降。匈牙利12個月內到期債務為270億歐元,但外匯儲備只有170億歐元。外債較多的中東歐國家面臨國家破產的威脅。此外,美國金融危機還使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石油價格已從2008年7月每桶147美元狂跌至2009年初的38美元,進而導致俄羅斯的經常項目急劇惡化。由於投資者預期俄羅斯經濟前景黯淡,大量撤資,導致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2009年2月19日,創下了1美元兌換36.4盧布的歷史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