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5 項符合

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 則評論
 你我的生活周遭時時刻刻充滿刺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10
你我的生活周遭時時刻刻充滿刺激,這些刺激可能來自於人、其他生物或環境,形式可能是光、聲音、溫度或化學分子。這些刺激不一定會讓你臉紅心跳、腎上腺素高升或是變成超級賽亞人,但是有些刺激承載著重要的訊息,有些刺激則會造成傷害。生物都必須面對及處理刺激,並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適當的反應...
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 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

作者:柏克海德 / 譯者:嚴麗娟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9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鳥的感官: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

內容簡介

到底,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呢?


  ◎入圍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全國最受歡迎科普網站泛科學Pansci.tw 2014年5月選書
  ◎英國獨立報2012自然類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2012自然歷史類年度好書
  ◎「英國鳥類」雜誌暨英國鳥類學信託組織2012年度鳥類書籍
  ◎Amazon當月最佳書籍/讀者四顆半星好評
  ◎「英國鳥類」雜誌暨英國鳥類學信託組織2009年度最佳鳥類書籍《鳥類的智慧》作者全新力作

  為了理解鳥類有哪些感覺,人類除了依賴想像,更透過顯微鏡、聲波儀、核磁共振等技術和研究方法,一步步解開疑惑。身為資深鳥類行為生態學家的柏克海德,結合行為生態學、生理學、神經科學、感覺生物學等,於書中依序解釋鳥類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磁覺及情感,詳實而淺白的描述鳥類用來解讀環境與彼此互動的感官;搭配凡赫魯所繪製的精細插畫,種種局部特寫更展現出鳥類感官的奧妙。

  .紅鸛如何不用眼睛看,就能感覺到幾百公里外的落雨?
  .牛文鳥是唯一能感受性高潮的鳥類?
  .候鳥遷徙時之所以不會迷路,是因為牠們的體內有羅盤?
  .美洲隼能在十八公尺外就偵測到兩毫米大小的昆蟲,牠是怎麼辦到的?

  書中各式各樣的鳥類研究與豐富的野外調查經驗,將讓你彷彿跟隨作者親臨野地,一同觀察近在眼前的鳥兒,並了解鳥類究竟如何感知世界。

得獎記錄

  ◎入圍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
  ◎英國獨立報2012自然類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2012自然歷史類年度好書
  ◎「英國鳥類」雜誌暨英國鳥類學信託組織2012年度鳥類書籍

深度導讀

  丁宗蘇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王誠之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

聯合推薦(依字首筆畫排列)

  方偉宏 臺大醫技系副教授,中華鳥會常務理事
  何華仁 資深鳥人、生態藝術家
  阮錦松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
  袁孝維 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系主任
  陳一銘 生態畫家、野生動物研究者
  陳恩理 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
  張東君 科普作家
  劉小如 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錦文 鳥類插畫家

各界好評讚譽

  身為一位熱愛賞鳥的人,常常著迷於鳥類美妙的身影與有趣的行為生態,鳥類的確具備了許多我們人類所沒有的「超能力」,然而隱藏在這些超能力背後的生理機制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析。本書將鳥類感官及行為的描述,由傳統莊周夢蝶浪漫式想像似的哲學思考,轉而以解剖、生理等現代科學實證,再配合行為的觀察,以及生態與演化理論做出描述與探討,值得有興趣於鳥類行為的人士細細研讀。──方偉宏,台大醫技系副教授、中華鳥會常務理事

  在無法完全理解「人」這種生物的現今,就是會有好奇的人,窮極畢生,想去知道當一隻「鳥」是甚麼感覺。柏克海德就是屬於這類怪人,他將長期投身野外,追逐稀有野鳥的豐富觀察經驗,反覆印證古今鳥學大師(鳥人)奧杜邦、達爾文、華萊士……等人的學理,深切描述鳥類的生存之道──感官,探究這些無法以生理解剖學解釋的行為。
  作者以說書人的嫻熟本事,詮釋鳥類生態奧祕,立論嚴謹,文筆生動引人,是兼具自然科學與歷史,易讀的一本知識好書。──何華仁,資深鳥人、生態藝術家

  大自然中各個物種的生理與生態學,永遠充滿著趣味性與知識性,其中野鳥的感官世界更是令人著迷。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除了滿足愛鳥人的知識需求之外,也讓我們能在輕鬆的閱讀中,了解鳥類學研究的嚴謹過程與歷史。尤其是這本書的每一張插圖,都是鳥人們心儀的收藏對象。──阮錦松,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

  大部分的鳥類擁有在天空自在翱翔的本事,是一部設計完美精巧的飛翔機器。一隻小麻雀視網膜上單位面積的視覺細胞是人類的兩倍,更遑論超過人類五倍以上的猛禽,它們可以在千里迢迢之外就將敵人或獵物看得清清楚楚!許多小鳥的高頻聲音,也是遠遠超過人類可以察覺的聲頻之外。然而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除了銳利的視覺與聽覺外,某一些鳥類的嗅覺、味覺與觸覺也為了適應所生活的棲息環境與覓食需求而特別發達,奇異鳥可以聞出土壤深層的蚯蚓,禿鷹可以在百里高空上聞到森林底層的一塊腐肉。且鳥類在遷徙時,會以日出日落為座標、星象為導引,或感應到地磁,也是令人嘖嘖稱奇!看一本開心的書,讓你看到鳥類的各種感官樣貌,讓你不再以為人類是最偉大的啊!──袁孝維,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系主任、教授

  揣摩野生動物在畫境裡的行為反應,一直是我繪圖構思的重要過程,而這本書著實深化了我對動物感官的認知。本書作者極為博學多聞,我特別喜愛其援引許多自然科學家第一手的觀察論述,這些充滿智慧靈光的片段,就好比野生動物畫家的速寫稿,彌足珍貴。作者以行為演化學的專業,透過精彩有趣的故事,為我們解讀、演繹艱澀的感覺生物學研究。不僅揭露了鳥類奇妙的感官世界,那些科學假說的發想與驗證,同樣令人拍案叫絕。──陳一銘,生態畫家、野生動物研究者

  鷹和隼的眼力可以從很遠的地方鎖定獵物,貓頭鷹可以用聽力就知道在樹葉下老鼠的精確位置,這些猛禽是怎麼做到的?眼睛和耳朵等器官有什麼特殊的構造,得以讓它們在感官世界的軍備競賽中存活下來?
  博學的作者引用實驗與觀察的結果,對於鳥類的諸多問題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也讓我們在野外觀察的時候,增添更多瞭解與樂趣。──陳恩理,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從古至今,不論文學詩詞、繪本故事或是科學研究,在出發點上都是以人為立基點去設前提、做比較。但是由於人與其他動物原本就有許多不同,理當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聽法嗅法……
  《鳥的感官》用流暢的筆觸、淺顯的寫法,跟我們分享了前人如何嘗試錯誤,或是憑藉機緣發現鳥類的各種感官與人類之間的異同。對鳥類研究者來說,這是一本很棒的參考書;對想要走這行的新進們來說,這是本充滿可研究題材的寶庫。對其他朋友來說,這則是本提供茶餘飯後哈拉的雜學百科。它的有趣程度,把書翻開便知。絕不誆你。──張東君,科普作家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好書,任何讀者看了都會有所收穫,對鳥類認識與欣賞的深度也會因此提高好幾個層次。作者是國際知名的鳥類學家,他以簡單生動的文筆帶領讀者認識鳥類感官世界的多樣與奇妙,不但回顧了過去對不同鳥類感官的主要認知與摸索,也介紹了近年新的研究發現及當前的瞭解。更重要的,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鳥類,其中介紹的研究與思考過程很有啟發性,絕對可以延伸到其他生物以及和生物演化相關的議題,建議生物系的學生必讀。──劉小如,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書作者以其豐厚的鳥類科學研究史及專業經驗,提供了觀察鳥類生態一個好玩又特殊的思維:以鳥為本,這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中實屬異類,然而卻也無法否認作者的確為鳥類研究的科學領域開了扇天窗。內文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像說故事般,搭配詳實精細插畫,讓我們從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方法、思考方向得以對鳥類世界有了全新的視野。科學需要勇於想像,從百年前達爾文的「天擇」到作者最感興趣的「交配後性擇」,動物科學研究的洞見似乎在同屬水瓶座的兩人間互相輝映著。──蔡錦文,鳥類插畫家

  讀來使人渾然忘我,每翻一頁,幾乎都令人嘖嘖稱奇作者的觀察或他披露的真相。──帕克,《每日電訊報》

  讓人耳目一新的鳥類指南……作者對鳥類的了解超乎常人,告訴我們的事實和洞察力令人咋舌。引人入勝的內容令人欣喜,得以一窺前所未見的廣大領域,還有更多謎團待人發掘。──哈特,《周日泰晤士報》

  最新的科學發現齊聚一堂,囊括飛禽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以及人類無法擁有的感覺……無論你自認多有智慧,拿起《鳥的感官》,仍會學到新知。──麥卡錫,《獨立報》

  這本書太棒了,內容非常豐富,除了鳥類的感覺外,也告訴我們:和這些美妙的生物共存要負什麼樣的責任,又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惠特利,《衛報》

  出類拔萃……就像掀開了頭蓋骨,把內容物攪得美味爽口:讀過這本書以後,肯定會覺得知識無涯,並體會到科學帶來的感受……此書充滿魅力,讓我們更加了解熟悉的事物,感受到生命的曇花一現,更加認識周圍的鳥兒以及廣大世界。──迪,《觀察家報》

  對鳥類的頌揚值得一讀。──《紐約時報》

  雖然本書主題對愛鳥人士來說特別有吸引力(還有那些嚮往成為鳥類學家的人),但如果你很好奇生物如何用自己的身體來塑造體驗,《鳥的感官》絕對能吸引你。──麥爾坎

  沒有一本書能像柏克海德的大作《鳥的感官》一樣,讓我這麼想向大家介紹地球上這些披著羽毛的生物……你一定會看得目不轉睛。──溫特,《周日快報》

  已經很久沒有讀到這麼一本關於鳥的好書了……絕對要放在隨手就能拿到的地方!──好書指南,二○一三年四月

  本書值得推薦。目標清楚,知識廣博,引導讀者馬上發現和了解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而且趣味性十足。──威爾斯頓,《倫敦博物學家》雜誌

  柏克海德用這本書證實了他的英文寫作能力,堪稱全世界最傑出的鳥類科學作家──起碼在我心中他是第一名……他訴說科學故事的天賦得天獨厚,外行人也會聽得津津有味。前一本書《鳥類的智慧》訴說了從亞里斯多德到今日的鳥類研究,也是引人注目的作品。──弗雷澤,《坎培拉時報》

  二○一二年最有潛力的野生動物叢書就屬這本了。除了文筆流暢,內容也很吸引人……少有科學家能像柏克海德這樣,真能讓非科學家的讀者深深著迷。除了專家,他的書絕對也是一般讀者睡前的好讀物。──庫桑斯,《BBC野生動物》雜誌

  柏克海德的文筆搭配他的洞察力和體驗,實在滋味無窮……思維細膩、研究透徹、寫作方式充滿吸引力……也提到了性事,唯一能到達高潮的鳥類:牛文鳥。閱讀過程極為享受,既迷人又充滿趣味。──康迪利夫,《新科學》雜誌

  振翅高飛,內容之奇,無人能出其右,熱衷歷史,對最新的研究也有廣博的領會,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揭露了鳥類卓越的生活……他的想法、眼光和心思都擺對了地方:正如他承認了,他很容易「與鳥兒墮入愛河」。──哈克斯利,《雪梨晨鋒報》

  不論翻到那一頁,就連最老練的業餘觀鳥人都會讀到從沒看過的東西、學習到更多新知識。太好看了,令人愛不釋手,看得欲罷不能!最棒的是柏克海德的解釋簡單清楚,讓所有人都能了解科學知識。──戴維,Amazon.UK

  鳥類感覺系統的研究已經有幾十種驚人的發現,而這本讀來愉快的書除了介紹清楚,也充滿趣味。作者的科學志業大半投注在他熱愛的鳥兒身上,更非比尋常的則是他出眾的科學寫作能力。他再度展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和對自然史的熱愛,並不需要犧牲科學和學問的品質。成果非常吸引人,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小故事、鮮為人知的科學史以及專家對當前知識的解讀。──愛德金斯雷根,《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

  非常流暢好讀……討論到情緒時,柏克海德寫得太棒了!他抬高了鳥兒的身分,卻不流於被情感支配和擬人化,而我覺得最值得注目的地方則是他投身鑽研真正的謎團……凡赫魯的插圖一流,更豐富了本書的內容,很久沒看到這麼好的書了。──梅里特,《賞鳥》雜誌

  這位行為生態學家的專長在於精子研究和飛鳥交配;觸覺一章不計較禮節,幾乎都在討論鳥類的性行為。雖然我們永遠不知道當一隻鳥是什麼感覺,柏克海德仍帶領我們去體會牠們如何感受這個世界。──沃克,《自然》雜誌

  鳥類怎麼體驗活著的感受?鳥類行為學家和科學歷史學者柏克海德為我們揭開謎題,深入討論各種鳥類的體驗,展現出牠們獨特的生理構造如何提供了人類沒有的感覺能力:能看到紫外線、能夠用回聲定位,以及遷徙時能感覺到磁力等。柏克海德的機智和奇才可媲美艾登堡爵士(《大衛艾登堡的鳥類世界》作者),告訴我們從過去幾百年來到現在這個由新科技開展了感覺知識的黃金時代,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當一隻鳥具備了什麼樣的意義。無畏於鳥類無窮無盡的多樣性,柏克海德探索形形色色的實況──從「國王企鵝潛入漆黑的南極海域」到「感覺到幾百公里外看不見的雨水即將降下的紅鸛」,還有「知更鳥能聽見蚯蚓細小短毛刷到洞穴側邊時發出的聲音」,以及其他幾十種令人驚嘆的鳥類。──Amazon當月精選,二○一二年四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柏克海德Tim Birkhead


  英國皇家學會成員,任教於雪菲爾大學,是英國六所最佳研究型大學之一。專長是行為及演化。

  柏克海德從五歲便開始觀察鳥類,曾到世界各地進行研究,以了解鳥類的生活。他懷抱著對鳥類的好奇心,以豐富的野外調查經驗及對鳥類行為的深入了解,寫下這本關於鳥類感官的書。

  文章散見於「獨立報」、「新科學家」雜誌、「BBC野生動物」雜誌。其他的著作包括《精子競爭演化史》、《大海雀群島》、贏得麥可文獎章的《劍橋鳥類百科全書》、贏得葛立模領事獎的《紅色金絲雀》以及被「英國鳥類」雜誌暨英國鳥類學信託選為「年度最佳鳥類書籍」的《鳥類的智慧》。

  www.bird-sense.com

繪者簡介

凡赫魯Katrina van Grouw


  全職藝術家和作家,最近則在自然史博物館擔任鳥類館館長。著有《羽毛下的鳥類》,透過文字和精美的解剖圖,讓讀者了解鳥類的構造和外觀。

譯者簡介

嚴麗娟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碩士及西敏斯特大學翻譯碩士,業餘喜愛閱讀和翻譯。譯有《科技想要什麼》《探索時間之謎:宇宙最奇妙的維度》《猩猩心事:寧姆猩斯基的故事》等書。
 

目錄

推薦序 王誠之
深入導讀 丁宗蘇


第一章 視覺
第二章 聽覺
第三章 觸覺
第四章 味覺
第五章 嗅覺
第六章 磁覺
第七章 情感
後記

注解
詞彙表
中英對照表
罕見字發音表
 

推薦序

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其他生物的感官世界都是一個全新的夢幻世界


  當一隻鳥是怎樣的感覺呢?這有點像是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子非鳥,安知鳥之感?以前人類對鳥類感官能力的認識,大都來自於觀察與猜想;了解很有限,也有很多錯誤。近幾百年來,科學家透過各式各樣的比較解剖、行為觀察、操作實驗、生理測量、化學分析、腦部掃描、定位追蹤等等方法,對於鳥類的感官能力有很多突破性認識。雖然還有很多謎團需要解開,近幾十年科學家已經大幅拓展這方面的知識。但是,很可惜的,這些新發現大多散見於各類的期刊論文及教科書中,很少有以通俗的方式來統整介紹鳥類的感官能力。本書的作者,柏克海德,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鳥類學家。他寫的《鳥的感官》這本書,整合介紹鳥類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磁覺及情感,不只內容詳實正確、而且說故事的方式通俗有趣,是一本很棒的科普書。這本書非常適合喜愛鳥類的人,也很適合對生物有廣泛興趣的一般人或是科學家。即使是鳥類學家來讀這本書,都能獲得許多新的知識。例如,一種體型不大、看起來普通的紅嘴牛文鳥,竟然有假陰莖與性高潮,這話題聽起來就是很香辣刺激。但是作者以科學家的角度,第一手地報導這現象的來龍去脈與科學研究的探索過程,不僅說明自然現象,也能解釋現象背後的原因,還有展示出科學研究方法;讓大家讀起來不僅津津有味,也了解科學探索過程。有趣的話題、通俗流暢的敘事、嚴謹科學思考的展現,這些特質成就了這本難得的科普書籍。

  在各位讀者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提供大家幾點提醒與補充,希望能讓各位讀起來更加有趣。

  第一、鳥不是人,不要以人的角度來猜想鳥

  人類與鳥類的共同祖先,推測大約是在三億年前,也就是石炭紀(Carboniferous)就已經分支成不同的生物類群。換句話說,人類與鳥類已經分別演化了三億年之久,而且鳥類在近一億年又經歷了快速的輻射演化。人類與鳥類的感官能力無論在器官構造及生理特性上,自然可以有很大的差異。人類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覺。透過溝通,人類也能知道其他人類的感覺,但是常常會有認知落差。在探討鳥類的感官能力時,千萬不要自動假設鳥類跟我們共有的感覺一模一樣。最好是將鳥類當成是一群外星人,牠們跟人類已經分別各自演化了三億年。這樣在了解這群生物的感官時,會有更寬廣的空間,來迎接差異所帶來的驚訝與喜悅。

  第二、一切都是為了求生存的演化考驗成果

  鳥類的很多感官能力,乍聽之下都很匪夷所思,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把這些感官能力放到演化生物學的框架內,很多就可以獲得合理的解釋了。鳥類發展出這樣的感官能力,說穿了,是為了在特殊的環境壓力下存活、為了在多樣物種共域生存的態勢下獲得最大利益、還有為了在眾多同種鳥類的競爭下讓自己的基因大幅複製。例如,在茫茫大海上幾乎沒有任何地標,管鼻目的海鳥平常都很少靠近陸地;為了求生存,海鳥便發展出非常厲害的嗅覺,藉此在遠洋找到稀少的食物及遙遠的繁殖地故鄉。在如此狀況下,海鳥高超的嗅覺就會是非常合理且必要的。我們對這些鳥類感官能力的認識,如果能再延伸到功能型態學、生態學、動物行為學、演化生物學等等學門的相關議題,又可以獲得更大的領悟。例如,鳥類似乎都不怕辣,沒有辣味的感受器。這是因為鳥類大多是植物的種子傳播者,植物與鳥類是互利關係。植物讓種子或果實變辣,鳥類沒辣覺所以無所謂,但是這辣味就可以減少種子被會破壞種子的哺乳動物取食。鳥類不怕辣,就成了植物種子傳播機制的一個有趣環節了。這樣的延伸思考,作者有時限於篇幅並沒有大幅說明,讀者如果能自行推想,將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穫與樂趣。

  第三、沒有五項戰技皆強的鳥

  有些鳥類可以有二三項感官能力都很強。例如貓頭鷹視覺與聽覺都很敏銳,禿鷹視覺與嗅覺都很敏銳。但是,沒有鳥類可以專精多項感官能力。這是因為任何一項發達的感官能力,都需要投資很大的空間、物質、與能量來維持。除非是對生存或繁殖有很大幫助,鳥類維持太多敏銳的感官並不是符合經濟效率的投資。因此,在飛行、跑步、與潛水各方面,都有一些鳥種可以發揮很傑出的能力,但是沒有一種鳥類能在空中、陸地、水下都能擁有高超的行動能力。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這五項感官能力上也是一樣,沒有鳥類能同時擁有很多項的敏銳感官能力。

  最後、我們對鳥類感官的了解還很有限

  人類對鳥類感官能力的認識,在過去幾十年有長足的進展,這本書也提供了很好的整理與更新。但是我們目前的了解老實說仍是相當有限,就像是探索新大陸一樣,還有太多謎團需要探討。未來在科學及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尤其在腦部掃描技術的發展下,針對鳥類的感官能力,相信我們會找出更多更有趣、更新奇、更驚人的發現。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更多的成果。在等待的同時,也請迫不及待的讀者們,翻開下一頁,先來享受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鳥類感官奇幻世界。

丁宗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

公民科學家的鳥類學讀本


  起初,接獲本書的審閱邀約時,我確實有點疑慮。自己當然非常喜歡,但這樣的書籍到底適不適合台灣目前的出版市場呢?雖然自然相關的科普譯著已經自成格局,但是這種在內容光譜上偏向科學知識,而非以圖文見長的書籍,是否還能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樣的多慮並非無端,台灣的自然愛好者需要好書可讀,但好書則需要市場的支持,若不能相輔相成,自然科普的書籍便難以在質與量上同時獲得提升。然而回溯自己過去二十餘年觀鷹看鳥的歷程,並且檢視目前的自然觀察人口之後,我想這本書的出版,當是恰如其時吧!

  過去三十年,賞鳥這項自然觀察活動在台灣蓬勃發展,並且衍生出不同的類型:蒐集觀察鳥種是最基本的,但甚至已經可以造就相關的旅遊產業,不但是外國人來台賞鳥,台灣人的望遠鏡更是掃瞄過世界各地的賞鳥勝地;從事攝影則是另一種型態,大砲級的望遠鏡頭密度之高,有可能創下另一個世界紀錄。此外,還有一群朋友持續地從事著鳥類族群及生態的調查與研究,自行由國外引進知識與技術,投入之深甚至於連學術研究者都自嘆弗如。我亦參與其中,並且由業餘的「田野鳥類觀察者」(field ornithologist)開始,進而成為全職的生態保育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者,而這樣的朋友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稱呼方式,叫做「公民科學家」。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可以回溯到十八世紀,範圍則涵蓋了天文、考古、氣候等,其中從一九○○年開始,由美國奧杜邦學會(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所舉辦的「耶誕節鳥類調查」(Christmas Bird Count)更可以說是其中規模最大者,參與人數由第一年(一九○○)的二十七人,到近年已經超越了六萬人,由經驗豐富的業餘賞鳥者依照標準的方式進行鳥類紀錄,然後由專業的研究人員進行分析解讀,對於鳥類的族群得以獲得大規模的了解。而在英國,則有簡稱為BTO的「英國鳥類信託組織」(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專注投入於各類型的鳥類繫放及調查,其發表的成果對於鳥類的研究及保育都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而在台灣,以「欣賞、研究、保育」為目標的野鳥學會以及其他自然保育組織,近年來也興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公民科學熱潮。

  這種「知識密集」型的參與模式,除了獲致成果時的成就感之外,知識的提供與補充則是另一項決定性的要素。例如早年鳥類研究公民科學家所參考的操作手冊及各項資訊,都是由業餘的成員運用餘暇翻譯而成並且影印分送,其傳播途徑有限,甚至於因為時間長遠而湮滅。但如本書的出版,可以透過市場的機制,讓有心的自然觀察者得以獲致所需的知識,同時也能鼓勵自然科普作品的出版,則實為台灣自然界及保育界兩者之福。

  鳥類的感官世界可以寫成非常嚴謹的學術論文,但是身為科學家的作者,卻選擇了非常淺白的方式進行書寫,讀起來輕鬆易懂,幾乎沒有任何知識的門檻需要跨越,這是值得科學研究者效法的典範,因此我稱之為「公民科學家的鳥類學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公民科學家的朋友;相對地,有志於此者,則應該努力閱讀相關的學術資料,尤其是原文的版本,設法提高自己的科學視野,而不是一味等待這樣難得的譯作。

  中名的翻譯是自然科普出版時遇到的一大難題。基本原因當然是本土的相關著作不夠廣泛的緣故,但是如果涉及到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物種,那就真的是益發困難了。尤其在英文作品中的物種名稱,又因為美英兩方的用詞不同而更增困擾。以猛禽為例,鵟屬(學名:Buteo)在英國稱之為buzzard,在美國則與鷹屬(學名:Accipiter)同樣稱之為hawk,buzzard反而用於美洲鷲科(Cathartidae),如果沒有附註學名,則可能有所混淆。然而類似本書的自然科普作品,在原文版本中便未加上學名,而且大量使用通稱而非精確的種名,例如書中提及的falcon,其實專指遊隼(英名:Peregrine Falcon),因此對於作者及出版國家的用語習慣,身為讀者也應該嘗試加以理解並且分辨。

  當然,適合閱讀本書的當然不僅限於公民科學家,任何人都可以當作輕鬆讀物閱讀,在充滿趣味的文字中具有極高的科學成分,足以激發對於鳥類以及自然的想像與好奇。日後若是再遇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類詰問時,相信我們應該可以從本書中學習到許多鳥類的感受,用知識說服對方了。

王誠之(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祕書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622070
  • 叢書系列: 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你我的生活周遭時時刻刻充滿刺激...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6/07/10
你我的生活周遭時時刻刻充滿刺激,這些刺激可能來自於人、其他生物或環境,形式可能是光、聲音、溫度或化學分子。這些刺激不一定會讓你臉紅心跳、腎上腺素高升或是變成超級賽亞人,但是有些刺激承載著重要的訊息,有些刺激則會造成傷害。生物都必須面對及處理刺激,並且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適當的反應,才有機會在環境中生存,繼而繁衍下一代。

生物透過感覺器官接收各種形式的刺激,在大腦中整理這些第一手訊息,構築出外在環境的的初步藍圖。人類透過視覺和聽覺來認識這個世界,藉由觸覺、嗅覺和味覺接收不同性質的訊息。這是人類大約以一米七到兵長一米六的高度直立行走於陸地上,所需要的感覺器官與能力。那麼,生活中必須飛天、遁地、泅潛、摸黑,不同身材大小的各種動物,又是如何透過不同廠牌型號的感覺裝備來探索這個世界呢?這個問題可相當困難了,「感覺」是相當主觀的事情,除了當事人以外,實在很難猜想他人的感受如何。如果只是用自身的立場臆測,勢必會產生許多偏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反應都如此高深莫測了,更何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令人嘖嘖稱奇的鳥類感官

鳥類振翅登天的能力,讓牠們成為一群非常容易引人注目的生物。《爾雅•釋鳥》有云:「二足而羽,謂之禽」,有羽毛和兩隻腳生物稱為鳥。羽毛是鳥類獨特且重要的特徵,大約在八千萬年前,羽毛將鳥類帶離地面,到天空拓展新的生活空間。鳥類的演化就如同鳥類本身一樣一飛衝天,多樣性大幅度提升,並且佔據了各式各樣的棲地:濕地、極地、高山、海洋、森林、草原、都市,都能見到鳥類的身影。

鳥類以飛行為基礎,調整身上的感覺裝備,持續探索各種不同的環境。猛禽運用絕佳的視力搜尋獵物;貓頭鷹敏銳的聽覺蒐集著黑暗中的各種動靜;濱鳥(shorebird)喙尖的觸覺能發現潮間帶裡的美食;紐西蘭的鷸鴕(kiwi)能嗅到土壤15公分深處的蚯蚓;油鴟(oilbird)運用回聲定位讓自己能在黑暗中自由活動;斑尾鷸(Bar-tailed Godwit)以磁覺感受地球磁場,確認方位之後,一口氣從阿拉斯加飛到紐西蘭;行為生態學家甚至已經在嘗試瞭解鳥類的情緒、情感與意識。

知己知彼的賞鳥者

讚嘆鳥類的各種感覺器官之餘,瞭解鳥類的感官世界,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早已經開始嘗試瞭解鳥類的感覺,最初的目的是有效獲得今天的晚餐。狩獵是個充滿不確定的活動,為了要提高打獵的成功率,獵人必需要熟悉獵物的習性,巧妙的避開靈敏的感覺器官,才有機會獲得戰利品。雖然現代已經以農業取代狩獵,但是狩獵這個驚險刺激的活動悄悄且典雅的轉化為賞鳥活動,獵槍變成望遠鏡和長鏡頭相機。雖然賞鳥活動不再奪取鳥的生命,但還是保有狩獵的隱蔽、屏息、凝視、等待、攻擊(望遠鏡對焦或按下相機快門)所帶來的驚喜、期待、刺激與失落。不是每一次賞鳥都會成功,即便是耳聰目明的賞鳥高手,也會有摃龜的時候。因此,想要累積傲人的賞鳥紀錄和鳥類相片,不僅要學會找鳥,也要學會不被鳥找到,躲過感覺器官和警戒範圍,神不知鬼不覺的欣賞鳥的美姿美儀,並留下令人驚豔的照片。

人也可以有鳥的感官嗎?

博物學蓬勃發展的十八及十九世紀,博物學家開始解剖各種動物的感覺器官,探索盲眼鐘錶匠製造的精密儀器。尤其能恣意在空中飛行的鳥類,更是吸引了博物學家的目光:牠們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在高速飛行的狀況下,如何持續接收來自環境的各種訊息?人類與鳥類共處於同一個環境,鳥類的天擇歷程解決了一些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人類便開始觀察鳥類的形態與行為。仿生學(biomimicry)雖然是個新穎的名詞,但是人們早已在做同樣的事情,例如達文西曾經觀察鳥的飛行與翅膀結構,設計適於人類的飛行器。透過比較解剖學和行為生態學,揉合演化適應來解釋鳥類的感覺器官與功能,讓人們逐漸認識了鳥類的感覺。但是,許多環節仍然充滿未知,值得我們持續探討,並且應用在生活之中。例如鳥類內耳負責偵測聲音的毛狀細胞(hair cell)會定期更換,讓鳥類終生可以維持良好的聽力。然而,哺乳動物則否,到了一定年紀,聽力可能會產生無法挽回的損傷。鳥類保養聽力的機制,或許能夠挽救人類的聽力傷害?

鳥類的感覺器官及適應環境的機制令我們嘖嘖稱奇,然而,也應該要小心過度著迷、執著於演化適應的解釋之中。並非生物所有的形態特徵,都具有演化適應上的功能。哈佛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1979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中提到,生物的特徵就像威尼斯聖馬可(San Macro)大教堂圓頂及拱門之間的「三角拱壁」(spandrel),是建築圓頂及拱門興建之後,自然會產生的衍生物,在設計之初,並不具有特定的目的及功能[1]。

全球共同的金絲雀

二十世紀初期,金絲雀(domestic canary)對於煤礦坑內的一氧化碳、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較為敏感,其衰弱或急躁的反應,便成為礦工逃離惡劣環境的警訊。「煤礦坑裡的金絲雀」(canary in coal mine)成為比喻「能提早警覺危機來臨」的諺語。「氣候金絲雀」(climate canary)則是指對環境變化敏感,其狀態變化能作為預警的生物,也就是指標物種(indicator species)。

礦坑中的環境警示已經由偵測儀器取代金絲雀,但是鳥類的指標身分並未結束,而是從礦坑擴展到整個地球。鳥類感受的光波長、音頻率以及化學分子的濃度與人類大不相同,面對急遽的全球環境變遷,鳥類的現況與數量,成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指標(biodiversity indicator)。透過鳥類數量的變化,我們至少能知道環境現況讓鳥兒們活得好不好。幾十年下來,臺灣的環境變化確實讓黃鸝的歌聲從我們的生活中抽離,如果連麻雀、白頭翁、綠繡眼這都市三劍客都活不下去,那究竟會是何等惡劣的環境呢?雖然我們對鳥類的感覺還很陌生,只能先從數量變化評估環境變化,如果瞭解鳥類的感覺,便能具體探究那些因素讓鳥類活不下去,也能針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改善。

我不是鳥,但與鳥共存於同一個世界,因此探索鳥的感覺,讚賞鳥類適應之樂,也反省鳥類逝去之殤。



引用文獻

Gould, S. J. and Lewontin, R. C. 1979. The spandrels of San Marco and the Panglossian paradigm: A critique of the adaptationist programme.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205: 581—598.

延伸閱讀

Bird Sense (書籍官方網站)
What the Robin Knows: How Birds Reveal the Secrets of the Natural World
鳥為什麼鳴唱
飛行的恐龍:鳥類飛行演化的科學探案
贊助商廣告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大家說英語雜誌 1月號/2025
出版社:創新書報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8
$ 16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達克比辦案15:孤島時光機:島嶼生態學與臺灣島的形成
出版日期:2024-11-28
$ 300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阿斯特莉亞回憶錄(02)正義失墜在地下城尋求邂逅是否搞錯了什麼英雄譚限定版
作者:大森藤ノ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8
$ 213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縈繞耳際的愛之旋律(全)
作者:野白ぐり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2-11
$ 11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作者:張忠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29
$ 869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獵人 38
作者:冨樫義博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31
$ 94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