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之前,影響世界最廣的器具,它的美麗與多變,讓世界為之瘋狂
◎金鼎獎首屆翻譯獎得主鄭明萱一生顛峰譯作
◎舊版書名為《青花瓷的故事》 西方世界爭相收藏
從太空艙到陶鍋,無處不見的陶瓷,發明於一千五百年前,一度是全世界貴族爭相購買的奢侈品。長達一千五百年,瓷器技術為中國獨占。與絲綢、茶葉等,都曾經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瘋狂。而瓷器的精美、光滑、細膩,尤其讓歐洲人深深醉心,不但引發歐洲人的豔羨,更引發歐洲人的無限想像和嚮往。就連運送途中損壞的碎瓷片都可做成首飾出售,各國君王更紛紛成立實驗室或派出商業間諜,一心想破解中國獨霸千年的製瓷祕方。
天下第一瓷
當年「中華帝國」的天威之盛,不光是風靡歐洲大陸,鄰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無一不為之心悅誠服。「天下第一瓷都」景德鎮,在十八世紀初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密麻麻遍布全鎮,每天得消耗掉一萬擔白米和一千頭豬,不但為朝廷燒製奇珍異件,為中國百姓生產家常器皿,更為江戶、馬尼拉、巴達維亞、德里、伊斯法罕、開羅、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世界各地的客戶,特製符合當地品味和需求的瓷器。景德鎮的分工之細,工業化之精,不但比亞當斯密的工業分工理論還早出現,更比福特的汽車生產線足足早了一個世紀以上!
第一件「全球化」商品與中國的衰落
瓷器流入歐洲,除了激發十四世紀商業冒險活動的興起,亦與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的興起,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十八世紀中國瓷器行銷各地數量之巨,遍布之廣,已首度充分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文化接觸已然形成,所謂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於世界史中隆重登場。
不過,弔詭的是,當歐洲人發現製瓷祕方的那一刻起,中華帝國的命運也從康雍乾三朝的豐華盛世,悄悄步向近代三百年的動盪不安與衰頹。英國瓷Wedgewood(瑋緻伍德)超越中國瓷在歐洲與世界各地的市場占比,也讓荷蘭臺夫特瓷器工場關門大吉,甚至成為馬戛爾尼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
不一樣的物質文化史
世界史的探討雖已從多種不同貨品切入:茶、咖啡、香料、絲綢等,但比起香料吃下肚,絲綢穿上身,終而褪色或消失,瓷器最特別的是以完整成品形式外銷,不僅歷時常在,而且成為媒介,跨越遙遠的距離,藉由貿易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促成不同文化的交互影響。
本書深入探討瓷器的多種面向,瓷器的外型與花樣反映了各時期的中國對外來文化的態度,唐代陶器的多彩反映廣納多種文化的姿態,宋代的青瓷的素樸是內縮心態的投射,元明轉向青花,瓷器上那來自異域的圖樣,是再次張開雙臂接受外來文化與技術的表徵。此外,本書更透過瓷器探討朝鮮與日本文化的性格特徵,及歷史對各自文化面形塑的過程,以及描繪東南亞、印度、西南亞的瓷器發展。處處展現作者深厚的知識學養與對物質文化的精采解讀。
青花瓷的寰宇之旅,是全球化首次真正興起的濫觴。讀者可從本書看見中國青花瓷如何發揮驚人的影響力,以關鍵樞鈕的角色帶動整個世界體系運轉,雄霸世界一千五百年!
【各界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施靜菲(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陳玉慧(旅歐作家、《CHINA》作者)、陳國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游冉琪(前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楊莉莉(青花瓷皇后)
【專業好評】
我們必須讀這本書,才能知道,中國瓷器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什麼角色,而中國瓷器做為文化符號,挾其美學及實用價值,又如何在幾世紀內征服全世界……羅伯特.芬雷告訴我們的是有關中國的第一次全球化故事,驚天動地!──《CHINA》作者、旅歐作家陳玉慧
這是一本具綜觀全局視野的出色作品。透過瓷器作為焦點,中國、印度、伊斯蘭、歐洲、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東非的歷史,在本書進行時空對話。作者著墨這些地區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影響,以及因此而產生的串連,促進我們對全球過往發展的認識理解,貢獻極為重大。生產、分配與消費的歷史,科技、貿易與藝術的歷史,以及社會、商品、文化、政治與識讀的歷史,在作者手中揉合成為一體。內容豐富、分析深入、行文優美,既關注於細節,又清楚聚焦於全球主題。《青花瓷的故事》是世界史當代論述的最佳範例。──《世界史學報》編輯傑瑞.賓利
作者追溯中國瓷的興衰,沿著人類欲望、藝術風格、創新發明、工業間諜、商業競爭和殖民勢力,進行全球觀的溯源探討。商品的歷史,就是應該如此書寫──令人激動又引人入勝,而且高度掌握區域性的脈絡特色,不論是法蘭西、日本、印度,或東非的斯瓦希里海岸,全都涵蓋在內。──《回顧「亞洲即世界」的年月》作者 史都華.戈登
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艱澀。雖然故事裡的主角似乎只有瓷器,不過這其實也是部從貿易的觀點來看全球化的世界史好書,其可讀性甚至遠高過通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加上譯者鄭明萱優異無比的譯文,讓這本書讀起來甚至就像是第一手就用中文寫成的。──「The Sky of Gene」(2011全球華文最佳部落格大獎──最佳訊息觀點部落格)
作者簡介:
羅伯特.芬雷 Robert Finlay
1973年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曾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與西北大學,現為美國阿肯色大學歷史教授,主要教授歐洲近代史與世界史。著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政治》、《圍困中的威尼斯:一四九四至一五三四年間義大利戰爭期的政治與外交》。
相關著作:《青花瓷的故事》
譯者簡介:
鄭明萱
曾旅居美國二十年,後為文學、文史、文物專業翻譯人。著有《多向文本》,譯作多為重量級作品,包括:《極端的年代》、《少年時》、《費城奇蹟》、《哥倫布大交換》、《到葉門釣鮭魚》、《數學天方夜譚》,以及英譯《故宮勝概新編》、《匠心與仙工——故宮明清雕刻》、《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等多種。並以《從黎明到衰頹》榮獲金鼎獎首位最佳翻譯人獎。
目錄
引言
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狂熱,激發十四世紀一場規模前所未有的商業冒險活動。歐洲貴族向中國廣州下訂單,訂做專屬瓷器。到了十八世紀,瓷器行銷之數量與規模已足以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場。
一、天下瓷都:十八世紀的景德鎮
景德鎮是十八世紀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布全鎮,居民高達百萬。光是外銷瓷器,每年就高過百萬件。瓷器製作程序繁複,每件瓷器至少需有十八道程序,與九十名以上工匠負責。
二、瓷之祕: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
耶穌會教士殷弘緒到中國尋找瓷器製造的秘方,雖然直到二十世紀X光發明才能解釋瓷器獨特的原因。但殷弘緒記錄的瓷器製作過程,卻輾轉成為現代工業化分工的基礎,可以說工業革命的成功或許必須部分歸功於景德鎮的陶匠。
三、瓷之生:中國與歐亞大陸
從陶器時代以來,中國應用特有黃土、陶冶技術、造窯,發展出精湛的燒窯技術。到了唐代,向西貿易開放的態度也與瓷器發展相呼應,印度波斯的紋飾技法透過絲路東傳影響中國瓷器的圖形設計。但唐帝國的衰頹使中國失去中亞的控制權,到了南宋,中國開始將商業貿易的目光從陸上絲路轉向海洋貿易。
四、中國的瓷文化:商業、士大夫、鑑賞家
瓷器在宋代與茶文化結合,成為日常奢侈品,文人雅士也能依此體現其品味。此外,南宋擴大海運貿易,陶瓷業也因而受惠。海外貿易的蓬勃,加上朝廷的青睞,使得景德鎮的交易與運銷越發興盛,帶動它成為工業中心。
五、青花瓷之生:穆斯林、蒙古人、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
元代晚期,泉州的穆斯林商賈和景德鎮的窯主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冒險:將鈷石從八千公里外的波斯運到中國,再將為伊斯蘭顧客製作的大宗瓷器運往西南亞銷售。這些鈷石經過加工後得以製造出白底青花的瓷器。
六、中國瓷居首:韓國、日本、東南亞大陸區
至宋代,中國瓷已經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標誌,其他國家人民夢寐以求、試圖仿效的對象。韓國的陶匠自中國漢代已開始模仿中國陶器。到九世紀初他們燒製的青瓷甚至連宋朝都大為激賞。十六世紀日本豐臣秀吉的入侵,使得朝鮮瓷一蹶不振。但他們被擄去的陶匠,卻促使日本十七世紀以後的陶業漸趨成熟。中國與越南、泰國、日本等國的陶瓷市場也同樣相互影響、彼此模仿。
七、中國瓷稱霸:東南亞海洋區、印度洋、西南亞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絲和瓷都是最搶手的商品。二十多年間,有三百多萬件瓷器隨寶船遠赴南洋群島與印度洋,但無論大船載運多少寶物,也無法滿足海外對瓷器的龐大需求。
八、中國瓷之衰與亡:西方與世界
十六世紀初中國瓷來到歐洲,歐洲人紛紛趨之若鶩。長達兩個世紀他們放棄自己的錫釉陶,「瓷病熱」更代表他們對中國的敬意。但十八世紀初,歐洲也開始製造瓷器,加上半個世紀後,歐洲人在亞洲的勢力增強,以及新古典主義興起,不論中國的形象或中國式的美感都不再吸引他們。
尾聲 香客瓶藝術
陶瓷器上的花樹圖案是世界各地不知名的工匠彼此合作的結果,中國、印度、西南亞、歐洲,都在複製與創新這個主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瓷器與它的仿製品,正為世界級規模的文化接觸提供第一手且分布廣泛的物質證據,甚至意味著真正的全球化文化已然到來。
注釋
參考資料
中英對照表
引言
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狂熱,激發十四世紀一場規模前所未有的商業冒險活動。歐洲貴族向中國廣州下訂單,訂做專屬瓷器。到了十八世紀,瓷器行銷之數量與規模已足以證明:一種世界級、永續性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場。
一、天下瓷都:十八世紀的景德鎮
景德鎮是十八世紀全球最大的工業複合生產區,三千座窯密布全鎮,居民高達百萬。光是外銷瓷器,每年就高過百萬件。瓷器製作程序繁複,每件瓷器至少需有十八道程序,與九十名以上工匠負責。
二、瓷之祕:十八世紀中國與西方
耶穌會教士殷弘緒到中國尋找瓷器製造的秘方,雖然直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