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名稱: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
語言是種本能嗎?
文法規則早已寫在我們的DNA裡了嗎?
語言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呢?
常有人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了該國的文化、心靈和思維模式。比如:
*古希臘人覺得羊是紫色,蜂蜜是綠色?
*德語的秩序感讓德國人的思想如此井然有序?
*聲調優美曼妙的法語,是讓法國人如此浪漫的原因?
*只要比較葡萄牙溫潤的聲音與西班牙語的艱澀音調,就能理解這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
那麼,換個語言,我們就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嗎?
◎ BBC山謬強森獎、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讀物
◎ 已售出十四國版權, Amazon讀者四顆星推薦
✽舊版書名為《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過去兩百年間,這個擾人卻又迷人的問題在學界中掀起大戰。語言的影響力曾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語言學家們一度認為語言就是我們思考的局限,歷經長久激烈的論戰,當今語言學的主流看法認為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事實上是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多徹在這本書一反當今公認的看法,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看到,不同的語言不但會影響說話者所著重的資訊,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與記憶的方式:
1. 跟澳洲某一原住民溝通時,你可能需要隨身攜帶羅盤,因為他們所用的語言中不存在「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而只使用「東西南北」的絕對位置,因此他們可能會說:「請往東邊坐一點」、「舉起你北方的腳向你手的南方移動」,這樣的語言使得此族人自小便擁有超人般的方位辨識系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一般,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永遠都知道北方在哪裡。
2. 在許多語言中(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名詞會區分為陰性與陽性,同一個字,例如「橋」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德語中則為陰性,因此西班牙人在形容橋的時候,常會說「沉穩的、有力量的」,而德國人則常用「優雅、美麗的」的形容詞。這種傾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偏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更可見一斑。
3. 在某些印地安語言中,「藍色」與「綠色」都是同一個字,而在俄語中,被我們認為同樣都屬於藍色調的「深藍」與「淺藍」是完全不同的字,而研究顯示,這些人的色彩視覺經驗可能真的與我們有些不同……
本書將會帶領你穿越時空,從古希臘的荷馬到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蠻荒野人到白袍科學家,多徹在書中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歷程,以極其豐富的有趣實例,向我們展示不同語言的特殊性,深入探討許多有關語言、文化和大腦的勁爆問題,並藉此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
作者簡介
蓋伊.多徹Guy Deutscher
一名以色列的語言學家,曾經擔任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和荷蘭萊登大學古代近東語言學系的研究員,現在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言、語言學與文化學院的榮譽研究員。著有《語言的推展: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演進》,目前居住於英國牛津。
譯者簡介
王年愷
台灣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譯著包括《網路讓我們變笨?》、《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等,文章亦散見於《PAR表演藝術》和《繆斯客》雜誌。對語言有極高的興趣和熱忱,只可惜比較沒有學習新語言的天份,已屆而立之年卻只有學過四種語言。畢生目標是世界各大語系的語言至少都學會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