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
好父母要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決定他們一生的最關鍵人物,所以給孩子優良的教育尤為重要。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幸福,然而幸福往往不是來自於「多」,而是來自於「滿足」,這種滿足只會被那些能夠清楚感受並體會自己情緒的人所享受。換言之,高情商的人最幸福,因此,天下父母都要送給孩子「高情商」這一份幸福的禮物,這樣他的人生才會完美
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是情商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什麼?有人通過對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畢業生的調查發現,情商對成功更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一個僅僅學業優異的人,未來並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具有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他能登上事業的巔峰或能開創驚天的業績。當然,學習能力也很重要。但是,要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立足並取得成績,僅僅依靠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的多種能力。這些能力就是情商。
據《二十一世紀報》(英文)報導,美國曾對七百三十三位擁有數百萬美元的富翁所做的調查顯示,對他們的成功起決定性作用的前幾種因素是「誠實地對待所有人」、「嚴格遵守紀律」以及「與人友好相處」等被稱為情商的因素。
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出席捐贈一億港元予香港理工大學的儀式中講到,在他經商的道路上,有助於他面對現實生活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的,對他的成功起著關鍵作用的就是情商。
據報導,當問起我國一些優秀企業的老闆,認為「當代大學畢業生最缺乏什麼」時,他們的答案驚人的一致:缺乏情商。
……
這些數據和事實再次證明了情商對一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澤爾勒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甲、乙兩組學習能力相同的學生都學習無意義音節,同時讓他們做排列方塊實驗,然後測驗他們對所排列圖形的記憶效果。當甲組做排列方塊實驗時,實驗人員給予他們讚美的評價,接著再讓他們繼續學習無意義音節;而對乙組的學生,實驗人員卻給予他們非常嚴厲的批評和指責,隨後讓他們再學習無意義音節。結果發現,乙組學生受到批評後,心情沮喪、緊張,方塊實驗成績也是越來越差,無意義音節的學習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組學生卻積極性高漲,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實驗證明,良好的情緒和情感狀態與學業成功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關係。決定情緒和情感狀態的,恰恰也是情商。
《情感智力》的作者戈爾曼指出:預測一個人的未來成就,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釋其成功因素的二十%,其餘的八十%都要歸因於其他因素。其中,關鍵因素就是「情商EQ」,「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一個「情商」高的人,常常能清醒地瞭解自己並把握自己的情感,能敏銳地感受他人的情緒並有效地反饋他人情緒,能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優勢。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常常更有效率,更容易得到心理的滿足,也更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來獲取豐碩的成果。
二十一世紀是個人才競爭的時代,人才之間不僅僅是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競爭。因此,一個有責任心的家長,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家長,在關心孩子智商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關心孩子的情商教育。
既然情商對一個人的成功如此重要,那麼對孩子殷殷期待的家長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呢?
一、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
首先要引導孩子懂得哪些情緒是好的,哪些情緒是壞的。好的、積極的情緒,如熱情、歡快、樂觀、友善等容易被社會接受的情緒,應讓它們自由地表現出來;而壞的、不好的消極情緒,如冷淡、憂鬱、悲觀、嫉妒等不易被社會接受的情緒,要對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時,還要讓孩子懂得如何在合適的場合表現合適的情緒,以便讓孩子能自覺地掌握,逐漸形成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
古時候有個叫楊翥的人,家裏很有錢。一天,鄰居家丟了一隻雞,就破口大罵,說是被姓楊的偷去了。家人都非常氣憤,楊翥卻不以為然說:「隨他罵去,又不是我一家姓楊。」又有一鄰居,每次下雨,都將積水排放進楊翥家中,使楊家深受髒污潮濕之苦。家人都想報復鄰居,他急忙勸解家人說:「一年之中,能有多少雨天啊,還不是晴天的時候多?」時間一長,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忍讓感動了。有一年,一夥盜賊密謀要搶楊家的財寶,得知消息後,鄰居們都主動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禍。
就是由於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楊翥才贏得了鄰居的好感。能瞭解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是為人處世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二、注意孩子情感的細微變化
別看孩子年齡小,實際他們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要多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瞭解孩子的需求,只要是合理的、能夠滿足的,應該儘量予以滿足;不合理的、不能滿足的,則要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道理。千萬不能不關心孩子的痛癢,也不能讓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動輒訓斥、打罵,壓抑孩子的情感流露。相反,應讓孩子的情感能得到合理的流露和宣洩,並瞭解它的原因,需要解決的應及時加以控制。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人的心理是受環境影響的,孩子如果長期「獨處」,不接觸其他人,不僅使孩子的腦海裏沒有「他人」的意識,而且沒有同「他人」交往的習慣,當然就更沒有同「他人」交往的技能。這是比較危險的一種傾向,對孩子情商的發展嚴重的桎梏作用。要儘量為孩子創造各種社交條件,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比如家裏來了客人,可以讓孩子相識相伴、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就會逐漸學會待人接物之道。
還要適當地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聚會、晚會等,讓孩子見見各種場面,學習與各種人打交道。這樣就可以幫助孩子增長見識,增強信心,使孩子在社會交往中逐漸變得落落大方。
同時,還應該鼓勵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在團體活動中,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們會相互教會如何生活、如何相處、如何玩耍。而且要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上門來玩,也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家裏去玩。當然,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過程中,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依賴,彼此尊重。
總之,情商是指一個人控制自我情緒和調節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關鍵因素」,必須引起廣大的高度重視。
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
根據父母對孩子的反應,研究者們把父母分成三種類型:獨裁型、縱容型、權威型。
獨裁型父母一般會設定嚴格的限制,要求孩子必須遵守,他們堅信孩子必須「待在該待的地方」,反對他們發展自己的觀點,企圖按照嚴格限制和傳統方法來管教孩子。但他們卻沒意識到,許多情況下他們過分強調秩序和嚴格控制,反而成了孩子的負擔。美國教育家伊麗莎白•愛麗絲在《培養有責任心的孩子》一書中寫道:「許多研究表明,獨裁型家庭出來的孩子過得都不好……他們都不快樂,離群索居,難以信任別人。與控制不太嚴的家庭出來的孩子相比,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最低,也最缺乏自信。」
縱容型父母卻正好和獨裁型父母相反,他們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會想盡辦法地接受孩子,盡力去培養孩子,但卻非常被動,不能為孩子確立一定的限制,孩子不服從時就束手無策。他們對孩子也沒有強烈的要求,甚至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希望孩子能自然發展。
權威型父母與上述兩者都不同,他們會盡力為培養孩子創造最佳的成長環境,又能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他們指導孩子,但並不意味著控制;他們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同時允許孩子有主見;他們欣賞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又會培養孩子對家庭、同伴和社會的責任感,反對孩子的依賴性和幼稚的行為,鼓勵和讚揚孩子的能力。
由此可見,權威型的父母必定能培養出自信、獨立、想像力豐富、適應性強、很受歡迎的孩子,也就是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對周圍人和事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孩子長大後對人對事的態度。孩子在幼年並不能左右自己的行為,完全要靠父母來矯正。父母平時的表現不好,孩子也會耳濡目染;父母平時教育孩子不好,孩子就會由一棵小苗最終長成歪樹。
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歲才得一子,他自然極為高興,對兒子寵愛有加。他隨兒子的喜而喜,隨兒子的悲而悲,一切都順著兒子。
等到兒子四五歲時,由於父母溺愛,便強橫霸道,無所不為,稍不高興便打人罵人。到了十七八歲,膽子也大了,便偷父親的錢到外邊去賭博,一擲千金,毫不在意。父親知道後,當眾大罵了他一頓,但兒子不但不聽,反而罵父親說:「你這個老不死的,還來罵我!你當心點,我遲早要殺死你!」
父親聽兒子這樣說,雖有些擔心,但總也不大相信。不過,父親還是有所防備。
這天夜裏,父親把一隻小木桶放在床上,蓋上被子,像有人在睡覺一樣,而他自己則躲在暗處觀察動靜。果然,半夜兒子摸進房間,舉起大斧頭就朝床上劈去。兒子以為已經殺死了父親,馬上逃跑了。
十幾年後,這位老父親已經八十多歲,暮年孤獨,苦不堪言,睹物傷懷,百感交集。雖然恨兒子,但仍然希望兒子能回來。一天,老人正在桑園散步,忽然一個年逾三十的農夫走過來,對他說:「請您把這株老桑枝弄彎了。」老人笑道:「年輕人,老桑枝哪裡還弄得彎啊?」農夫說:「不錯不錯,桑枝要小彎,兒子要小教。」老人聽了這話,不覺頓觸舊恨,淚珠點點。
原來,這位農夫正是老人離散多年的兒子。見到兒子,老人終於也醒悟了,恨恨地說:「我的兒呀,你以前要殺我,都是我從小不好好教育你的緣故啊!」
在三種父母類型中,即這位富翁應該屬於縱容型,對孩子嬌生慣養,希望能順其自然。只可惜,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常常會走向歧途。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對自己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地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因此,父母最好還是做權威型的比較好,努力做到尊重他人,有責任心,誠實、勤奮。尊重孩子,端正對孩子的態度。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方向。父母對孩子應嚴愛結合,既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平等寬鬆,又要對孩子有積極的約束。讓孩子知道人與人的共同生活是有「可以」和「不可以」的,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人的準則就是不妨礙別人,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不破壞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要相信孩子,瞭解孩子,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
高情商的父母對孩子應該是和藹的、微笑的、欣賞的,而且懂得關心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每天有一段時間與他們一起玩,瞭解孩子的興趣、優點、個性。對孩子的缺點,不要氣急敗壞,而要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還應注意,不要使自己的消極情緒造成對孩子的負面心理暗示。因為消極的情緒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像傳染病一樣在全家蔓延。所以,應以理智的頭腦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掌握調節自己情緒這生命的指揮棒,同時幫助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控制,學會自我調適,變得樂觀自信起來。
世界醫藥學的鼻祖、希臘著名老師希波克拉底曾說,軀體本身就是疾病的良醫。七情六慾,人所共有之。但是,同樣是情緒,可給人帶來健康,也可給人帶來疾病。人本來是有能力和辦法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的,使之利於健康和生命。孩子的心智尚且處於不成熟階段,情緒情感十分豐富而脆弱,且又複雜多變。在家庭中,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感水準,是孩子情緒的主要「影響源」。因此,應該學會駕馭自己的情感,並成為孩子情緒的鎮靜劑、安慰劑和調節劑。
喜怒哀樂,人皆有之。在家庭中,要培養孩子的情商,教孩子學會情緒的自我調適,父母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
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以一種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支持他。這種關懷遠遠超出於表揚孩子取得好成績或是晚上擁抱孩子。它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遊戲、玩耍。對於較大的孩子,則應該和他們一起參加某些活動,並將你看到的情況告訴他,反映出孩子的情感,不管這種情感是怎樣的。
二、每天與孩子聊天幾分鐘
為了避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過於拘束,可採用共同遊戲、團體活動,或是在睡前陪伴孩子一會兒,來創造一種輕鬆溫馨的氣氛,使孩子願意說出想說的話。創造輕鬆活潑的氣氛,保持樂觀、平和的心境,處事不驚,順其自然,應變能力較強,知足者常樂,才能使孩子輕鬆做事,快樂生活。
三、開朗豁達處事
在平時為人處世時,要能想得開,對人寬容大度,虛懷若谷。在家庭中則要講究寬容,即使對孩子的錯誤也是如此,有話好好說,多運用對話、談心、討論等方式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
四、積極化解家人之間的矛盾
家庭中成員較多,矛盾是難免的。要能夠承受一切外界和內心變化帶來的危機,總是會轉危為安,保證在家裏不動武、不喊叫,以自己的幽默機智,保持家庭中和諧平靜的氣氛。如果父母出現言行、情緒失控的情況,向孩子發了脾氣,事後要積極檢討,反省自己,以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原諒。
五、情感的交流是相互的
父母不僅要瞭解孩子的情感,也應該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告訴孩子,使他學會關注別人的內心,學會分享別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憂愁和煩惱。對於進入青春期年齡的孩子,父母更要注意儘量不與孩子發生正面衝突,要心平氣和,冷靜處理所有的問題。
六、培養孩子對藝術的愛好
引導孩子學會專注地欣賞藝術作品,是一種藝術修養,可提高一個人的品味,使孩子學會用音樂、繪畫、朗誦、詩歌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也是完全可以逐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