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人不告訴你的秘密
1、有基金經理人操盤 不代表一定獲利
通常一檔基金成立後,會由一位、二位,甚至一個TEAM負責操作。經理人操作期間會依景氣循環或各股表現,更換持股。但是,基本上這檔基金是長期存在的,除非是基金規模逐漸縮小,小到一定程度(以往國內基金規模降至2億台幣以下,就會被主管機關要求進行清算或與其他基金合併,目前雖已取消此規定;但基金規模過小,還是會影響經理人操作成效)。
至於績效,許多基金經理人是以打敗大盤為目標,只要長期績效優於大盤,就算是操作成功。
既然經金經理人與投資人的策略或目標不完全一致,所以即使是有基金經理人把關,投資人也不能以為一切OK!
另外,一般投資人比較不會注意到基金公司持股規定。依據主管機關法令,國內股票基金持股比重應在七成以上。也就是說:即使碰到空頭市場,明知會下跌,基金經理人也不能賣光股票,只能抱著七成股票看著它下跌;說得更明白一點「基金是躲不過股災」,頂多只能更換持股,將損失減少。
除了股票基金有持股限制外,其他如平衡基金、組合基金及原物料等各種基金,都是屬於做多型基金,也就是市場上漲才會賺錢,碰到金融風暴來襲,各商品都會下跌,只是跌幅不同,並不能避開風險。
所以,當基金達到一定獲利,投資人就應該進行停利,同時也應該設定停損點;若覺得這檔基金很有潛力,則可趁回檔時,再行進場加碼。
此外,若發生以下幾種情形時,投資人還是要有所因應:
1、所持有的基金績效表現,落後於同類基金時,就應該考慮更換基金。
2、基金更換經理人時,可以觀察一段時間,若績效不如以往,也可以考慮轉
換其他基金。
2、統計績效 不代表投資人的績效
不知道投資人有沒有發現,近期各機構出示的資料都是較短期(大都為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之統計)。因為,若是將時間拉長,則多數還是呈現虧損現象。
只公布對基金公司有利的績效,比較能吸引投資人,至於,更長且呈現虧損的績效,能不公布就盡量不要公布,並沒有欺騙投資大眾,只是長期績效難看,不提也罷!
萬一,近一、二年績效都不好看,基金公司就會將統計時間拉長,五年甚至十年績效都會被公布出來。然後告訴投資人,短期虧損不算什麼,基金一定要長期投資。然後再公布一份「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一年之內就出脫的投資人,有三成是賠錢的;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六年,則有85%的投資人可以獲利」的報告書。投資人若是認同,就會繼續「傻傻買」,不知道結果是否真的能「聰明賺」。
其次,基金公司公布績效的基期,也與一般投資人不同。有時是以某一個時點為基期,譬如: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2009年初起算至今;或是每年初、每季初、半年等…績效,除非是投資人同時在此時點買進,否則投資人的績效不一定會與基金公司公布績效相等。
下表是2012年台股各類基金表現,到第三季底全都呈現正報酬,投資人可以對照自己手中基金,照理說應該也是正報酬;若出現績效不如平均數,甚至出現負報酬,就是進場時點與統計基礎不一,所導致的差別。
2012年前三季各類台股基金表現 單位:%
類型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平均
中小 16.8 -6.95 6.79 16.06
價值 13.00 -6.80 8.55 14.32
一般 13.92 -6.74 7.24 13.93
科技 16.86 -7.74 5.65 13.90
中概 14.78 -6.69 5.86 13.38
其他 14.71 -6.37 7.09 13.01
指數 11.66 -7.81 9.46 12.68
上櫃 17.35 -8.53 4.67 12.35
加權指數 12.17 -8.03 6.00 9.36
*資料來源:LIPPER
3、市場總是一窩蜂推出某類基金
國內目前約有四十幾家基金公司,平均每家基金公司一年發三檔基金,乘上基金公司家數,等於每年有一百多檔新基金要募集,再加上舊有基金,單以國內基金而言,就有高達六~七百檔的基金可供挑選。
遇到某種「標的」熱門時,基金公司更是一窩蜂搶著募集。投資人若是參加了基金募集期的說明會,或是聽從理專建議,買進這類基金,十有八九,都會買在高點,等於一買進就被套牢。
2009年基金市場最熱門的標的莫過於大中華,當時至少有十家以上投信發行相關基金,至於績效如何,從下表就可看出結果。
大中華基金 單位:%
基金名稱 成立日期 當年績效 近一年 近三年 成立以來
匯豐中國動力 2009/03/23 22.8 3.42 -14.51 2.50
永豐大中華 2009/04/06 23.6 -6.97 -28.55 -15.9
新光中國成長 2009/04/20 32.5 -34.53 -30.68 -12.80
安泰ING中國機會 2009/04/22 13.3 1.46 -17.86 -9.4
德盛安聯中國策略增長 2009/05/18 22.1 3.51 -13.82 0.40
華南永昌黃河世紀 2009/09/07 2.7 -6.27 -26.63 -26.70
第一金中國世紀 2009/10/22 -0.5 -4.55 - -28.70
國泰中港台 2009/11/30 -1 -9.96 - -28.60
摩根JF中國亮點 2009/12/01 -0.2 2.46 - -20.90
群益華夏盛世 2009/12/22 -0.1 -4.69 - -14.60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統計至:2012/9/16
另外,2010年最熱門基金則是金磚四國中的巴西。2009年巴西指數從4萬點一路上漲到6萬8千點,漲幅將近七成。國內投信也在當時募集了三檔相關基金。
2010年巴西指數最高曾經漲到7萬多點, 2011年開始大幅修正,2012年初反彈之後,又跌回5萬多點。
三檔巴西基金,開募就捧場的投資人,等於一進場就買在相對高點,手腳快的在當年底出脫,還有6~12%的獲利;若繼續持有,最多虧損高達30%。
巴西基金 單位:%
基金名稱 成立日期 當年度績效 近一年 成立以來
瀚亞巴西基金 2010/01/06 6.70 -8.96 -30.00
安泰ING巴西 2010/04/01 8.60 -8.83 -24.60
保德信拉丁美洲 2010/04/16 12.00 -0.33 -9.40
*資料來源:YAHOO奇摩 統計至:2012/9/16
4、風險預告書 先射箭再畫靶
國內主管機關為了保護投資大眾,特別要求銷售單位,在民眾投資基金時,要先做一份風險測試表,依投資人可以承擔風險的程度,然後再決定投資基金的類型。立意雖好,實際執行時卻落入「先射箭、再畫靶」,的欺下瞞上形式中。
通常,理專會先詢問投資人,喜愛買哪一檔或哪一類基金。萬一投資人所挑選的基金是屬於風險較高類型,卻又因投資人年齡過大,不符合投資屬性;理專會輕描淡寫的預告風險,若是投資人堅持,為了不讓「到手的肥羊」跑掉,就會移花接木,或是修改資料,以符合風險預告。如此一來,即使未來投資出現虧損,也有預告書為證,輕易逃避責任。
5、各項手續費高
許多人投資基金,也像買股票一樣,喜歡炒短線,賺個5%就跑。股票交易成本低廉,再加上沒有匯兌因素,或許還可以賺點小利。如果將這套炒作模式用在基金上,可能5%獲利,還不夠支付交易成本,或是利潤被匯損吃掉。投資人忙了半天,扣掉成本獲利不多,還要承擔投資風險,算起來是賠本生意。
基金買賣各項費用比股票貴出很多(股票只有賣出時收交易稅千分之3、買賣手續費各千分之1.425,合計千分之5.85的交易成本,(103年開始加課證所稅,以台股8500點以上為稽徵點) 10萬元進出股票市場一次,各項費用加起來不過585元,若利用網路下單,成本將更為低廉);但基金費用就多出許多,買賣一次基金,至少有三~四項費用。
海外與國內基金各項費用比較表
各項費用 海外股票型基金 國內股票型基金
基金公司收取的經理費 一般在1.5~1.7%之間 一般在1~1.5%之間
銀行收取的手續費 一般約3% 一般約1.5%
贖回時銀行收取的保管費 投資一年以上才會收取,約0.5~1% 投資一年以上才會收取,約0.15~0.2%
轉換基金時,銀行與基金公司同時收取的轉換費 基金公司收0.5~1.5%,
銀行收200~500元 基金公司收0.5%,
銀行收200~500元
這四項費用中,只有第二項費用是外加,銀行會另外收取手續費。其於一、三、四項都是內含,也就是說基金公司收到投資人的錢,會先扣掉經理費,剩下的金額才會去投資基金;如果投資期間長達一年以上,贖回時銀行也會從贖回金額中,先扣掉保管費,再將餘額存入投資人帳戶內;至於轉換費則是發生在投資人想由A基金換成B基金時,也是先扣掉轉換費之後(銀行與基金公司兩方都會收取),再將餘額買B基金。投資人如果沒有細算,往往會忽略這一方面的成本;不過,投資人也無可奈何,因為銀行或基金公司都是直接從帳戶中扣款。
以單筆投資10萬元為例:一進一出,海外基金至少會被扣掉3,000元以上的手續費。國內基金同樣單筆投資10萬元為例:投資一年後贖回,即使各項費用都以最低計算,也會被扣掉2,000元以上的手續費。
若是以10萬元投資股票市場,一進一出成本只有(10萬×千分之1.425【手續費買賣各收一次】+千分之3【證所稅】),若是以不賺不賠計算,合計只有585元。
綜合上述基金各項優缺點,如果投資人還是能從基金投資中獲利,當然樂觀其成,也表示適合投資基金。若是,該繳的費用一毛不少,卻總是賺少賠多,或許投資人就可以選擇具有基金特質,投資成本更為低廉的ETF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