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窮忙族,我們是富忙新貴!
在這個世代,出現了一種新名詞:窮忙族。
每天睜開雙眼,就是忙著梳洗打理自己,趕上一班公車,搶在遲到前那分鐘敲下上班卡。中午跟同事吃飯,晚上加班工作,回到家之後稍做休息,結束匆匆忙忙的一天。
明明每天都很努力工作,生活用度也沒有太過浪費,無奈就是苦存不到錢,有時候沒留意,還會成為人人口中的月光族、星光族,可是打開衣櫃跟鞋櫃,自己的確沒有亂花什麼錢?為什麼總是無法順利存到錢呢?
窮忙族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每天都忙忙忙,慢慢演變成盲盲盲,最後走向茫茫茫。不管是哪個階段,字裡頭都藏了一個亡字,看起來都帶著幾分恐怖。
為什麼會成為窮忙族?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收入來源太過單一!
什麼是「收入來源太過單一」?每年「年收入」統計,只需要將固定的那份薪水乘以12,就能結算出大致的「年收入」,頂多再加上年終獎金或三節獎金,就算統計完成,除了正職工作的薪水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
我們常自問老闆什麼時候要加薪,把目光盯在月薪上頭,卻忘了看自己的年收入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窮忙族收入來源太過單一,每天辛苦工作,卻只能得到一份薪水,上班族下班後的時間,大部分用來看電視,沒有得到比較妥善的運用,自然就無法再開拓新財源。
只有單一工作,沒有多元工作,就不需要做「工作組合表」;沒有做「工作組合表」,我們就無法對有限資源,例如:時間,做最優質的分配。
在這個薪水凍漲的年代,靠老闆加薪有時候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希望別人給我們加薪,主動權掌控在別人手裡,但如果我們轉個觀念「自己給自己加薪」,那麼主動權就會重新回到我們自己手裡!
問自己「什麼是成功」?
人人都想要成功,但並不是人人都知道,成功的定義,其實因人而異。
於是,有人汲汲營營追逐了一生,打拼了一輩子之後,才赫然發現,自己手中緊握著的成功,只是別人眼中的成功,手裡這個在別人眼中閃閃發亮的東西,根本不是自己要的!
有的人嚮往田園生活,有的人想要掌控世界脈動,有的人則一心一意只要有個美好的退休生活。
不管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在這個成功後面,往往都還藏著一個數字,過田園生活需要最初的一筆錢、研發新產品掌控世界脈動需要一筆大錢,就連退休也需要一定的金錢數字來支撐。
錢不是賺越多越好,但不懂得如何賺錢,也會自己的生活與生存帶來危機與煩惱。
懂得如何賺錢,是成功的第一步,但真正的成功,並非只有賺錢而已!
如何「創造」成功
成功有時候靠努力,有時候則必須靠自己創造!
渼祈繼承了一間位在巷子裡的雜貨店,在店面往前約莫五百公尺處,就有一間生意昌隆的便利商店。
初繼承這間店面時,大家都認為它的價值不高,黑黑臭臭不說,地點也不是很好,在渼祈繼承雜貨店前一年,它旁邊一間雜貨店才剛以倒閉收場,明明距離才差五百公尺,業績卻有如雲泥之別。
每個人都勸渼祈趁早把店面賣掉,現金入袋比較實際,再繼續經營下去,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跟精力,根本划不來。
但渼祈另有想法。
首先,她不聽眾人勸告,不僅花錢、花精力,還花上百萬重新裝潢店面,硬是把黑黑臭臭的雜貨店,變身成為閃閃發亮的便利商店,自己坐在裡頭經營,先把人事費用省下來。不過,小店面營收雖有微微增加,但依舊比不上有強大行銷能力的便利商店。
接下來,渼祈把目光轉個方向,投向公車站牌設置的案子上。
她的店面,位在一個擁有八百多戶社區建築前方,但是住戶出入習慣很少經過這個後門,大多由前門進出。自從知道里長正在詢問公車站牌設置的案子,渼祈便積極爭取在社區建築前,設置一站公車站牌,方便住戶搭乘。
表面上,渼祈似乎是在為社區建築裡的居民爭取福利,但其實她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居民的便利,而是希望居民能在自己店門口上下車,人來人往,增添人氣,必能帶動買氣。
果不其然,公車站牌設置兩個多月後,生意逐漸往上升,營業額達到原本根本料想不到的水準。
現在,渼祈不在店裡坐鎮,而是把店面整個出租出去,每月收取數萬元租金,沒有再額外花時間、精力、金錢,卻每月都有一定額度的收入,為原本不值錢的店面,創造新的收益。
容易受外在影響 = 缺乏自信
Allison成功的唯一精神法則,就是「執著」。
不管生活環境遭遇什麼變故,她始終都保持一顆寧靜通透的心,每當事情變得比較不順利時,心裡頭很少冒出放棄的念頭,反而想方設法,努力思考該怎麼繼續堅持下去。
財富的獲得與累積,有時候並不是一昧枯等,或是像無頭蒼蠅般四處奔忙,就能獲得。
財富的獲得有條秘道:
第一條秘道:要靠自己的「能力」。
第二條秘道:以「興趣」作為能量。
第三條秘道:不斷往深處「挖掘」。
第四條秘道:「相信自己」辦得到。
天底下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
靠興趣吃飯,是天方夜譚?
也許「靠興趣吃飯」聽起來有點遠不可及,但事實是有不少人真的把興趣當飯吃,大賺興趣錢。例如:總是能畫出上班族心聲的插畫家彎彎。
剛開始的時候,插畫家彎彎只是把畫插話當成興趣,沒想到這個興趣讓她辭去工作,丟掉上班族的身份,投入更適合自己本性的優閒生活!
想要把興趣變成能幫自己下金雞蛋的金雞母,聽起來很困難,而且茫茫然不知該從何下手?
其實只要自問五個問題,如果我們都能回答出來,把興趣變鈔票,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第一個問題:有什麼事情,就算別人沒給錢,沒人逼我們去做,我們還是想要一直去做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從小到大,當我們做某件事情時,總是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專注力特別高、特別容易投入在其中?
第三個問題:有些事情,雖然還沒真正接觸過,但一直放在心裡,老是想著一有時間就要去做的事?
第四個問題:對於以上三個問題中,所提到的這件事,我們現在對它的了解有多深?如果下定決心要再好好深入了解,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成本,是我們能負擔得了的嗎?
第五個問題:關於這件事,我們該如何再精進?閱讀、注意國際脈動、看財經雜誌、報名上課,還是該去買材料回家自己動手做、花心思設計產品?
只要能一一回答出以上幾個問題,最後定能將一項可以幫我們賺錢的興趣,培養起來!
薪資停滯不前,起源於知識停滯不前
書中曾提到,春瑩利用自己會計專業,接下數個兼職案,自己給自己加薪的例子,那是因為她對數字有莫名的狂熱,只要帳目數字正確,在完成的那一霎那,就會有股強大的快樂竄過四肢百骸。
美術系畢業的奇皓,畢業後雖然做著一般的辦公室工作,卻利用自己的專長,假日到補習班教孩子們畫畫,後來也到養老院教老人家畫畫,成為爺爺奶奶心目中的最佳老師。
雪蘭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開始學習手作包包,本來只是不想讓自己下班回到家後,就老是盯著電視看,才特意安排多學了這項興趣。原本只想多學點東西,後來做出興趣,發現下班後學點東西,可以讓自己感到生活充足又快樂。
雪蘭玩了一陣子的手作包包後,透過老師介紹,自己開始一次買一點日本布,規定自己每個月設計出一款新包包,日子久了,她發現自己無聊的時候,腦袋裡自動設計起許多包包。
因為興趣與對設計的渴望,後來雪蘭平均一個禮拜,便會縫出一個全新設計的包包,累積到一定的量時,便計劃放到網路上賣,專門搶攻喜歡生活有質感的女性市場。
本來雪蘭不覺得這有什麼,但開始行動後,發現自己能透過包包,跟許多人互動,而且聊得還是自己最愛的手作包包,生活幸福感快速往上飆升。
我們現在懂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現在這一刻起,我們打算讓自己懂多少。
老闆不漲薪資,沒關係,只要透過「學習」,我們就有辦法增加自己的收入,做自己的老闆!
興趣 >> 行動 >> 成功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手中正在進行的事情,非常感興趣。
香港多年首富李嘉誠曾說:「不要對一項事業情有獨鍾。」工作只有一個,收入過於單一,等於讓自己的生活卡在「如果失去這個,就什麼都沒有」的恐慌裡。
李嘉誠又曾說:「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裡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裡的每一件事去?這就是對「賺錢」這個興趣,所表露出來的思考與行為。
股神巴菲特曾經跟朋友聚會、稍微告一段落時,起身告辭,到起居室裡越讀一份年報。也許有人或說,在娛樂時間工作,是不是太辛苦了?但對巴菲特來說,閱讀一份年報,說不定比打高爾夫球、跟朋友一起唱歌,來得更像一種娛樂。
先把興趣培養好,興趣會帶領我們做出某些行為,例如:巴菲特熱愛閱讀年報、分析年報,並從這些訊息中,判讀出重要的商業資訊。
雕刻家朱銘,曾經在電視訪問中談到,自己每天工作完後,會把小型、尚未完全完成的作品帶在身邊,像是看電視的時候,他就把小型半成品放到電視上頭,有時候電視看到一半,靈感突然找上他,他就趕緊抓住這個從天而降的靈感。
對李嘉誠來說,賺錢是他的興趣;對朱銘來說,雕刻才是他的興趣。
李嘉誠的話,由朱銘來說,其實也說得通,只需要改幾個字就可以了:「投入的雕刻家,可以將藝術意識滲透到生活裡的每一件事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藝術細胞的雕刻家,創作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