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頭換面,就從改善惡習開始
明明自己每天準時上班,可是到底為什麼該做的事情總是做不完?而且還感覺重複的事情一做再做?這些看似上班生活中屢見不鮮的事,其實都是導致個人工作效率低落的隱性原因──畢竟時間是如此寶貴,如果因為工作效率不彰而壓縮了私人時間,只會讓自己陷入工作做不完的惡性循環,又怎麼能提升個人績效?所以務必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提升個人競爭力!
一、避免無謂的會議
「開會」是公司將員工齊聚一堂,讓各部門平行交流,或是讓員工針對某個主題發表個人意見的方式,例如常見的周會、月會,以及部份創意工作的腦力激盪會議。不過一旦會議開得太頻繁,不但會占用員工處理手邊工作的時間,不得不犧牲私人時間完成公事,也會讓人疲於準備會議資料,久而久之就會對工作產生龐大的無力感。因此不妨翻閱個人過去一個月內曾經參與的會議,並給予一至五分的評分標準。如果認為會議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幫助,給五分;覺得完全無法產生作用的,則以一分計。藉此統計出的結果,可以讓身為召開會議的主管們檢視有哪些會議是可以省略的,提升下屬或員工的工作效率。
另外,除非是刻不容緩的要事,不然最好能盡量避免臨時召開會議。不管會議的目的是甚麼,員工都需要時間才能準備充足的資料,會議才能開得更有效率及建設性,否則只是徒然浪費大家的時間,完全喪失會議的功能。
二、別讓自己變成「差不多先生」:準時
上班準時是基本的倫理道德,不過這裡所說的準時,意指「對時間精準度」的拿捏。
許多上班族必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說好下午兩點開會,可是因為主管與其他高層的會議還沒結束,因此開會時間一延再延。雖然會議晚個幾十分鐘再開也沒關係,但長久如此,只會讓大家習慣於「時間」的延宕,當然就無法要求工作效率的精準了。
例如原本預計這周必須繳交的報告,很可能因為這種類似「差不多先生」的心理因素,而覺得遲個一兩天再交也無所謂。莫說小事如此,當事情堆積如山的時候,真正應該被完成的大事不只會因此被耽誤,還可能因為與時間賽跑而交出不夠漂亮的成績單──就像我們催促裝潢的工班師傅盡速完工一樣,對方又怎麼可能在時間壓力下顧得了品質呢?
三、提早暖機30分鐘
有些人習慣比別人晚30分鐘下班,好處之一是可以避免下班的擁擠人潮,另一方面是比別人多了半小時處理公務。想要提升個人工作效率,不妨用同樣的道理看待「上班」──每天提早30分鐘上班,好處遠比晚一點下班還多。
每個人多少都有遲到的經驗,所以我們可以回想起床時發現鬧鐘的時針早就超過上班的時間,自己是如何焦躁不安;不只原本應該愉快的工作心情被破壞殆盡,連今天的工作行程也被耽擱。相較之下,準時抵達辦公室這種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實是幫助我們掌握個人工作節奏,以及營造整天好心情的重要推手,更遑論提早半小時上班,可以給自己更充足的時間做好面對工作挑戰的心理準備。
想像自己在交通還沒進入尖峰期搭上公車或捷運,就不用因為分秒必爭而讓一大早的心情陷入焦慮,還多了一份悠閒得以好好觀賞城市美景。進入辦公室後,吃完早餐還有多餘的時間泡杯熱咖啡、幫桌上的盆栽澆水、與同事互道早安、沉澱個人思緒,以及整理工作的大小事,並在今天逐一完成──如此完美的一天,不僅可以幫助維持良好的工作心情,即使突逢巨變也能從容面對,還因為提早條列代辦事項的關係,能讓自己知道今天的方向,工作當然更有效率。
四、隨手紀錄好習慣
有時候工作就像打仗:突然間不分輕重緩急,事情全都一股腦地派到自己頭上。除非是馬上必須處理的公事,不然大部分人習慣先將簡單的小事解決,其他留待日後再慢慢消化。不過由於這種突發性的狀況,很容易讓人變得心浮氣躁,腦袋的思緒當然就沒辦法像平常那樣有條不紊,所以很可能當自己處理完小事之後,便因此忽略或忘記了某些更重要的大事。而「隨手紀錄」這樣的動作,就是提升個人工作效率不可多得的好習慣。
勤作紀錄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剛結束上一段任務的我們,迅速將專注力聚焦於下一個目標的方法。而且因為紀錄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加深印象──就像求學時的國文默寫,有人習慣以重複抄寫代替課文背誦一樣,所以比較不容易忘記代辦事項。例如日積月累的公帳發票,一旦錯過請款期限,先前代墊的費用只能自行吸收。如果工作忙碌的自己常常忘記在期限內報銷,不妨透過這樣的習慣加以提醒。所以不論是在辦公室,還是通勤時靈光乍現想到的事,最好都可以馬上將重點紀錄下來。
既然是筆記,當然不限於文字或圖像。尤其對部分創意工作者而言,這樣的作法反而更能幫助我們將腦海中原先模糊的想法「具象化」,讓思路更清晰。不過如果是以文字筆記的話,盡可能不要三言兩語簡單帶過,越清楚詳盡越好。
此外,因為許多人的工作並非一直待在辦公室,隨身攜帶紙筆的困難性較高,所以此處所指的紀錄,並不是一定要用便利貼或便條紙。像是手機的「筆記本」功能,或是可以設定時間的鬧鈴,都是拜現代科技所賜的好幫手。當然,如果自己的工作必須常常與網路為伍,那麼像「Read It Later」的程式就是可以善加利用的工具。
五、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根據專家學者指出,「適當的休息」是可以讓我們在工作與個人身心健康取得平衡的重要方法。因此不論你是可以工作到廢寢忘食的工作狂,或是習慣將公務帶回家處理的專業人士,最好能養成適時休息的習慣,才能讓自己工作「越來越有勁」。
段標:每隔40分鐘的適當休息
雖然說專心工作是好事,而且因為個人專注力的極度聚焦,往往工作成果也較有效率,但有些人常常一工作就忘了時間,不只對人體健康十分具有殺傷力,長時間如此,工作效率反而會因此低落。
每工作35到40分鐘就可以休息5至10分鐘的上班人士,相較於那些沒有休息時間的人而言,因為生理與心理得以恢復工作時的疲累,後續的專注力及工作效率反而會更突出。因此建議不論是久坐的上班族,或是長時間勞動的服務業,最好都能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撇步。
段標:公私分明,有效舒緩工作壓力
面對臺灣「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的現象,有些人寧願折衷將工作帶回家處理。雖然居家的工作環境的確會比辦公室來得舒適,例如可以一邊聽音樂工作,或是疲勞的時候瀏覽網頁也不用擔心被主管認為自己在打混摸魚,但是因為這些因素都很容易中斷工作時的專注力,而且許多人回到家,很少能維持高昂的工作情緒,因此把工作帶回家能否有效提升效率,大部分的專家還是抱持否定的態度。
不過這並不是說努力工作是一件壞事,而是因為「下班」是可以讓我們緩和個人情緒的分水嶺。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工作的情緒,不只心態上容易疲累,工作也很難提起精神、積極處理;甚至會因為心理影響生理的關係,讓身體健康亮起紅燈,諸如偏頭痛、腸躁症……等等。
除了上下班時間最好能有明顯的區分之外,也因為現代人工作的關係,每天都花很多時間與電腦為伍,深陷「非1即0」的世界,久而久之,腦袋當然很容易僵化。因此如果狀況允許,建議可以善用下班時間做些非數位化的事,例如閱讀,或是花錢上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其他像是運動、旅行,則可以加強個人的感受及專注力,還能維持身體健康,是遠比直接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更重要的事。
增加執行力
一、重複利用既有的舊作品
既要負責舊企畫的報告,還有新提案的簡報,以及其他做不完的報表嗎?想到這些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自己又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因此感到頭痛而且不知如何是好嗎?想要一口氣解決這些煩惱,就看自己平常有沒有養成「保留舊作品」的好習慣。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有著既定的模式。以從事活動企畫的人來說,步驟多為準備提案、撰寫企畫書和預算、製作簡報、得標、執行企劃、結案。由此可看出,前置作業是相關人員在辦公室最忙的時間點。所以除非是第一次從事工作的社會新鮮人,只要是有過相關經驗的上班族,都應該有企畫書或預算表這樣的檔案。因此當類似的工作出現時,只要以這些舊檔案為藍本稍事修改,就可以迅速做好新企畫所需的資料,是想要提升個人工作效率,一定要學起來的實用技巧。
雖然對於少部分的完美主義者而言,重複的東西不停被拿來回收再利用,並不符合他們心目中「完成工作」的標準,但畢竟每個人每天就是只有二十四小時,能負荷的工作量始終有限,因此與其要求100分的工作水準,不如退一步將標準放在80分。否則為了那區區20分的差別,很可能就要花上自己好幾天,甚至一、兩個禮拜的時間,因此站在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實為不智之舉。再加上很多工作都有時效性,所以除非時間充裕,不然建議保持「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才能把自己的工作效益發揮到最大。
二、別用e-mail討論,拖垮工作進度
電子郵件因為縮短紙本書信寄送的等待時間,讓工作處理變得更為即時,對於公司行號來說,還省下了可觀的郵資支出,因此一躍成為現代人在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好夥伴。不過可能也因為這些特性,讓不少上班族逐漸養成用電子郵件討論公事的管道,卻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就是因此被拖累的。
當工作上出現需要「討論」的事項時,傳統的公司作法多以「會議」為眾人發表意見的管道,好處是可以一次性地掌握執行的重點或方向,缺點是必須占用大家的工作時間。而用e-mail討論工作的方法,雖然的確改善了會議的缺點,卻很容易因為「你一言、我一句」的書信來往,讓公事變得難於處理。
例如「公司該如何改善既有的產品,以期提升銷售量」這種較為開放性的議題,每個人都會提出不同的建議和做法。再加上眾人收信的時間點都不盡相同,很可能早上十點的建議,被下午兩點才回覆的電子郵件所反駁。因此就算特別指派某個人統整這些意見,仍然不如直接開會做會議記錄來得有效率,所以還是別把e-mail當作工作的萬靈丹為妙。
不過如果只是用於轉達少數人才必須知道的訊息,例如向主管報備自己的工作進度、請求主管指示,或是詢問客戶使用公司產品的意見,只要在正確的條件限制下,e-mail的確可以發揮所長,對工作上產生莫大助益,有效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
三、別再一心多用!一次只做一件事
自己在辦公室正忙碌地準備稍晚會議的資料,還要回覆客戶的e-mail,突然有外線電話要接,又要指示公司的新進同事如何做結案報告……當個三頭六臂的超人或許會讓人覺得很神勇,而且感覺自己的工作表現很好,卻是讓工作效率低落的原因之一!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找了310位學生,一邊請他們記憶單字,一邊問他們簡單的數學問題。即使有超過70%的實驗者堅信自己有超乎常人的「一心多用」的技巧,但實際的測驗結果,卻是這些被分散注意力的人,所得的測驗分數遠低於那些專注於單一任務的學生,因此可以確知:當外在周遭不停有其他事情打擾自己的時候,難免會降低個人專注力。
同樣的結果也發生在工廠:那些習慣一次做很多事情的工人,相較於那些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產量比他們少得多。這就像畫家在創作時,不太可能另一邊還在與人高談闊論;或是有些公車會在車廂貼出「禁止與司機聊天」的告示牌,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戒掉當「超人」的壞習慣,改以養成將手機的即時通訊系統關機、固定時間檢查e-mail……等習慣,都是將工作聚焦、提升個人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四、工作,就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鼓勵自己當個悲觀的人,認為所有事情都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而是在著手進行某一項工作前,最好能預設所有的情況,並務求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準備,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而不會面臨突發狀況的時候不知所措,當然就不用花時間把工作從頭再做一遍。
例如向客戶提案的時候,如果可以事先預設客戶會問哪些問題,並針對這些重點演練該如何回應,那麼就算客戶再怎麼刁難,都會在個人的掌控中。與毫無準備或準備不夠充分的人相比較的話,不但可以營造個人的專業形象,二來還可能因此締造個人佳績,成為主管或老闆眼中不可多得的好人才。
五、做事一次到位
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準時交出主管交辦的工作事項,結果成品卻總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退回重做呢?因為原因很可能就出在自己根本沒把事情做好!
曾經網路上流傳這樣的故事:老闆請了兩位秘書,一位是做了多年的秘書A,另一位則是上班剛滿一年的年輕秘書B。適逢公司考核,A發現B加薪了,自己的薪水卻是不動如山,一怒之下便向老闆表達不滿。結果老闆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氣定神閒地說:「大家都說秋蟹最美味,剛好中秋節快到了,今年我想買螃蟹送給幾位重要客戶,妳幫我查一下螃蟹價格吧。」
A很快地向老闆回報「螃蟹一斤300元」的結果。老闆聽了之後說很好,還讚賞了幾句辦事效率很高的好話,然後又把秘書B叫進辦公室,交代了同樣的事。
過一陣子B走回辦公室報告:「螃蟹會依品質、大小和品種而有不同的價格,但是老闆您剛剛只說想買螃蟹,並沒有特別說明想買哪一種,所以經過我的查價後,花蟹每斤XX元、紅蟳每斤XX元、處女蟳每斤XX元。如果您想送客戶更好的螃蟹,帝王蟹或沙公是不錯的選擇,但價格偏貴,每斤約XX元。此外,以上各種螃蟹的廠商資訊也都查好了,您只需要挑一種您認為可以的品種就能馬上訂購了。」
聽完報告的老闆點點頭,向坐在對面的A說:「現在妳知道為什麼她會被加薪了吧?」
故事中的A雖然完成了老闆交代的事項,但很明顯的,她只是基於一種「交差了事」的心態來做這件事。反觀一樣完成了工作的B,卻做出全盤且更為詳細的分析。所以工作是否能讓老闆或主管滿意,就看自己能否花更多的心思,讓事情一次到位、無可挑剔。否則同樣的一件事老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做,不只會打亂自己今天的工作行程,心理上也容易因此感到不耐煩,甚至有可能產生「主管在刁難自己」的錯覺而心生不滿。當然最嚴重的影響,莫過於主管對個人工作表現的觀感,例如做事總是懶懶散散、不夠細心或粗枝大葉。而且既然工作臨頭,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推卸的責任,因此建議用這樣的心態面對挑戰,不但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工作效率,也能讓主管對自己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