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適合創業嗎?
如果創業是累積財富的另一種方向,當然沒有人希望失敗。不過既然必須從「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開始,當然要先檢視自己「適不適合」創業。
根據諸多專家學者的歸納,以下幾種人基於各種條件,創業失敗的機率較高。當然,如果可以從中改掉那些招致失敗的原因,恭喜你,這就是你為了創業跨出去的第一步。
學生永遠是對未來最具熱情與夢想的人──回想我們還在念書的時代,不論將來的目標是甚麼,我們都認為「努力就有回收」是工作的遊戲規則。然後好不容易畢業、正式踏足社會了,終於有機會施展抱負,未來一定越來越美好……這種雀躍,是學生的專利。所以就算創業後的報酬不如預期,也澆不息他們心中那股熱情。
沒有包袱的負擔,亦是學生有利的優勢。與已婚或必須撫養長輩的上班族相較,「一人飽就是全家飽」是他們的寫照,所以學生不需要顧慮創業失敗後,配偶與小孩該何去何從的問題,自然更有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心理準備。
段標:缺點:實務經驗不足
失業率居高不下,讓許多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因此有人呼籲學生創業以解決就業困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學生創業最容易失敗的原因,即「夢想大多不脫幻想的範圍」。例如學生發下當國際名導的宏願,但不一定知道該怎麼做、做甚麼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有目標固然是好事,但創業非兒戲,並不能靠嘴上功夫就做出事業。
另一個原因與臺灣現階段教育有關。若非產學合作的學校,許多人畢業後往往發現課本教的和實務操作不同,就算是有工作經驗的學生亦然。
首先必須知道,「學生」是一種多數人認為應予以特別優惠的身分,本分當為「把書讀好」。所以多數雇主聘用學生時,也只會交辦簡單的庶務,像是打字、報表製作……等。又如曾在咖啡廳打工而知道飲料、餐點如何製作的學生,可能因此打算畢業後開一間自己的咖啡廳,卻不曾認真評估該向哪個廠商叫貨、材料成本及數量估算;或是在手搖杯飲料店打工的學生,也鮮少能一窺行銷優惠與展店策略的秘密,當然無法接觸經營公司的核心運作。更遑論許多關於創業的事前功課,包括管理經驗、人脈、眼界……等等,通常是進入職場後才具備這些能力。
大部分人離開學校後,通常會選擇較為安穩的雇員職涯。應徵工作時之所以願意讓老闆支薪雇請,原因不出具有某些特殊專業(例如電腦工程師)、工作所需的個人特質(例如業務需要外向、大方、活潑)、或是令人值得肯定的工作經驗。雖然滿足以上三個條件,並不代表具有創業的基礎,但卻給了我們擴充經驗、人脈、眼界、資源……等等創業所需條件的門票。
正式踏足社會後,失去了「學生」身分的保護傘,工作內容除了完成主管交辦的任務,尚要考慮如何將工作盡善盡美,以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潤與價值,接觸的工作事項更複雜,例如新案提報、業務洽談。因此工作一段時間後,不但對投身的產業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思考事情的模式也被「訓練」得更實際,是影響創業能否成功的致勝點。
「上班族」的身份之所以為許多人的選擇,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工作穩定,每個月也有固定薪水可領,而不像自由業或從商人士那般收入不穩定;再加上上班族多以完成主管交代的工作為主,出了差錯的責任多由主管一肩扛起,甚至同事間還會互相推諉卸責,因為沒人想當主管眼中那個「連工作都處理不好」的壞員工。可是不論是獨資或融資起家的創業模式,成敗只能由個人承擔,往往與多數上班族「只求有工作得以溫飽」的心態完全不同。
其次,上班族的工作內容多為「一定範圍內、以同一套SOP即可完成任務」。例如行政櫃台的職責大多不出收發電子郵件、接聽電話、招待客戶、報表製作……等範圍;就算偶有突發意外,也能在「不至於讓工作不保」的前提下多花一點心力解決。但是反觀創業時,勢必產生各種應變不及的情況。即使只是個小問題,也沒有一套「只要跟著做就對了」的SOP可參考,只能仰賴個人智慧解決。一但延誤或處理失當,很可能從此鑄下大錯,以致動搖個人事業的案例所在多有。當然,此處僅從「大部分」上班族的情況分析,並非所有人都如此。
職場中有「25歲起跑,35歲起飛」一說。這十年的光陰,就是人們常說的「黃金十年」,意義與「先苦後甘」有異曲同工之妙──剛踏入社會職場的新鮮人若如果只知道著重眼前的利益,例如工作只求溫飽,卻不願意花時間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拓展人脈,也不願意嚴厲要求自己的工作表現,當然很難嶄露頭角,甚至十年後還很有可能停留在基層員工的水準。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長久的耕耘以累積工作經驗及經歷,所以人們通常不太建議頻繁換工作。只要確認自己的工作興趣與方向並加以堅持,日積月累下來,不但可以擁有自己的代表作,也因為每種行業的圈子都很小,得以累積個人名氣、彰顯個人價值;對於該產業的操作、走向……等專業知識,自然比別人懂得更多,是「黃金十年」之所以寶貴的原因。
十年之後,「年齡」成為中年族群的另一種武器──高層不太可能拔擢初入公司一、兩年的員工為主管,但35歲的年紀卻非常適合,無疑為自己開了一扇開拓眼界的窗:觀察事物的角度、高度與態度,當然不能與一般職員同日而喻,反而更接近決策者,所以工作內容的難度越來越高,無疑為創業的先修班。不論從專業領域、個人眼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成熟度而言,中年族群都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雖然「化危機為轉機」這句話沒錯,但是對於試圖以創業扭轉乾坤的中年失業族群而言,恐怕不是正確的選擇。
中年失業固然是所有人都不樂見的情況,但不論是全球景氣衰退導致公司不得不裁員,或是自己的能力的確無法應付工作所需而被辭退,常讓中年失業者備受打擊,尤以男性為最。
雖然中年族群擁有不少優勢的創業籌碼,但很多中年創業者,有時候並非出於熱情,而是為了爭一口氣,試圖證明給親朋好友看看自己的實力,才鋌而走險選擇創業一途,卻忽略了創業所需的條件不只是專業能力好不好、人脈廣不廣、經驗豐不豐富而已,還要更多「身為上班族」沒辦法學到的事,諸如精準的判斷眼光,才能找出商品賣點;研判市場風向,談判時才能說服對方;對商場的敏銳度,才能擬定優秀的行銷策略……等等。
更何況一個中年失業的人,可能根本不確定為什麼被資遣。如果是個人能力不足的關係便貿然投資,豈不是要求不會走路的小孩先學會奔跑?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另外一種人則是因為自認懷才不遇,例如與公司理念不合、和同事/主管相處不愉快、努力工作卻無法得到等值回饋(包括薪水及心理層面得不到滿足)……等等,因此選擇「半途出家」,決定利用現有資源或專長創業。可是話說回來,已過而立之年的自己,如果只是得不到少數老闆的青睞,或許情有可原,但工作至少快十年的時間卻總是無法得到老闆認同,若非不知道如何展現個人價值,就是溝通能力有待加強。連老闆都無法說服的人,又怎麼能在創業後博取客戶的信任?況且連職場的現實壓力都無法處理,又怎麼能一廂情願地認為創業可以給自己安慰?
正如人們說「失敗者沒有抱怨的理由」,源於不懂得自我反省及改進,只能重蹈失敗的覆轍。真正創業會成功的的人總能活躍於職場,最後才能走出與眾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