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最怕遇到問題,卻還默默地盲目處理,或是不負責任地放任不管,導致一件小問題逐漸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大紕漏,最後再花上好幾倍的心力去收拾殘局,所以員工是否擁有勇於求知發問的工作態度對老闆來說非常重要。
這個道理雖然很簡單,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更正確地說應該是『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發問問題卻不被碰釘子』,相信只要是出社會的各位多多少少都會有相同的遭遇,就是向前輩和主管詢問問題的時候,會得到不耐煩的態度,或是「我不是教過你了嗎?」、「你居然連這個都不會」之類會讓人打消求教念頭的回答。
這樣的情況我也碰過好幾回,所以我可以理解各位退縮的原因,但是為什麼重視員工求知學習態度的主管,卻會在員工發問時做出這樣的反應,難道這又是職場和理論的矛盾嗎?
身為職場上的管理者,會因為員工的流動而重複教導相同的技能與知識,教導的對象和次數一多,自然而然會記不起到底對哪些人教育過,這是人之常情。既然記不清到底教過誰,又是教過誰哪些技能,所以大部份的主管會以年資來認定對方應不應該知道這項工作的操作方式,所以如果平時沒有積極地學習各種工作上的技能,很容易就會在發問問題時被碰釘子。
比方說:剛到超商工作的工讀生,因為還不熟悉關東煮的種類而發問,這就是理所當然,可是這個問題若是由一個工作多年的資深員工來問,就會被認為不應該這個問題而被碰釘子。
但是,不知道的原因有很多,不完全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學習,或許對方所問的關東煮種類是新產品,也或許對方剛從內勤工作調職成外場職位,更或許是剛放完長假完而導致對職務工作的不熟悉,又加上是資深人員的身分,很容易就會讓主管下意識地認為這名發問的員工是『不應該不懂』,而回答出不耐煩的話語來。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是,同樣的工作技能教過幾次,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實際去操作,或是許久沒有操作過這項工作,相隔一段時間後自然記憶淡忘,可是這個時候求教於前輩或主管時,對方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很久以前教過、也已經教過了好幾次,為什麼還是沒學會?
若是基於以上的理由,各位在發問的時候可以改變一下問法,不要直接發問自己的問題,而事先說明自己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理由,再發問問題就能夠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舉個例來說:
×「主管,發電機的機油是用哪款種類?」
○「主管,你上次教過我發電機的保養流程,可是我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有點
記不清楚了,請問保養的機油是用哪款種類呢?」
但是,若各位是因為對工作產生倦怠感而不學習,卻又為了某個因素想要奮發向上,才開始將之前落後的工作技能趕上時,對主管這樣不耐煩的應對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各位想必會理所當然地覺得主管應該對這樣的振作給予鼓勵,但是大家要知道的一點是,職場並不等於學校,肯上進學習是應該的,教導的主管並沒有給予鼓勵的義務。
就算大家無法克服心理障礙,也請各位至少在遇到問題的關鍵點適時發問,還是小問題的時候或許只是叨唸幾句,但是變成大問題的時候可能不是挨罵就可以了事的了,職場上的每個工作都是環環相扣的,其中一個環節出了錯或是拖延到,就會連帶影響其他環節,如同『蝴蝶效應』的影響力。
所以,每個環節都要保持零失誤,才能使整個公司運作順利,而杜絕失誤的基本辦法,就是去努力學習摸索,並且適時地發問求知,就能夠徹底減低失誤發生的可能。
我們公司也有不少的資深人員有相同的遭遇,所以遇到問題時總是會吩咐新進人員詢問,或是先詢問其他資深同事,確定真的難以解決辦法才會親自麻煩主管過來處理。
當然,長痛不如短痛,大家在維修的過程中雖然會以服務顧客為由臨陣脫逃,以免主管維修期間又叼唸些什麼,不過最後還是會詢問問題的發生原因、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如果無法解決的處理流程為何等相關問題,以避免日後再發生同樣的問題無法應付,又得再麻煩主管一次,再聽一次對方的叨念。
所以,求知發問的內容不能永遠停留再同一個階段,而要隨著歷練慢慢成長,若永遠沒有進步,總是不斷地重複問些類似的問題,本來應該搏得主管賞識的上進態度,也會因為沒有進步的表現而無法留下正面的好印象。
求知學習固然是職場上應有的工作態度,但是也得拿捏好其中的訣竅,各位有沒有想過當小孩子好奇心旺盛,一直在問「為什麼」的時候,身邊的人常常會露出不耐煩的反應,而不一定是讚許的態度嗎?
除了發問的內容以外,就是發問的次數太過頻繁,也會因為打擾到主管的工作進度而招來厭煩,同樣是求知的工作態度,給老闆的印象卻會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