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專業臨床心理師撰寫的手機世代教養專書
獻給第一代要負起網路教養難題的滑世代父母
你曾想過有這麼一天,
我們晚上最後看見的東西和早上睜開眼第一個要看的東西,竟是手機嗎?
手機世代的孩子已無法待在游泳池的安全區開心划水,
而是必須游向一片網路與資訊所匯聚的廣闊大海。
他們最迫切需要的就是駕馭網路海洋的能力,讓他們得以盡情且自由地生活於未來世界。
資深臨床心理師▲精華經驗總整理 家庭親身經歷X臨床社會經驗
網路、手機、電腦、偶像,手機世代父母絕對需要的教養秘訣
教你如何與滑世代的孩子共處,帶領孩子上網不上癮,滑出親子關係一片天
|滑起來推薦| 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凱若/親子類暢銷書作家
廖翊君/作家、內容經紀人
本書內容
你曾想過有這麼一天,我們晚上最後看見的東西和早上睜開眼第一個要看的東西,竟是智慧手機嗎?
根據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服創所)智媒資料組的「2017年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指出,有51.5%的民眾每天使用手機2~5小時,屬於手機中度使用者;而有28.1%的民眾每天滑手機超過5小時,屬於重度使用者。顯示手機和網路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紀已經是個「永不下線」的手機世代。
而如今,1995年後出生的孩子被稱為「i世代」,他們正是從小伴隨著手機與網路長大的孩子,正是典型「永不下線」的手機世代。
他們沒見過黑白的電視,甚至沒看過智障手機。手機「本來」就是彩色的,「本來」就可以看影片,用手機來理解世界的一切是理所當然。日本有七成以上的小學生不會操作公共電話,顯示現代孩子依賴手機之深,只要手邊沒有手機,遇到危險時連求救都可能有困難。
對手機世代的孩子來說,手機、網路是他們的工具、玩具,甚至是與朋友聯繫情感的管道;但對父母來說,手機、網路可能只是工作上的用品。這群在網路和銀幕下長大的孩子,遇到的問題肯定與父母有極大的差異,身為父母的我們有辦法協助他們處理問題嗎?我們準備好了嗎?或者來不及準備好的我們,已經和他們展開大大小小的衝突呢?
現在,就讓臨床心理師教我們如何跟上「滑世代」的腳步,帶領我們與永不下線的孩子們一同面對這個可怕也可愛的網路世界。
本書特色
|臨床心理師的精華經驗總整理|
家有兩個青春期女兒的資深臨床心理師,匯集數十幾年來的家庭親身經歷、臨床社會經驗,獻給第一代要負起網路教養難題的滑世代父母。
|資深心理師的建議/心得/觀察|
以資深臨床心理師的角度,從數十幾年來不斷累積的實務經驗中,給予最恰到好處的建議、心得、觀察。
|深入淺出、淺白易懂的文字|
不講深奧的心理學理論,不刻意扮演教養專家,以深入淺出、淺白易懂的文字娓娓道出與兩個青春期女兒相處的點滴日常。
|三大單元X50篇文章,手機世代父母不可不知的教養訣竅|
手機世代的臨床現象X臨床心理師的手機世代X手機世代的社會現象,從臨床診間內的各樣經歷,到心理師親身面對的家庭經驗,還有身處手機世代每個人的社會問題,五十篇文章詳細剖析滑世代的每個面向。
|滑起來專業推薦|
▪這是一部議題豐富、觀點專業,同時又深入淺出的好作品,讓每一位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各種狀況而感到不知所措並猶疑的家長,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安適的相處之道。(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在將所有教養問題歸責在手機與賀爾蒙之前,讀一讀南琦的這本好書,讓我們用一個「生命同路人」的角度來與我們的孩子相處,或許,我們不只協助孩子面對了他們的問題,更解開了我們自己的結啊!(凱若/親子類暢銷書作家)
▪然後有一天,南琦去刺青。「我刺在後頸~」南琦撩了一下頭髮,那是很有氣質的圖案。她刺青,除了自己原本就想嘗試外,相信還有個原因是,她想與孩子們在一起。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思,那是父母們無法走進的世界,南琦,用她的方式守護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她是可以聊次文化,聊心情的媽媽。(廖翊君/作家、內容經紀人)
作者簡介:
臨床心理師 南琦
▪文字工作者,本名劉南琦。
▪國家高考合格臨床心理師,現任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醫院業務包括個別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親子議題、人際互動議題講座。
▪相關著作超過二十本,近期著作有:
♥《遇見愛,學習愛》(啟思出版)
♥《好想找人說說話:與臨床心理師的話療之旅》
♥《網路社群讀心術:按讚、討拍拍、秀美照的背後,網友想怎樣?》
♥《爸媽何必太正經!幽默溝通,讓孩子正向、積極、有力量》
推薦序
手機世代,不變的親子議題│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我從事校園輔導工作多年,接觸的孩子與家長不下千位,幾年的服務經驗讓我發現:每一個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有家庭狀態的影子,而每一位家長的背後,都是個人生命議題的延伸,於是家庭成為親子之間糾結纏繞的關係修練場。
這些大人與孩子間的各種問題,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開始日益加劇,其中最為家長感到困擾的是親子間的溝通變得好困難,再加上相處時間變少,衝突變得更多,於是不少家長不只要面對孩子的各式生活問題,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相當辛苦而無奈。
這也是許多家長在面對親子關係時最想了解的問題: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又該怎麼相處?為什麼以前乖乖的,現在冒出一堆問題?
我自己身為父親,相當能夠理解並體認爸爸媽媽的心情,面對孩子時,父母內心的種種擔心、操煩、焦慮、期待等等複雜而繁瑣的情緒,每每不知怎麼的卻都化成一句句不得要領的回應,然後引發孩子的不耐與情緒,最後造成彼此的緊張與對立。
親子相處,真的不簡單。
幸好南琦的最新大作,讓我們有機會一探究竟,親子關係在既是心理輔導專家,同時身為媽媽的雙重角色中,南琦是怎麼思考與運作的。透過南琦大方而活潑的筆觸、深入而細膩的觀察、動人而共情的分享,從診療室中深邃幽暗的生命故事,到生活中兒女大大小小的相處軼事,讓我們在其中得到許多反思與覺察,進而在詼諧的觀點中釋懷自己,再次試著貼近孩子。
這是一部議題豐富、觀點專業,同時又深入淺出的好作品,讓每一位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各種狀況而感到不知所措並猶疑的家長,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安適的相處之道,就如同作者在本書最末所說,親子之間的相處「沒有絕招,只有隨時接招,隨著問題與態度來調整。希望我們面對孩子的變化永遠抱持好奇與欣喜,迎接孩子的成長」。
由衷的推薦您,成為孩子生命的陪伴者。
不全是「手機」與「賀爾蒙」惹的禍│凱若 Carol(親子類暢銷書作家)
「父母總有很多為難,你知道孩子不是你,但孩子還沒完全變成他,這過程需要你。
但,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生活照顧與自認該有的教養,他以後會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工作、交怎樣的朋友,就跟樂透一樣,結果未揭曉前都未定數。
當他會說『你走開』、『我不要』的時候,你得有心理準備:他已經成為他世界的主人,你變成訪客,甚至過客。你可以參觀,但請不要批評。」
網路世代、滑世代,這個世代與那個世代,我們有時很直覺地將問題放在「時代不同了」上頭,或者,直接將所有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反抗、表達,歸因於「全都是賀爾蒙惹的禍」!事實真是如此的嗎?
身為有一個15歲青春美少女女兒的媽媽,讀起臨床心理師南琦的這本書,特別有感。許多時候,我們都將焦點放在「孩子怎麼了」,但抽絲剝繭才發現,往往卡住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或大人所建構起來的社會。
孩子長大成為「準成人」時,很自然地會對他們所處的世界,有著自己的判斷與想法,這是人類正常發展的階段。少了這樣的批判與反思,我們的社會也不可能前進。有許多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制度,例如民主、自由,都是在當時由一批批的年輕人「革命」而來的。
許多他們所看見的問題、所表達的意見,都是很真實需要被處理的問題。例如,因為無法信任而說謊,或因為無法溝通,表達總是被拒,而寧願在家滑手機也不願和父母出門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被誠實面對,好好一起解決。但若身為父母的我們將過錯都放在孩子身上,就錯失了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改變的機會了。
南琦老師的這本書,用著一個個的故事,將許多家庭中的難解習題,四兩撥千斤地招招拆解。有時讀起來,會很心疼那個孩子,有時則是為那對父母而感到難過,但南琦老師總能用一個「不強力壓迫孩子,也不過分怪罪家長」的平穩態度,讓這些困難得以迎刃而解。是所有青少年父母都必須一讀的「解題參考書」。
我在五年前到了德國,從頭適應一個新的文化,學習新的語言,甚至開始一個新的家庭。這過程中,我曾經面對過對德國制度的反彈、對自己的質疑,以及對關係的不安全感,但這樣的過程,反而拉近了我與女兒之間的關係。這些歷程的辛苦,讓我對於她要進入「大人世界」時所面對的挑戰更有同理心,也讓我對她在各方面的學習,能學著用「我懂,這不容易」的心情去陪伴。也因為這幾年同在歐洲「打拼」,我們親密的革命情感,遠大過於對立與衝突。我時常感謝女兒能夠體貼媽媽在異鄉持家努力的心情,她倘若只有在原本的環境中成長,也不會如此貼心溫柔。
現在,我身邊也有著一個三歲的兒子。想想女兒,再回頭看看兒子,我時常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從這麼小的寶貝,逐漸要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這過程真不容易!我身為父母能做的,不是下指導棋,更不是批判,而是首先「尊重」他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隨著他們的年歲增長而調整我們的角色。更要「看重」自己身為父母親,在孩子的生活與情緒發展上的重要性。
天下絕對沒有全然「無不是」的父母,我們都會犯錯。甚至有時候,我覺得孩子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更真實與坦然。在將所有教養問題歸責在手機與賀爾蒙之前,讀一讀南琦的這本好書,讓我們用一個「生命同路人」的角度來與我們的孩子相處,或許,我們不只協助孩子面對了他們的問題,更解開了我們自己的結啊!
方法對了,讓我們與孩子滑在一起│廖翊君(作家、內容經紀人)
這是一本看了令父母們拍案叫絕,甚至想哭又想笑的書。
認識南琦已經五年,那時,她的兩個女兒都還是小學生呢!日子一天一天過,南琦的書也一本一本出,如今第二十五本書上市,她的小孩也從小學分別進到國中和高中。在這五年間,我和南琦的聯絡從未間斷,見面時除了討論新書的內容,也很關心彼此小孩的近況。
然後有一天,南琦去刺青。「我刺在後頸∼」南琦撩了一下頭髮,那是很有氣質的圖案。她刺青,除了自己原本就想嘗試外,我相信還有個原因是,她想與孩子們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思,那是父母們無法走進的世界。南琦,用她的方式守護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她是可以聊次文化、聊心情的媽媽。身為臨床心理師,南琦工作上接觸到的,當然都是需要心理諮商的病人。這些病人中,各種年齡、各種身份都有,總是受到學生病友歡迎的她,也令人好奇,南琦的親子關係如何?
「下班之後我罵小孩的模樣,也就像一般母親會有的樣貌,既不特別理智,也不特別抓狂,有時候也會按捺不住性子直接發飆……」她在書上寫著。
這,就是南琦,一個真誠的人,不刻意扮專家,也不刻意強調成功經驗。
與南琦認識一陣子後,得知她對於臉書有不少研究,繼出版《網路社群讀心術》後,很期待《當我們滑在一起:與手機世代孩子共處》的出版。
有幸先拜讀書稿,光是目錄,就非常吸引人:第一部分點出現今手機現象,南琦幽默犀利的形容,讓人看了不覺莞爾;第二部分是南琦與兩個女兒互動的經驗談,支持著也同樣有兩個女兒的我;第三部分是更深層的,為不同身份書寫的故事,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有請完育嬰假因為壓力而瘦不下來的媽媽,當中有著南琦對於故事主角的慈悲。
在書中,南琦也寫到她與母親同時得乳癌的故事,正因為自己親身走來,她更能體會活著的可貴,也難怪南琦不止一次在書中嘮叨地強調,為人父母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
「保全自己換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這比什麼都重要。」
此刻拿起此書的您,或許正苦於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少用手機;或許想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取得使用手機的共識……。不管如何,您,肯定是位關心孩子的父母,而本書不但提供「與手機世代相處的方式」,還有許多陪伴青春期孩子的觀點,相信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
誠摯推薦《當我們滑在一起》,讓我們用手機參與孩子們的世界吧!
手機世代,不變的親子議題│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我從事校園輔導工作多年,接觸的孩子與家長不下千位,幾年的服務經驗讓我發現:每一個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有家庭狀態的影子,而每一位家長的背後,都是個人生命議題的延伸,於是家庭成為親子之間糾結纏繞的關係修練場。
這些大人與孩子間的各種問題,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開始日益加劇,其中最為家長感到困擾的是親子間的溝通變得好困難,再加上相處時間變少,衝突變得更多,於是不少家長不只要面對孩子的各式生活問題,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相當辛苦而無奈。
這也是許多家長...
作者序
作者序 》用健康的態度養出健康的孩子
我有許多和家庭互動的機會,每個個案的背後都有好幾位家人的關係拉扯,我不能只看個案而捨家人,雖然做的是個別心理治療,但晤談內容一定會有家人,與家人的關係、與家人帶來的影響。即使他獨居,即使他質疑「這跟我的問題有什麼關係」時,我仍舊苦口婆心,試著說明家庭經驗對我們的重要影響,即使你離家,若干年後這影響仍舊如影隨形。
過度的排斥與拒談是有意義的,例如「我不想談我媽,她沒甚麼好談的」、「我離家多年已經沒有家了」等等,不放棄的我還是會在每次晤談時放在心上,視情況鼓勵對方談,透過溫和的邀請,很少人不想談的,我想讓他們看見家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影響,如果是負面的就更應該看見,這樣才能了解坐在治療室的理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得到痊癒。
這些寶貴的家庭故事都再再提醒了我,為人父母該如何戒慎恐懼,小孩才不會來看精神科。
不過這年頭的父母也真不是人當的,來求助的孩子固然心裡苦,但父母也不見得好受。父母都是成為父母後才慢慢開始學著做父母,而且看著他們摸索得很辛苦時,覺得有些心疼不捨,許多辛苦不足為外人道,現在的屁孩(屁孩們抱歉了)真的好難搞。
兩邊都辛苦,我該如何展開工作?所幸我的心理專業可以提供給個案,什麼情況下是不OK、不健康的,再不改變的話就要出問題了。雖然可能還沒找到好方法,但至少可以對困境喊卡,然後站在理解兩邊困境的情況下找出解套的方案,還好問題解決不會只有一招,有時候只要做點小調整就會有大效果。
教養路漫長,要同時照顧自己與家人才能有好的品質。只專注在教養本身卻沒有關注自己的狀態,也無法執行有效的教養策略。
照顧自己的情緒與身心健康,就是照顧親子品質。那些聲稱不會影響孩子、不讓孩子擔心的父母們,你的孩子不會毫無所感,你太小看孩子的情緒感受力,你的態度與行為已經透露了你並不OK。
所以這裡除了分享專業的知識,也將臨床現場觀察的體驗做分享,除了學到如何避免破壞性的互動、怎樣的教養態度與夫妻關係會導致不良後果,同時也可以觀察怎樣的調整與改變是有效的。
在醫療助人工作場域十多年,身為多重角色的我,也同時可同理許多身為母親、女兒、手足、伴侶、病患與病患家屬等各立場的為難與不易,我也分享如何轉換立場思考,增加親子互動彈性的經驗。
這本書獻給為教養議題努力不懈的你們。
作者序 》用健康的態度養出健康的孩子
我有許多和家庭互動的機會,每個個案的背後都有好幾位家人的關係拉扯,我不能只看個案而捨家人,雖然做的是個別心理治療,但晤談內容一定會有家人,與家人的關係、與家人帶來的影響。即使他獨居,即使他質疑「這跟我的問題有什麼關係」時,我仍舊苦口婆心,試著說明家庭經驗對我們的重要影響,即使你離家,若干年後這影響仍舊如影隨形。
過度的排斥與拒談是有意義的,例如「我不想談我媽,她沒甚麼好談的」、「我離家多年已經沒有家了」等等,不放棄的我還是會在每次晤談時放在心上,視情況鼓勵對方...
目錄
作者序丨用健康的態度養出健康的孩子
推薦序丨手機世代,不變的親子議題〉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推薦序丨不全是「手機」與「賀爾蒙」惹的禍〉凱若(親子類暢銷書作家)
推薦序丨方法對了,讓我們與孩子滑在一起〉廖翊君(作家、內容經紀人)
Phone1手機世代的臨床現象
1. 自己滑手機,卻要孩子別碰3C,這樣對嗎?
2. 選擇題,給孩子範圍內的自由
3. 別讓你的建議變成霸凌
4. 聽孩子的,你願意嗎?
5. 粗話髒話該怎麼管?
6.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7. 老爸的脆弱與堅強
8. 父母擺爛最難
9. 小心妳的愛,太破壞
10. 這是我的雞腿飯!
11. 親愛的,不是滑手機就會有外遇!
12. 開學了,然後呢~
13. 暑假,對大人的意義
14. 不需要偉大的母親節
15. 迷偶像,沒啥好擔心
16. 父母堅持,孩子才能改變
Phone2:臨床心理師的手機世代
1. 我與孩子的網路課
2. 誰說我們不閱讀
3. 保持距離也沒啥不好
4. 溫柔也有力量
5. 如果死來得太突然……
6. 各自的耶誕節
7. 跳街舞能賺錢嗎?
8. 如果我的小孩是同性戀
9. 孩子的怪不是壞
10. 升學路不急,我陪你
11. 不必辛苦的家庭旅行
12. 三代出遊的注意事項
13. 什麼營都沒有的暑假
14. 錢很少但愛很大
15. 心理師的育兒之道
16. 說疊字,好棒棒
17. 被封鎖的滋味
18. 紅包,我幫你花
19. 到底是誰的才藝?
20. 我在下一站等你
Phone3:手機世代的社會現象
1. 別讓孩子成為厭世代
2. 馬桶上有尿~高齡社會下的困境
3. 逃避很有用也不可恥~過自己想過的年
4. 想怎麼過就怎麼過的年
5. 請疼惜自己的辛苦
6. 自在做飯不勉強
7. 這樣的教育體制救了孩子
8. 不管發生什麼,請先相信自己的孩子
9. 當孩子疑似被性侵時……
10. 如何陪孩子度過創傷?
11. 如果我們可以更友善
12. 離開同溫層,讓孩子看見不同
13. 當小孩是別人的小孩時
14. 名校緊箍咒
15. 你有家庭帶來的傷嗎?
16. 請用手機參與孩子的世界
作者序丨用健康的態度養出健康的孩子
推薦序丨手機世代,不變的親子議題〉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推薦序丨不全是「手機」與「賀爾蒙」惹的禍〉凱若(親子類暢銷書作家)
推薦序丨方法對了,讓我們與孩子滑在一起〉廖翊君(作家、內容經紀人)
Phone1手機世代的臨床現象
1. 自己滑手機,卻要孩子別碰3C,這樣對嗎?
2. 選擇題,給孩子範圍內的自由
3. 別讓你的建議變成霸凌
4. 聽孩子的,你願意嗎?
5. 粗話髒話該怎麼管?
6.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7. 老爸的脆弱與堅強
8. 父母擺爛最難
9. 小心妳的愛,太破壞
10.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