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知行合一」,有「理」才是重要關鍵! 戴勝益
許多喜歡烹飪的人,都會照著食譜上的說明,去「採購食材、學習刀功、添加調味、調整火候」,一切程序都是依食譜指示,照著步驟而處理。
但煮出來的菜色,卻未必美味可口,這問題是出在哪裡?
因為,理論與實務,常常是兩碼子,「瞭解事實」與「能否做到」更是兩回事。思想上是「知難行易」、實務上卻是「行易知難」,如何才能「知行合一」,有「理」才是重要關鍵!
本書的精華,在於理論的學習,增加了寬廣的視野與嚴謹的態度,而不是「照本宣科」,產生現實的落差。
想要有「理」走遍天下嗎?跳出思考的框架嗎?本書絕對非讀不可!
(本文作者為王品集團董事長)
前言
用「理論」走遍天下
你講理嗎?我指的是「理論」的「理」。近年來,許多經理人在工作多年之後,紛紛回到學校修EMBA充電,學習管理「理論」來增加自己的實務能力。但是,學校教授的訓練是很理論的,你認為,這些經理人真能在這群博士教授身上,學到實務與專業能力?
我拿到博士文憑的當天,發現上面寫的是「哲學博士」(Ph.D.,Doctor of Philosophy),並沒有我工業工程科系專業的資料。博士讀的是理論哲學,但理論對專業有什麼用?
孔子同時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吾道「一」以貫之,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專業分工,漸漸地學教育的不懂音樂、學數學的不懂文學、學管理的不懂工程。等到學生畢業,進入不同的行業,又演變成金融業不懂建築業、建築業不懂零售業。愈講求專業分工,卻發現愈缺乏跨領域整合的更寬廣視野。
理論的發展與專業分工的方向正好相反,理論講求「一般化」(generalization),尋找不同行業與專業之間的共通性,像是行銷與人管的共通性,或是管理、工程與生物等不同專業的共通性,最後逐漸朝向尋找吾道一以貫之的「一」與「道」來邁進。
舉例來說,博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嘗試以「一般系統理論」解釋所有的系統,認為系統都包括了輸入、處理與輸出,並藉由回饋來控制整個系統。你不難發現,機械系統、消化系統、電腦系統、組織系統等等的共同特性,不就是如此嗎?學會系統理論,能讓你結構化地了解任一複雜系統。
又如「生命周期理論」主張所有物件隨著時間發展,都會經歷萌芽、成長、成熟、衰退等S型階段,這套理論可用在產品設計、行銷、策略、軟體發展等,這也是一種共同性。
不過,理論來自於眾多個案的共同特性,所以直接反推在單一個案時,便會有學院派不夠專業的感覺。一個待在化工業30年的專業工程師,可能無法了解汽車產業,但讀過產業分析相關理論的人,便能利用這些一般化的工具,快速了解不同產業的特性,但是絕對不會比待在單一產業30年的人更專業。
原來,理論的學習在於增加經理人更寬廣與嚴謹的視野,並且改變思考氣質。
有一年,某證券公司高階主管來報考本校EDBA博士班。我在口試時問他:「如果有一件投資,理論與你的直覺相違背時,你會相信理論還是直覺?」他回答說是直覺,我繼續問道:「那你為什麼到學校博士班讀理論?」他回答得也很妙:「理論能幫助我的直覺更周延,同時也能幫助我說服人家接受我的直覺!」結果他被錄取了。
在本書中,我將為大家講「理」,因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嘛!
作者序
我為什麼不能控制我的狗:我在管理學院教授的十四堂理論課
我為什麼不能控制我的狗?
因為出國進修一年,我把領養的流浪狗小乖,暫時寄放在一位台大教授的家中。我說小乖很乖,從不咬人,結果第一天好像就咬了人家一口。我也說小乖在我家中不會抓沙發,結果第一天也把朋友家心愛的真皮沙發,抓了一道痕,讓我愧疚不已。
半年後,我將小乖放在另一位好友家中,他家有院子,也養了一條狗,心想多一條狗對他所增加的麻煩應該比較少,我的朋友爽快地答應。結果,我錯了。因為兩隻狗在一起會爭地盤與食物,我的狗把朋友的狗給咬傷了,因為他家的狗比較老。
我為何不能控制我的狗。後來看了大衛.法蘭科(David Frankel)所導演的電影《馬利與我》 (Marley & Me),很感動,也笑個不停,覺得養狗就是這回事,有辛苦,也有快樂。
如果我連一隻狗都無法控制,怎麼能控制我的小孩、我的員工、我的客戶,以及網路上的網民呢?
我可以控制我的電子寵物,但是我無法控制我家的狗,如果是兩隻狗,行徑更是難以控制。電子寵物是依照設計者的邏輯在行動,而我家的狗卻是有心智的,並易受環境些微變化的影響。有時幻想若能幫自己的狗裝上遙控器就好了,可以控制牠的行為,豈不更好?但是,真的狗比電子寵物好玩的地方,不正是狗有自己的自由意識。
過去管理學者強調機械論,天真地認為人定勝天,企業經過嚴謹地計畫、執行與控制,就會走向經營者所規劃的方向。但是,組織是由人組成的,組織不是機器。機器不會自己啟動,但是人會。機器不會成長與自我修護,但是人會。機器的特性與功能是設計者給的,但是人會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性,所以企業主與其控制組織,不如尊重企業自我調適的機制。
人之所以有趣,是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人的認知所構成,而不同人有不同的認知。所以本書的第一堂課,就介紹認知理論、直覺理論,與認知型態理論。
此外,人與猴子最大的不同是人會用數字來強迫自己理性思考,接著,我將介紹決策理論、衡量理論、主觀機率,與前景理論。不過人還是與猴子很像,因為大多數的人還是搞不太懂數學。
如果世界是由人的認知所構成,改變人們認知的說服理論就很重要,在第三課中,我將介紹與說服有關的說故事理論、說服理論,與印象管理理論。
第四課,領導與影響力是一種個人魅力,而魅力也是一種認知,這一課將介紹領導理論、媒體依賴理論,與知溝理論。
人是群居的動物,所有的認知也會受其他人的影響,第五課關心的是群體,包括了社會資本理論、沉默螺旋理論,以及群體極化理論。在群體中團隊合作是重要的,第六課繼續談團隊中的公平理論、群體動力理論、社會抉擇理論。團隊逐漸發展成組織,第七課探索組織的理論,像是代理理論、彼得理論,與Web 2.0組織理論。
許多賺錢的組織在一起成為產業,第八課開始談產業經濟的理論,像是社會交換理論、錢的理論,與經濟理論。產業中的企業形成生態,第九課繼續介紹產業生態理論如組織生態、競合理論,與交易成本等。
產業中的錢在市場,在客戶口袋中,所以第十課談客戶關係理論,如一對一行銷、不得不策略,以及滿意與忠誠的關係。接著,一群客戶就成了市場,第十一課的重點在市場理論,像是創新擴散理論、網路外部性,與我自己創的連結經濟理論。
從第十二課開始,介紹創新理論、學習理論,與我所強調服務業的快樂理論。
這本書將一口氣介紹四十四個管理學院應該教導的理論。我曾在大連理工大學的行為研究學校中對大陸的研究生講述這些理論,他們都很期待看到這本書的出版。不過,我這本書並不是寫給學術研究之用的,這本書主要是我在《經理人月刊》連載四年的「講理」專欄的內容,希望以通俗和具啟發性的方式,與社會大眾讀者分享這些管理學院的理論,希望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