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愉悅,是一種天賦人權——正念心理治療的禮贈
張立人 (醫師作家,現任台大精神科主治醫師)
有天,在精神科病房裡,出現這麼一段對話:
阿中:「明天大日子,我有辦一個影展要開幕,大家都免費的,阿嬌妳一定要來看!」
阿嬌:「是要播好萊塢哪個片?」
阿中:「不是啦!是我自己花了十年拍的片,花了八百萬美金,請劉德華、梅豔芳、阿諾州長,和布魯斯.威利一起拍的!」
阿嬌擺出鄙夷的臉色,說:「哪有可能?你已經在這住院十年了……,麥擱講啊,你頭殼壞去!」
阿中很生氣地說:「妳說啥?這就是我的症狀啊……,我不講很難過欸!我要吃早餐了,妳不要吵我!」
路過的我,不覺莞爾。
我不僅感到病友的純真,說出了每個人內心可能有過的白日夢;我更驚訝於,阿中在體驗症狀的同時,也能跳脫出來,向阿嬌指出這不過是自己的症狀,你我何須掛齒?
阿中能夠做到這點,一般人卻難以做到。試看一段情侶間的爭執:
阿豪:「她傳簡訊給我,但我們只是朋友關係,妳不要誣賴我!」
阿妙:「事實擺在眼前,你這樣一再欺騙我的感情,我不想活了!」
接下來,阿豪酒後飆車,出了車禍;阿妙吞服過量安眠藥,被送到急診洗胃。
當痛苦的海浪拍上岸來,阿豪和阿妙急著擺脫冰冷濕黏的感覺,一個藉著酒精與飆車、一個選擇藥物過量。他們只是想讓負面情緒趕快消失,後果卻是:感情的傷口繼續撕裂,自己的健康也失去了。
他們可以有不同的作法。如果時光倒流,當阿豪感到被誤會,內心憤怒的岩漿噴發,他可以選擇離開現場,先做點「腹式呼吸」,讓頭腦冷卻一下(本書第14個心法「消除內心壓力」);當阿妙覺得被所有人遺棄,大腦還叫自己去死,她可以先大哭一場,然後告訴自己:「只是一時的,感情以後還有機會,這不表示我的人生失敗!」(第15個心法「樂觀,多多益善」)。悲劇不會發生,當明天太陽升起,兩人經過一晚的休養生息,能夠平靜面對彼此,珍惜過去相處的美好,仍有機會復合。
痛苦,是生命的胎記。不要遏止情緒的狂流,它會順著天然的河道,找到自己的出海口;如果硬要在狂濤面前,築起一道高牆,反而會造成可怕的氾濫。
愉悅,是一種天賦人權。它是在無常的怒海中,浮現的一座座島嶼。好好地發掘、體驗、蒐集島上的美感,別住在金銀島,卻用一輩子挑出一堆垃圾!
順著這些理念的藤蔓,我們就能夠摸到「正念」的甜瓜。「正念」(mindfulness)又稱為「內觀」。美國的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在二十世紀的70年代,於麻州大學醫學中心發展出「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他說:「正念,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去注意:有目的的、此時此刻的、並且不加以任何評判。」也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想法、知覺、行為與生理,卻不批判或指責自己的真實體驗。喬.卡巴金認為:「你,並不等於你的想法;是情緒糟,而不是你糟。」
無論如何,你還是你。對於那些愉悅的、或痛苦的經驗,你可以欣賞它、愛惜它、接納它,或等著讓它自然消散。「正念」承襲古老的智慧,包括佛教禪宗,以及其他宗教與哲學。像陶淵明饒富道家理趣的〈形影神贈答詩.神釋〉——「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也體現了「正念」的精髓。
「正念」數十年來在心理治療學上的應用,除了幫助人們體會放鬆、提高痛苦容忍力,更成功地運用在重度憂鬱症、焦慮症、慢性疼痛、飲食障礙、人格疾患等心理困擾的治療上。
心理治療的發展,由十九世紀重視象徵與想像的精神分析,二十世紀60年代打著科學旗幟的行為治療,到70年代認知治療運動的加入,目前,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CBT)發展得相當成熟,是實證研究上最被推崇的一種心理治療。然而,關於它的療效,出現愈來愈多反對意見。而正念心理治療,做為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三浪潮」,重視內心活動的情景與功能,強調應該更靈活、更有效地運用技巧,而不在於狹義地解決問題。
近年,世人逐漸注意到不丹這個小國家,是世界最快樂的窮國。不丹人雖窮,個個是心靈富豪。反觀自詡文明的現代人,「窮得只剩下錢」。唐納.艾特曼的這本《只要60秒,甩掉壞情緒》,提醒我們心靈也必須致富。他送給讀者50種能夠立即上手的正念想法及練習,在不景氣的全球經濟、或個人不可抗力的危機之中,雖然您不住在不丹,也能一樣快樂。
愉悅的天賦人權,也需要您來爭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