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
—Amazon暢銷排行榜第三名
—Publishers Weekly 暢銷排行榜第二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道德情操小論
熊秉元
經濟學探討商品勞務和市場買賣,似乎市儈而俗不可耐; 其實,經濟學者花了相當多的心思,琢磨這些現象的基礎――人。原因很簡單,人是社會現象的基本單位,而經濟活動只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
關於「人」,經濟學者歸納出兩種特質:理性和自利。理性,是表示人能思索,而且會思索;自利,是指人會設法自求多福。對於理性和自利,一般人直覺的反應是:人當然不是理性的,人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動物;而且,更多的時候,人是受情感的支配。針對這種質疑,通常可以用三個問題來回應:首先,第一次約會和第十次約會,表情動作、遣詞用字、肢體與言等,是否不同?是不一樣,因為,第一次約會犯了錯,很可能就不會有第二三四次。犯錯的成本高,自然少犯點錯。
其次,開車時,路面情況不同,會換檔;情感上,有沒有類似的現象?有;和同事相處,較正式;和朋友相處,輕鬆自在一些;和家人相處,最不保留修飾。因此,對於情感的駕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受到理性的節制。最後,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發脾氣的對象是誰?是第一類:男女朋友、配偶、家人、同事;還是第二類:上司、論文指導教授、面試委員?通常是第一類,萬物之靈不會亂發脾氣,因為有理性的支配!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嘗言:理智是感情的奴隸 (Reason is the slave of passions)。然而, 經濟學者法蘭克的論著,卻是《理智駕馭下的情懷》(#Passions within Reason#)。
由理性自利出發,可以解釋諸多社會現象。譬如,對於「貼標籤」,大多數人都期期以為不可。可是,對人事物形成初步判斷,是人之常情,合於理性自利,每個人都這麼作――看政論節目,希望先認定來賓的立場(顏色);到任何環境,心裡先形成初步印象,如此等等。事實上,不只是對於外在的人事物貼標籤,人還會對自己貼標籤。在自己的心裡,自己到底是高矮胖瘦、美醜善惡、智愚賢拙?自我形象未必精確,但都有助於處理生活的大小事項――吃什麼、穿什麼、如何應對進退,大小靡遺。
無論是對人事物或對自己,貼標籤的驅動力其實是一致的。因為人是理性自利的, 這麼做可以大幅降低行為成本。經濟學家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的近作《形象經濟學》(#Economics of Identify#),就是利用這個簡單自明(?)的概念,描述和解讀許多似乎令人困惑的現象。
如果人是理性自利的,那麼如何解釋道德呢?畢竟,道德的特徵之一,就是自我約束,顧慮到其他人的利益。對於道德這個主題,千百年以來有無數的哲人雅士,反覆斟酌和琢磨。絕大多數的論述,都認為道德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然而,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由經年累月的生活經驗裡,會漸漸形成一套行為準則。譬如,追獵物時要躡手躡腳,才比較容易得手。如果不小心弄出聲響,獵物驚動逃走,自己懊惱後悔、自怨自艾。後悔懊惱的情懷,對魯賓遜就是一種懲罰;抽象來看,有規則(不弄出聲響)又有獎懲(獵物得失和情緒起伏),而且是由魯賓遜自己來操作,這正是不折不扣的道德情操。因此,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也有道德。道德,不是來自於聖人教化,也不一定是來自於人際互動;道德,是理性自利的人,自然而然發展出的(內在)制度。
對於道德的解釋,可以不由哲學宗教,而是訴諸於人的特質。經濟學者蒲士納 (Richard Posner)的鉅作《道德和法學理論困境的剖析》(#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以洋洋數百頁的篇幅,論證許多道德哲學的缺失。以事實為基礎的分析,當然比訴諸於規範價值更有說服力。
由理性自利的角度,或許可以闡釋道德的性質和由來;不過,即使如此,由魯賓遜的一人世界過渡到人類社會,可是一道寬闊無比的鴻溝。經濟學者的理論,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得之愚嗎?
放眼環宇,有些國家繁榮興盛,有些社會原地踏步,有些地區似乎不進反退。為什麼呢?經濟學者諾斯(Douglass North)的集大成之作《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開宗明義的概論之後,第二章就提出大哉問:「合作:理論的關鍵」(Cooperation:The Theoretical Problem)。人和人之間,如果能經由互動,發展出一套好的遊戲規則,那麼,由小而大,就可以使社會走上繁榮之路。也就是,理性自利的人們,如果能克服障礙,確實可以發展出互惠的典章制度。關鍵所在,就是由個別的理性自利、過渡到彼此互蒙其利的結果。
在某種意義上,前面幾段夾敘夾議、甚至有點掉書袋的文字,就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這本書稍稍扭曲的縮影。這本書的鋪陳,有兩條主軸:一是男女主角的人生歷程,一是各個環節上相關的學理探討。
第一條軸線,是男女主角走過人生,免不了有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可是,除了情節起伏之外,整個人生的軌跡,會觸發許多感懷沉吟。對於已經有一些生活歷練的讀者,總能從故事中聯想到自己。另一條軸線,則是在故事裡,穿插許許多多學理上的探討。作者引述的論著,無論是實證研究或理論分析,都極其豐饒可觀。有興趣的讀者,如果能按圖索驥,進一步的深度閱讀一二,將能和學術研究接軌。關於人生軌跡和相關議題這兩者,作者巧妙的聯結穿插,反映了深厚的學養,也反映了遠大的企圖。無論在內容和敘述方式上,這都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作者的用心,讀者會有清晰而深刻的感觸!
對於人的理性自利、道德情操、人際互動、社會現象,書中都有豐富的材料;在知性和感性上,都將是讀者的一場盛宴。
本為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講座教授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理解全人」的小百科全書
蔡詩萍
我應該是,很典型的啟蒙信仰者了。
也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那種,人必須從蒙昧臻至成熟的那種啟蒙。而毫無疑問,理性,是這信仰最大的憑靠。人,要靠理性的昂揚,取代很多傳統的權威蒙蔽,以打敗一切經不起理性檢驗的價值與事物。
年輕時,我相信啟蒙,無論對個人,或對一個國家社會,這都是毫無疑問的成長必經過程。經過啟蒙,我們必將成長,必將懂事,必將能與每個理性之人,每個理性之國,聯合起來,在人間建立起「俗世的天堂」,雖不完美,但應該可以漸進至完美吧。
年歲漸長,閱歷稍深,人事略懂之後,我卻不免疑惑起來:人固然會朝「理性化」自我期許,然而很多理性之人,則經常做出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決定,這是為什麼?天縱英明,神武威猛的領袖,何以常引領一個國家或社會步向毀滅,如納粹希特勒,如文革的毛澤東?而那社會裡,眾多有識者,又何以會那麼死心塌地深信他們的領袖不至於犯錯(只因他不僅理性,更有超乎常人的理性)?
同樣道理,回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何以不少知識分子、專業人士,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相當完美呈現他們的專業理性,但換個場景,換個議題時,他們卻往往表現得一無是處呢?男人如此,女性亦如此,不過,在更需要感性、需要情緒調理的面向上,女性又會比男性更能克服環境的挑戰,為什麼呢?
經過素樸的啟蒙主義思潮洗禮後,人們會注意到,這世界並不會因為理性昂揚而必然更為理性化;反而,弔詭的,有可能掉入陰暗、混亂的界域,而人人卻都高喊我理性,別人不理性。國家事務如此,家庭事務如此,婚姻問題亦往往如此。
我們顯然需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另尋答案,不是揚棄理性,而是思索何以單靠理性不足以成事,不足以讓我們處事更順遂,人際更和樂,事業更暢旺呢?
在思想史上,對理性啟蒙運動最大的衝擊,首推佛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是潛意識,悄悄吞噬了,或至少抵消了人在意識層次上不斷揭櫫理性的效果。
潛意識的存在事實,提醒了人類,信仰理性時,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風險。當然,人類對潛意識的認識,仍要感謝理性啟蒙運動的遺產,亦即現代學術各種分殊化、專業化的研究成果,使得人類得以回頭去了解,在理性之底層,在潛意識領域裡,到底人類是依循哪種非理性原則,做出各種決定與判斷的。
我們會發現,理性的規則只有一種:「你必須走理性之路!」相對的,非理性的路徑,卻令人驚訝:「你不知不覺走了很多條路!」
讀過大衛‧布魯克斯前一本中譯著作《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的讀者,一定更喜歡這本新作《社會性動物》。理由很簡單,這回作者講的男女主角,就是讀這書的你跟我,我們,不分男女,不分貧富,不分異性戀或同性戀。他要講的道理再淺顯不過了:我們都是social animal,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多數情況下,也都能受到不錯的基本教育或高等教育,這些教育更強化了我們對理性的依賴。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需要理性判斷時,會做出很情緒化、很非理性的選擇呢?比方說,我們明明知道夫妻一場,是前世修來的緣分,是今世相親相愛的抉擇,為何很多夫妻卻通過不了日常生活裡的考驗?是我們理性不夠?還是理性駕馭不了非理性的衝動?
布魯克斯這回採用了盧梭《愛彌兒》的寫作方式,類小說的人物與場景為經,點綴了作者宏觀博學的閱讀材料為緯,編織出極為精彩的敘述。布魯克斯的博學論述,讓我聯想到法國啟蒙思想家之一,百科全書式學者狄德羅,就這傳承而言,布魯克斯本質上還是啟蒙信仰者;只是,他的世代充分享受了佛洛伊德的遺產,遂有了這本更能深入意識底層,探索人類「社會性遺緒」的著作,使我們得以更全面的窺視「人的本能」,原來比我們所能理性認識的還更複雜。
值得一提的,布魯克斯選擇跟盧梭一樣的寫作模式,應該不是巧合,盧梭更接近詩人,篤信自然天性的特質,或許正是作者想傳遞的訊息吧。
我們確實是人類,懂得理性,運用理性,但我們也該知道理性之不足,或理性易被掩蓋的死角,如此或能對存在的意義,存在的體悟,有更了然的理解吧。畢竟,你我常會在事後「痛恨」自己很不理性的當下,不是嗎?
本文作者為作家、節目主持人
媒體推薦:
◎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大衛‧布魯克斯是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對現代美國精英生活型態的戲謔剖析。本書則具有更遠大的企圖,關切現代人類的生活,探討情感依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愛情、家庭、文化、成就、婚姻、政治、道德、衰老、死亡,以及更多的主題。布魯克斯是個犀利且風趣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布魯克斯成功帶領讀者關注人類心靈及觸發人類行為的相關研究與豐富意涵上,他表現得相當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
——《石板》雜誌Slate
◎寫作企圖恢宏,極富娛樂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一個非比尋常、高明的社會學、智識,以及諷諭的混合體。
――《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精彩動人……布魯克斯匯整各式研究並以流行的方式將之表現出來的功力無庸置疑……本書旨在改變我們對自己如何過生活的瞭解,至少它能夠讓你更加注意大腦的驚人力量。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