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心痛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
沈芯菱(少女慈善家)
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褚士瑩(公益旅行家)
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面對貧窮,你選擇關懷?遠離?還是視而不見?作者選擇了走向他、正視他、紀錄他。距離台灣千萬里遠的孟買,讀起來卻如此熟悉,驚覺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也上演著令人心疼的悲劇?作者不僅描繪他們的美德,也揭露他們的缺陷,使得本書更加真實動人。闔起書本,你將會看見不同的世界。」
──沈芯菱(少女慈善家)
「本書不僅讓我們認識光鮮印度的背後,帶領我們思考發展與生存的意義,也展示了台灣最需要的寫作典範:對城市或社會被遺忘的底層,進行報導文學的深刻書寫。」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從今日的孟買到里約,歷史上英國倫敦的Rookery到一九三○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Hoovervilles,大型城市的貧民窟有如過渡的人工浮島,破敗與貧窮在衰老期的平地上形成汙泥淤積的淺水湖,在浮動不安的浮島上,我看到最美麗的生命滋長。」
──褚士瑩(公益旅行家)
「這是全球化玫瑰的慘烈暗面。作者以浸滲其中而不漫溢的細節描述,引領我們踉蹌走入貧民窟的裂牆碎磚之間,見證彷如曝光過度而幾近魔幻剪影的生存搏鬥、擠壓、夢想、恐懼、冤屈,微不足道的死亡,與奮不顧身的希望。」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
國際讚譽
「驚人之作!這本揭露安納瓦迪的作品並不流於殘酷的記述,而是用精微的筆法,敘寫經過作者深度訪查的人物生活。這種強大的文學力量,承襲了她過去優美冷靜的散文風格。」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經過深入研究與出色書寫的好書。凱瑟琳審慎的探訪與卓越的文采,讓我們對新印度背後這些人物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書評
「一本堅毅、勵志、無法抗拒的好書!作者不只呈現了極度艱困的環境中展現的人道情懷,同樣重要的是,她激起了讀者對此的關懷。」
──《人物雜誌》(People)
「本書深刻描述了在混戰、貪汙與經濟動盪的困境之中,貧民窟居民如何努力求生,用小說式的敘述呈現在安納瓦迪多年來的生活,栩栩如生地紀錄這個自給自足但不堪一擊的世界。」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形塑角色、聆聽對話、感受空間……都是寫出好小說的關鍵元素,然而凱瑟琳竟然擁有了這一切,還寫出了一本技壓各類小說的非文學著作,叫我這個小說家情何以堪?我多羨慕這本作品足以開啟一場駭人的旅程,帶我們進入都市貧民窟這個陌生的世界!這個貧民窟就在我的出生地孟買,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我對它所知甚少。」
──文學評論家優瑞加(Thrity Umrigar),《波士頓環球報》
「太吸引人了!驚人的非文學敘事佳作,不只報導世上某些最貧窮人民如何運用智慧、又如何陷入罪刑,也描述了他們人性的最深處。」
────《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有極受歡迎的導演、有極受歡迎的小說家,但凱瑟琳大概是這世上唯一極受歡迎的記者了。本書融合了作者四年來在孟買貧民窟──安納瓦迪精深入裡的觀察,既縝密又貼近真實。」
──Salon.com
「這本作品透過一個全知的敘事者,交織著悲痛與歡欣的每一個細節,讀起來就像蘊含了人道關懷精神的小說。」
──戈特(Jessica Gelt),《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這個故事很小,書裡的角色很小,整本書的格局設定也很小……但聚焦在這座迷你孟買貧民窟裡的每一個生命上,凱瑟琳精巧地描繪在這座現代印度大城中,小人物們的生與死。」
──穆希(Neil Munshi),《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部落格
「這本敘述印度貧民窟故事的書,每個細節都撰寫得相當精妙。透過這位頂尖記者之筆,我們的性靈獲得啟發,並融入當地生活之中。」
──吉格利契(Steve Giegerich),《The Daily Gazette》日報
「凱瑟琳用她自然且豐沛的同理心,寫出了這本毫不偏頗的作品,也是它最具吸引力的一點。」
──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
「凱瑟琳是個才華洋溢的說故事高手,一個擇善固執的記者,寫了這樣一個細膩的故事,讓人難以相信它是篇真實的報導文學。這個故事時而蠻橫、時而催淚,時而令人苦笑、時而帶點詼諧,但總是寫得深攫人心。」
──特里維迪(Ira Trivedi),《印度德幹紀事報》(Deccan Chronicle)
「所有對印度有興趣的立委、部長、政治人物與官員,都應該來讀這本書!它摧毀了我們過去許多的迷思,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
──印度德幹先鋒報(Deccan Herald)
「凱瑟琳最厲害之處就在於充滿同理心的想像力。本書擁有高水準小說與電影那種細密的觀察與巧妙的架構。」
──喬蒂納(Isaac Chotiner),《新共和雜誌》(The New Republic)
「本書直斥官方報導與全球貧困現況的調查數據,她不只見證了官方對於安納瓦迪居民的不當對待,還盡力救助他們脫離日常的困境。凱瑟琳是少數呈現這種真相的紀實者,她象徵了道德的力量,更是能引發迴響的藝術家。」
──《The American Prospect》
「令人驚豔的好書!它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用微觀之眼來敘寫大城市裡的底層故事;覺察那些常被主流排除在外的民眾的生命、希望與恐懼;講出一個從未被外國人說過的印度故事。但最突出的就是這本書本身的誕生!」
──塔魯爾(Shashi Tharoor),《丹佛郵報》(Denver Post)
「凱瑟琳揭開了髒亂之中的人性劇碼,用她營造的多元角色,逐步引人入勝。她不只要因勇敢地視察這些歷盡艱難的生命而獲得讚賞,更重要的是,她抓住了我們對這件事的關注。」
──湯姆‧比爾(Tom Beer),《Newsday》
「凱瑟琳是喬治‧歐威爾最棒的助手……不像大多數傾向報導弱勢團體的人那樣,她不是給予廉價的同情或無謂的義憤,也不是純粹的左派或右派分子,有的只是深深的同理心。」
──坡克拉(Richard Poplak),《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
「最好記住它的書名,因為它接下來一定會出現在各大重要文學獎項的名單裡。」
──《基督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凱瑟琳對細節的敏感度、微細的筆觸與強大的同理心,讓這本書成為一本無庸置疑的傑作。」
──菈樂蜜(Laila Lalami),《國家雜誌》(The Nation)
「凱瑟琳的運筆像詩人,說故事像小說家,報導則像最優秀的新聞記者。如果書能讓人死而復生,那麼一定就是這本。」
──湯普森(Nicholas Thompson),《紐約客》(The New Yorker)部落格
「非常出色的報導文學!本書揭露印度貧困的現況與居民的期望,並敘寫他們為了逃離窮困所做出的犧牲。」
──皮爾(Basharat Peer),《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
「令人訝異不已的震撼佳作!從這些家庭的幸與不幸之中,凱瑟琳超越了我們對於貧窮印度既有的陳腔濫調,轉而深究他們的內心、希望與承諾,讓你久久難以忘記。」
──《Elle雜誌》
「令人振奮的閱讀之旅。」
──《Redbook雜誌》
「本書有如一本情節豐富的小說,作者把極廣的議題(例如全球化帶來的傷害)賦予人性的一面。」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即使痛苦、凌虐與汙穢,在作者優雅而低調的描寫中仍快要將我擊潰,我還是無法將這本書放下。這本書的背景發生在孟買國際機場邊的貧民窟,是我見過對經濟不平等最強烈的控訴之一。」
──《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這本書有許多值得喜愛之處:故事奠基於龐大的研究之上,精鍊到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到我們吸收了多少知識;優雅又生動的散文,卻不會讓人迷失於字句之間;最重要的是,孟買貧民窟的貧民們呈現出來的真實與動人。拾荒者、竊賊、非正義的受害者──作者牽引著我們進入他們的生活,不讓我們離開。這是一本絕棒的書!」
──《愛無國界》作者崔西‧季德(Tracy Kidder)
「一部美妙的報導,透過真實世界的故事來敘說,包含了印度都市裡那些生活動盪、無權無勢的人民,他們的喜悅與悲傷、憂愁與韌性。這本傑作同時散播智識、掀起討論、燃起義憤、喚起同情,並將之整合在一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
媒體推薦:
◎ 亞馬遜網路書店、《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歐普拉雜誌》、《出版家週刊》、美國國家圖書獎,2012年年度最佳好書!
◎ 攻佔亞馬遜網路書店、《出版家週刊》、《紐約時報》等非文學暢銷排行榜
◎ 尚未出版已售出11國版權
◎ 普立茲獎得主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一鳴驚人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