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出版即衝上日本AMAZON周排行冠軍,獲選大前研一推薦書單
科技外商的《白色巨塔》,年度商管類書籍必讀!
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功,也不是教你如何規避失敗
而是每一個上班族都該有的覺悟!
什麼樣的人才可以進入外商?
要有千萬業績的實力、雄辯滔滔的英語,還是善攻心計的練達?
看二流大學文科生如何闖進全球最大IT公司,成為七百名部下的高階主管
這原本是個激勵人心的成功故事,沒想到一切風光只是墜入地獄的開始……
在全球企業不斷兜售併購的重組浪潮中,你該如何安身立命?
★工作是為了什麼?
他說,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為了努力賺回花掉的錢而已。
★外商企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他說,那裡能實現你所有夢想,也能在轉眼間把你的所有努力賣掉。
★外商企業的員工,一定都很優秀嗎?
他說,不一定。有些人只是追求名片上印著大公司名稱,否則沒實力活下去。
沒有名校光環加持的北嶋一郎,憑著死纏爛打的精神,進入全球最大的IT公司。他懂得如何迎合人群,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求生存。工作考驗嚴苛,世間人情冷暖,讓他在上級壓力與同儕爭鬥中,步步登高,點滴蛻變。
工作不到五年的北嶋一郎,已是企業管理七百位部下的上層幹部,年收入更破2000萬日圓。沒想到有一天,他的公司被賣掉了,他的人生也被賣掉了。他隸屬的部門被中國企業併購,帶著被公司背叛的憤怒,他接連轉職。轉職期間共累積上億元債務,於是他開始打工還債,同時罹患躁鬱症。2009年自殺未遂。
鬼門關前走了一回,他將人生最丟臉難堪的一切,毫無保留寫出來。從一個人生勝利組,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回過頭他想問問自己:究竟工作是什麼?專業又是什麼?
一個從外商企業底層努力向上爬的科技菁英。他經歷過的困難,你馬上就要面對;他遭受過的挫折,立刻就要考驗你。
作者簡介:
北嶋一郎 Kitajima Ichitoh
一九六五年埼玉縣出生。十歲時,隨著在豐田汽車工作的父親前往美國。在美國的紐澤西、底特律、洛杉磯、夏威夷等地住了四年後回國。
獨協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畢業後,一九八九年進入最大的外商企業I公司,並在泡沫經濟時代景氣的推波助瀾下,到職第一年年薪就超過一千萬日圓,邁向精英上班族之路。
二○○六年,因為原本隸屬的部門被中國企業併購而離開I公司,進入年薪一千五百萬日圓的半導體外商企業IN公司。後來又以年薪兩千萬進入國內最大IT企業F公司,然而這兩間公司都只待了半年左右就被迫離職。
這段期間,他購買大樓住宅、進口車、高級名錶等而累積了一億一千萬日圓的債務,每月必須還一百八十萬日圓,於是他開始陸續在藥妝店、咖哩烏龍麵店等地方打工還債,同時得了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二○○九年自殺未遂。二○一二年,自請破產。
譯者簡介:
黃薇嬪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1998年進入日文翻譯世界,2002年起,亦參與編輯工作。夢想是希望能將日文作品中的情感準確傳達給讀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北嶋從職場成功、失業、到生病的經歷,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書,讓人震耳發聵,重新界定『公司』和『工作』的意義,更值得深入體會閱讀。」─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世哲
日本讀者好評推薦
◎「這也許能成為上班族的借鑑。」─By けい0210
◎ 「雖然書中並未出現佐伯達之、孫正義、椎名武雄等人的名字,卻可看見這些日本一流人才的身影,以及知名外商IBM內部的狀況。」─By モリコウスケ
◎「這部上班族物語讓我想起《白色巨塔》,期待他的續集……書後半部提到,外商企業和本土企業的文化差異,到底哪個比較好?的確值得我們好好想想。」─By レミゼはまりました,
◎「一點也沒有說教的意味,也絕非誇大自身體驗的重要性,作者直率地寫出自己的生命。就像聽了一席好的演講,閱讀完畢後我感到充實。」─By つるニハ◯◯ムし
◎「這本書絕對是商管必讀書籍。他不是在教你如何成功,也不是在教你如何迴避失敗。而作者的經驗也絕非特殊,現在在日本工作的上班族都應該有所覺悟才是。」─By きくりん2号
名人推薦:◎「北嶋從職場成功、失業、到生病的經歷,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生教科書,讓人震耳發聵,重新界定『公司』和『工作』的意義,更值得深入體會閱讀。」─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世哲
日本讀者好評推薦
◎「這也許能成為上班族的借鑑。」─By けい0210
◎ 「雖然書中並未出現佐伯達之、孫正義、椎名武雄等人的名字,卻可看見這些日本一流人才的身影,以及知名外商IBM內部的狀況。」─By モリコウスケ
◎「這部上班族物語讓我想起《白色巨塔》,期待他的續集……書後半部提到,外商企業和本土企業的文化差異,到底哪個比...
章節試閱
◎前言
「你的牙齒真漂亮。」
經常有人對我這麼說。
可是,我老實說吧。
我的牙齒都是假牙,真牙只剩下排六顆而已。
二○○九年九月十二日,我試圖自殺。
昏迷中被送進醫院的我,因為嘴巴緊閉著打不開,為了插入洗胃的導管,他們只好將我的牙齒打碎。
就這樣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我,最後以「才四十三歲就幾乎全口假牙」的悲慘模樣活了下來。
大學畢業後,我在大型外商IT企業I公司待了十七年。那間我所憧憬的公司等於是我的人生,我一直認為I公司比我的朋友、女朋友、家人更重要。
然而有一天,我所統籌的部門整個被中國企業併購。
儘管我是兩千五百位同期進公司的同事之中,升遷最快、業績不錯的員工,我的階級也不低,事前卻沒聽到半點風聲。
我對I公司感到心灰意冷,於是跳槽到半導體外商企業IN公司,接著又投靠日本國內大型IT企業F公司,卻沒多久就被裁員了。
這一切在短短兩年之內猶如驚濤駭浪向我襲來。
事情發生在「半導體產業不景氣」的時代,和我有同樣懷才不遇的人後來也因為不景氣的持續影響,直到現在仍然無法重新回到職場上。
我現在仍在等待破產申請通過(這是自作自受),並且被診斷出雙極性情感疾患「二級」(簡言之就是躁鬱症,不過症狀更複雜),無法工作,只能在某位女性的包養之下勉強生活。
我究竟是在哪個環節出錯了呢?
說實話,我原本應該有資格出一本書,書名叫做《抓住七百位部下的心!教你如何出人頭地的溝通術》,我原本的年收入有兩千萬日圓。
我不計任何代價地工作。
為了提昇業績,為了替公司賺錢,為了出人頭地成為人生的贏家,我總是神經緊繃,有計畫地行動。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毫不保留地告訴各位,自己如何活著走出「公司」這座迷宮。也想要告訴各位,在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之後,我如何明白「公司」的真諦。為此,
我將自己最丟臉、最難堪的一切全寫出來。
我不希望再有人步上我的後塵。
希望這本書對於現在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來說,能夠多少派上用場。
◎晴天霹靂
二○○四年秋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地開著雪白的賓士愛車上班,一如往常地參加朝會。現在想來才發現當時應該在場的人卻不在。現場沒看見K部長和副手A女士。
朝會結束後,回到座位上,我收到A女士寄來的電子郵件。
標題是「緊急/重要通知」,收件人是全體職員,內容寫到:「十點鐘請至大會議室集合。」
信末特別附上的「務必出席」幾個字格外刺眼。若是由她出面召集人員一定會全員到齊,平常不會特別加上這句叮嚀。
「情況似乎和平常不一樣……」
我覺得不對勁,一邊朝著會議室走去。我忐忑不安地心想:「該不會是有大幅度的人事異動吧?」
一進入會議室,平常總是比所有人晚一點才會抵達並輕鬆談笑入座的A女士,卻已經坐在位子上。
集合在大會議室裡的三十名員工似乎各各同樣忐忑不安。A女士的雙唇抿成一直線,凝視著座位正前方。
確認所有人到齊後,A女士神經質地把門關緊,緩緩按下投影機的開關。
下一秒投射出來的大畫面寫著這句話:
「關於併入L公司的相關事宜」
L公司?這是什麼?
投影機打出中國最大個人電腦製造商的公司名稱。
該品牌現在正由前日本足球國手擔任電視廣告代言人,也是日本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不過二○○四年當時,該公司在日本尚未銷售任何產品,也沒有人曉得這間公司。認識它的頂多只有懂得自行組裝電腦的宅男而已。
至少當時我不認識。我無法立刻弄明白打在螢幕上那句話的意思。
接著出現第二張投影片。
「二○○五年,L-JAPAN起步」
起步?什麼東西的起步?
會議室裡一片嘩然。
此時A女士終於開口。她看著手邊的資料,一邊說自己也是上個星期才被告知這項消息云云。
「我們直效行銷事業部及部份電腦產品事業部,已經確定被L公司收購。目前已知的資訊只有這些,人事方面的處理方式還不清楚,也不知道哪些人將要轉入L公司、總公司會設在哪裡。」
我們隸屬的直效行銷事業部與電腦產品事業部包括電腦主機銷售組、個人電腦伺服器產品銷售組、周邊產品銷售組、研究中心、工廠等,總人數超過一千人。
移轉到L公司的員工與留在I公司的員工,分界線在哪裡?兩個組織的業務內容原本就錯綜複雜,又該如何劃分?另外,電話行銷該怎麼辦?這些答案沒有人知道。
這場會議最後以A女士一句「絕對不可以說出去」結束。
事實上,冷靜觀察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的情況,也不難了解事情為何會有這番發展。看看I公司截至目前為止的整體業績表現,獲利的只有軟體和服務部門,個人電腦主機等硬體部門多年來一直呈現赤字。
儘管如此,美國總公司的G會長過去一直主張軟體與硬體的商業模式。即使個人電腦事業呈現赤字,但無法估計放棄的話將對整體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規模較大的顧客從上到下整間公司都是固定採用單一公司的產品;這樣比較省事,系統上也較不易出問題。
但曾經擔任財務長的新任P社長,第一個就對營收赤字的硬體部門開刀。如果只看瞬間數字的話,實在不能說他判斷正確。
不過以結論來說,自此之後,I公司的營業額就銳減了。
站在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新任P社長為了名聲而輕易賣掉硬體部門的做法,反而加速了I公司的業績惡化。現在在日本法人市場佔有壓倒性市占率的,其實正是L公司。這情況等於是新任P社長把球誤傳給了L公司,讓他們把球踢進我方的球門。
結果,高層對於第一線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
回到正題。
考慮到當時的情況,買方是擁有世界最多人口、蘊藏無限可能的中國,而中國最大、最值得放心的公司,就是背後有中國本土財閥撐腰的L公司。即使該公司在日本的知名度不高,在中國的知名度卻是數一數二。
對,站在商業的立場,這樣做沒有錯。
但是現在要被賣掉的部門,正是我每天繃緊神經、觀察四周、施展「策略」和「偷吃步」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成果。這是我的寶藏、我的人生。
然而新任社長卻只看「瞬間數字」就將之割捨,而且揮舞的刀還是刀鋒很鈍的大柴刀,未免太看不起人了。我無法原諒這種情況發生。
我是I公司的員工!
我深愛著I公司,從進公司以來一直都很努力!
要我成為默默無聞中國企業的員工,我怎麼可能接受!
我想起自己還隸屬亞太地區集團時,為了將預算額度讓給中國分公司,曾經拚死與美國總公司交涉的往事。我發現自己推波助瀾促成了中國的成長,我無法原諒自己一直餵食幼虎。我也和新任P社長一樣,把球誤傳給對方球員,並且讓對方得分了。
幼虎已經長大變成堂堂的大老虎了。
離開會議室之後,我的心情仍舊無法恢復。我不想回到辦公桌前,於是走向停車場,躲在自己車上。
正前方就是我所工作的大樓。那兒原本充滿我的夢想與熱情,現在看來只是個巨大的水泥塊。
空虛與憤怒在我心中激烈纏鬥著。
◎離開I公司那天
我在車上大約躲了一個小時,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後,才回到辦公室。
平常我總是和電話行銷人員一起吃午餐。這天他們一大早就沒看到我的身影,一定很訝異我出什麼事了吧。
當天下午我努力佯裝平靜工作,但敏感的人或許早就注意到我的樣子不對勁,畢竟我實在不擅長偽裝。
接下來就在事態不明朗的情況下過了幾個月。每天都可聽到無數的臆測及沒有根據的傳聞,不斷刺激著我的神經。
我每天都會收到過去同事寫來的電子郵件,擔心問道:「情況很糟,你打算怎麼辦?」
身為當事人的我們也對L公司做過許多調查,不斷與前輩、同期、後進討論。幾乎所有人的意見都是「我不想去L公司」。我自己也是如此。於是每個人開始找工作準備轉換跑道,我也在換工作的人力銀行上登記完畢。
可是我的心中偶而仍然會想著:「也許我能夠留在I公司?」「就算被轉調到L公司,應該有辦法回來吧?」我的心情飄忽不定。
待在辦公室裡就像到了別人家一樣,覺得莫名疏遠。雖然不是完全沒有,不過我已經不再有努力工作、提昇營業額的想法了。
事到如今繼續在這種地方進行我的「策略」,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這一年的年底,L公司正式對外發表收購I公司電腦部門的消息。「這件事已經確定了,已經是無可轉圜的事實了。」我不得不重新接受這項事實。
然後,公司也終於發表即將轉調L公司的人員名單。
在此之前的一個月,上司確認每個屬下「一天花幾個小時從事什麼工作」,然後向A女士提出報告。對,被轉調出去的人及能夠留在I公司的人,其判斷依據就是「一天花幾個小時進行電腦事業的工作」。
我也奉命去確認屬下的工作內容。因為這項新指示來得突然,我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對勁。說來丟臉,我連嗅出這種氣氛的能力都消失了。而我的上司也在私底下確認我的工作內容。
「工作內容有五十一%以上是電腦相關事業者,必須轉調L公司。」
我是百分之百。廢話,我還有其他工作嗎?
就這樣,儘管判別方式愚蠢,我仍舊被強制轉調去了L公司。
二○○五年在一片沈重氣氛中到來。中國的L總公司社長以「視察與激勵」為名目,前來探視。
「他要視察什麼?他要激勵什麼?」我心想。
那位社長與我同一輩,給人「很幹練」的印象,是一位舉止合宜、彬彬有禮的中國人。說穿了,就像是圖畫裡的「富二代」。
透過口譯,我們以日文交談了一會兒,他笑著對我說:「今後一起努力吧。」
那瞬間,我心想:「我要辭職。」但最後還是無法下定決心辭職。
公司雖然發給了L公司的名片,我還是一樣帶著I公司的名片,因為工作內容、待遇上幾乎也和過去一樣,沒有改變。在這種狀況下,我仍舊放不下I公司。也許是因為有人陸續被I公司找回去。
I公司與L公司之間簽訂了人事異動凍結令,規定轉調後兩年之內不得回去I公司,但我仍舊抱著一絲希望,期盼「兩年後,有機會回到I公司」。
同樣被轉調到L公司的人陸續辭職,我還是淡然地繼續待在這裡。到了二○○五年秋天,有人開始被I公司找回去。
「什麼時候會叫到我?」「還沒輪到我嗎?」
現實狀況遲遲沒有回應我的期盼,I公司沒有找我回去。我懷抱著對I公司的滿腔失望,開始準備另覓工作。
二○○六年三月。確定新工作的我,約L公司的上司到距離辦公室步行五分鐘的星巴克咖啡 ,一邊喝咖啡,同時把辭呈交給他。上司收下我的辭呈,臉色沒有絲毫改變,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開始與我閒聊。
我原本以為氣氛會更尷尬,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過仔細想想,在我之前轉調過來的人已經幾乎都離職了,站在上司的立場來看,我的辭呈只是他收到的眾多辭呈其中一封罷了。
我沒有落淚也沒有沮喪,只是茫然回想起在此工作的十八年歲月。
還是新進人員時,我的上班地點是佇立在隅田川旁邊的閃亮新大樓。多數員工都從靠近外側道路的後門進出,我卻特地繞到正門。
那處入口就位在長長走廊的盡頭,雪白大理石牆壁正面深深刻著偌大的公司名稱。
我很喜歡那個入口。每天總是朝著那個公司名稱、凝視著那個公司名稱,故意發出很大的腳步聲前進。我的心中充滿希望與夢想。
鋪在大廳地上的地毯觸感鬆軟。電梯的味道。連接辦公室的每一扇門。從二十樓眺望的景色。隅田川反射的陽光。在公司其他大樓的十七年回憶。
事實上我現在心裡一個角落,仍然覺得「那是一間非常棒的公司」。
那個地方實現了我所有的想法。
◎半導體不景氣
二○○五年被轉調到L公司的員工約有一千人,現在還留在L公司的員工,聽說只剩下三人。約三成的離職員工後來進入同樣規模的大型企業,另外三成進入中小企業,有兩成是自行創業。
至於剩下的兩成情況如何呢?有些人或許找工作不順利,目前仍在失業中。這段時期半導體業的景氣開始轉壞,二○○七年次級房貸風暴、二○○八年雷曼兄弟風暴、二○一一年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等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導致現在毫無疑問是就業不易的時代。
儘管如此,進入大企業的員工一定優秀嗎?很抱歉,就我所知「不一定」。
名片上沒有知名公司名稱就活不下去的人,無論如何都會想辦法進入大型企業。我當然也是其中一人。
真正優秀的人會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選擇創業,有些則是選擇「能夠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環境,而不是進入中小企業或追求大企業的招牌。
我原本就沒有創業的打算。
我喜歡在公司裡挑戰,但並不打算在沒有屋頂保護我的環境中挑戰。在公司裡,即使失敗還是能夠領到薪水,但創業就不是如此。我無法面對如此高風險的挑戰。
事實上,當時的我背負了大筆債務。華廈和車子的貸款使得我每個月的支出相當吃緊,因此我無論如何都希望找到一個收入穩定的工作。
我透過美國人經營的人力仲介找工作,提出的條件只有「年薪比現在高」而已。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必須能夠保證給我一千萬日圓以上的年薪。
提出條件後,我只想著:「剩下的就交給人力仲介幫我挑個好地方了。」
沒多久,外資半導體企業的IN公司、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就找上我,我也分別接受了這三家企業的面試。
從面試上就可看出這三家公司的企業風格。
微軟的員工很豁達,喜歡說話,感覺氣氛很開放。我對他們的第一印象是「很像I公司」。
他們要我負責的工作內容是整合不同產品的行銷小組。
當時業務急速擴大的微軟公司還沒有固定的組織型態,產品是縱向分割,行銷也是縱向分割,他們需要有個組織從行銷觀點將為數眾多的單位橫向串連在一起,並且監督之,而他們提供的職缺就是這個高層組織的幹部。
面試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能否與各部門負責人「順利溝通」,因此必須與各部門部長進行多次面試。在新宿的公司大樓進行面試直到錄取為止,前前後後一共面試了十二次。
因為我當時還隸屬I公司,人力仲介甚至幫我向他們抱怨:「你們的面試次數太多了吧。他必須從幕張過去新宿呢。」
不過微軟公司的面試內容很有深度,也很刺激。
面試最後一關終於輪到美國人總經理登場。他告訴我:「過來我們公司吧。」
與微軟完全相反的則是IN公司。
保全十分嚴格,面試是在公司大樓與其他公司共用的接待室進行,無法進入辦公室。我見到的員工也只有將會成為我直屬上司的人而已,根本無從得知公司內部的氣氛。
這場面試比起微軟公司的十二次面試根本不算什麼,不到一個小時的面試就結束了。即將結束時,對方只說:「接下來我會和我的主管討論,結果我會再通知你。」
我沒有特別好奇,只是順著他的話問:「您的主管是男性或女性?」對方只回答:
「這點關係到個人隱私,恕我不方便回答。很抱歉,這是我們公司的習慣。」
聽完他的回答,我完全被打敗。那個極度封閉的態度反而挑起了我的興趣。
因為好奇心作祟的關係,我想選擇完全不同的IN公司,而不是與I公司類似的微軟。
剩下的蘋果公司,開放的風格則介於這兩家公司之間。只是我對該公司有「員工離職率很高」的印象。會這樣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那家公司連自己的創業者賈伯斯都會開除。不過一想到「那是一家我無法久待的公司」,我就卻步了。
我喜歡IN公司的原因還有一項,就是他們擁有自己的半導體工廠,他們製造產品。
相對於微軟是「提供服務的商人」,IN公司給人的印象是「頑固的師傅」。讓我覺得老實正直又穩定。
現在想想,這就是我第二次選錯路。
假如我乖乖轉調去L公司……假如我在這裡選擇微軟的話……
人生沒有那麼多「假如……的話」,否則我的人生應該一帆風順才是。
不過,我的年薪如我所願,從一千萬日圓提高到一千五百萬日圓。四月一日,我正式加入了IN公司。
第一次踏入IN公司時,我心想:「這家公司還真小啊。」
該公司的辦公室分處日比谷一處辦公大樓的兩個樓層;相對於我待過的I公司全盛時期有兩萬六千名員工,當時的IN公司只有五百人,所以我很自然有這種想法。
我負責的工作是行銷管理,主要工作是製作電視廣告、與個人電腦製造商、廣告公司討論行銷策略。
IN公司徹底執行保密主義,比我在面試時所遇到的情況更嚴重。
就連隔壁同事在做什麼工作也無從得知。
I公司的個人座位也有OA隔板分開,不過高度頂多到胸口,只要站起身,就能夠環視整個樓層。
但是IN公司的隔板超過身高。有資格掌握每位部屬工作內容的只有直屬上司。就連上司彼此之間也鮮少往來。
公司要求的只有成果。工作上沒有可以容納處理流程、個人熱情、幹勁、人際關係等的縫隙。
這段時期正逢半導體市場不景氣,規模嚴重到沒人能夠想像。
四月進公司之後沒多久,我就有一股不祥的預感。
黃金週假期剛結束,電視新聞也開始大幅報導這項消息,已經可以確定「情況相當不樂觀」。
半導體工廠的設備投資必須花費鉅額資金與運轉成本,再加上規模很大的緣故,固定資產稅這類稅金不容小覷。
供需齒輪只要有一個沒對準,就會停止轉動;原本收入與支出只是剛好打平的公司如果停止生產,就會陷入倒閉危機。對於企業來說,這是相當可怕的風險。
像微軟這樣只需要持續製造軟體光碟片的公司,成本支出較低,風險較少。我事後才明白:「怪不得微軟能夠賺錢。」
當時,富士通、PANASONIC、瑞薩電子公司正在進行協商,準備統一系統整合晶片(system LSI)事業。這場協商被稱作是「日本半導體產業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生存下來的最後機會」。
在此之前,爾必達才投入大筆稅金,申請了公司更生法,只為了一賭公司的存續。
半導體產業過去被稱為是「日本的拿手絕活」,日本以高度的技術能力及開發能力席捲世界,曾幾何時卻輸給了韓國三星電子等企業。
一般認為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業為了防止技術外流,因此採取從開發、生產到販售全都一肩扛起的「內製主義」所導致。
內製主義在企業剛成立之初,的確能夠獲得良好成果,但是,隨著全球成本競爭日益劇烈,有愈來愈多企業逐漸負擔不起龐大的成本支出。
結果,公司只好根據成本高低,一一切割設備和人力。
導致各企業不斷反覆進行統一與分裂。
現在只要大致看看日本企業就能夠發現,許多企業是「控股公司」的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所有人只是持有彼此公司的股份,敷衍了事、拖延時間罷了。
半導體業界正邁向危及存亡之秋。瑞薩電子公司是日立製作所與三菱電機的半導體事業部於二○○三年合併組成瑞薩科技,到了二○一○年再與NEC子公司業務整合而成的公司。二○一二年他們考慮與富士通、PANASONIC進行整合。
二○○六年我進入IN公司時,日本的半導體業界正處於嚴重不景氣之中。此後經過六年到了現在,情況依舊沒有改善。
◎可怕的外商企業
總而言之,二○○六年當時,就連電視新聞也大幅報導半導體產業的不景氣。原本市占率是日本國內第一的瑞薩科技獲利銳減,日本的景氣也開始陷入愁雲慘霧。
景氣一惡化,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就是IT企業及製造商。
景氣不好時,沒有企業會願意進行設備投資。只要設備沒出問題,就會繼續使用現有的設備生產製造。IN公司也因為收不到訂單而停止生產。工廠持續停工。
在IN公司工作五個月之後,某天,上司把我找去。
「你也知道我們業績狀況吃緊,本公司創業以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因此決定實施提前自請辭職計畫。」
他事務性地說明計畫內容。
選項只有兩個,一是接受計畫,二是不接受計畫,留下來等著被公司開除。
「又來了……」
我心想。
下一個工作地點,我第一個就排除了蘋果公司,因為我不喜歡他們毫不留情開除員工的作風。
因為我曾經在I公司受到打擊,突然被我所信任的公司放了一計冷箭。
「我對這工作一點也不戀棧!我一定會找到一家願意支付比你們更高年薪的公司,讓你瞧瞧!」我拚命這樣告訴自己,卻無法抹去心底那股「遭到背叛」的失望。
我原本以為當了多年上班族的人明後天能夠繼續上班、繼續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只要看看最近幾年全球經濟狀況的慘況,應該就能夠了解這世上再沒有人能夠向你保證這一點。然而大家總覺得電視新聞中播出的裁員、倒閉消息,聽起來事不關己。
我也一樣。
因此,我在I公司遭遇嚴重的打擊,而這個打擊經年累月逐漸侵蝕了我。
在公司工作原本就像待在自己家,突然之間卻向到了陌生人家裡一樣恐怖,累積下來的東西一下子全部消失,看不到明天的自己將會何去何從。
這些東西一直駐留在我心底某處,即使在IN公司工作,我也缺乏過去的活力,更沒有「我這次要在這間公司出人頭地!」的氣魄。
看不見隔壁同事從事什麼工作的環境無須擁有競爭意識,這樣一來在精神上或許很輕鬆,但以結果來說又是如何呢?
假如有競爭對手,我就會兢兢業業地工作,就像在I公司一樣挑戰各種事物,或許「提前自請辭職計畫」就不會找上我。事到如今我也無從得知答案了。
值得慶幸的是,我拿到特別多的遣散費。二○○六年十月,我正式離開IN公司。
在這裡才待了半年。
我當時真心相信「我這麼優秀,一定馬上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於是把I公司和IN公司兩間公司給的遣散費其中一千萬日圓用來買一輛保時捷,還再花一千萬日圓改裝這輛保時捷,這麼做真的很不智。
「我受夠隨隨便便就把員工開除的外資企業了。」
心中有這種想法的我,請人力仲介幫我找日本企業,讓我能夠永遠待在那兒工作。
但是,情況不如我所預料,我的下一份工作遲遲沒有著落(處於如此不景氣的環境裡,遇到這種情況也是天經地義)。
我幾乎每天開著保時捷逛遍了房總半島、伊豆半島、三浦半島、知多半島等地的山頂。
我開著保時捷愉快走在蜿蜒道路上,速度快到其他車子都追不上。路上每個人都會轉頭看,就是我最驕傲的時刻。平日通往山頂的要道交通不壅塞,我才得以盡情享受兜風的樂趣。
景觀突然在眼前展開,大海無邊無際,好暢快。
才怪,並不是這樣。
當時的我大概很焦慮。我毫無意義地想要把自己的焦慮拋到山頂。因為平日的白天時間是其他人在工作的時間。
我只是在逃避而已。
◎前言
「你的牙齒真漂亮。」經常有人對我這麼說。可是,我老實說吧。
我的牙齒都是假牙,真牙只剩下排六顆而已。
二○○九年九月十二日,我試圖自殺。
昏迷中被送進醫院的我,因為嘴巴緊閉著打不開,為了插入洗胃的導管,他們只好將我的牙齒打碎。
就這樣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我,最後以「才四十三歲就幾乎全口假牙」的悲慘模樣活了下來。
大學畢業後,我在大型外商IT企業I公司待了十七年。那間我所憧憬的公司等於是我的人生,我一直認為I公司比我的朋友、女朋友、家人更重要。
然而有一天,我所統籌的部門整個被中國企業併購。
儘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目標是成為國際商務人士
第一天進入外商企業的衝擊
習慣被討厭
父親的斯巴達教育
少數派的辯論必勝法
我獨門的求職方式
第二章 身為員工的策略
二十樓的風景
職前訓練的角色扮演練習
喪失自信
我的辦公室策略
辦公室策略再進化
淘汰與創新
擁有七百位屬下
第三章 陷入再就職的迷宮
晴天霹靂
離開I公司那天
半導體不景氣
外商企業很可怕
日本企業的常識
第四章 破產
失業
物慾
包下和光百貨
沒資格打工
憂鬱症發病
奇蹟的再度就業
最後一次兜風
已經不行了
決定動手
模範
第五章 絕望之後
拯救我的那雙手
雙極性情感疾患
好友們
什麼是專業
連結
父親的模樣
所謂公司
你手裡剩下的東西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目標是成為國際商務人士第一天進入外商企業的衝擊習慣被討厭父親的斯巴達教育少數派的辯論必勝法我獨門的求職方式
第二章 身為員工的策略二十樓的風景職前訓練的角色扮演練習喪失自信我的辦公室策略辦公室策略再進化淘汰與創新擁有七百位屬下
第三章 陷入再就職的迷宮晴天霹靂離開I公司那天半導體不景氣外商企業很可怕日本企業的常識
第四章 破產失業物慾包下和光百貨沒資格打工憂鬱症發病奇蹟的再度就業最後一次兜風
已經不行了決定動手模範
第五章 絕望之後拯救我的那雙手雙極性情感疾患好友們什麼是專業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