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推薦
部屬不要你管,只要你懂
主管言行的檢核表,檢測你的帶人能力
先做個測驗:書店裡同時陳列著《主管不說,但你一定要懂的50件事》和《下屬不說,但主管一定要知道的50件事》兩本書,你會先拿起哪一本來翻?
絕大多數的組織都是呈現金字塔結構,位於底層的下屬數量最龐大,中層主管其次,層峰者居於少數。因此,從人數多寡來判斷,很多人應該會先拿起前一本書來看,了解自己的頂頭上司到底在想些什麼,又默默地在觀察些什麼,做好每個力爭上游的工作者的必修課:向上管理。
即使是下有部屬、上有老闆的「三明治主管」,似乎也是會以「揣摩上意」為優先考量,說得積極正面一點則是:與老闆的期望與目標一致,讓自己在組織裡更上層樓。
矛盾出現了:就組織權力結構的分布來說,部屬為數最龐大,但是因為愈上層人數愈少,似乎可以體恤他們心情的人,先天上就是比較少。於是,在第一線、在中層做事的人,沒人懂他們的心、了解他們要什麼,他們得到的,往往是模糊的指令、更多的工作,還有更好的業績。
為什麼要了解部屬?有些主管可能會說,我只想要部屬的「手」(交出成果),不想要他們「心」(許許多多有待滿足的需求);問題是,心沒有被滿足,部屬就會用腳投票,把手放開。而任何一個再怎麼萬能超人般的主管都不得不承認:一己的時間體力有限,想要成就更大、更多、更難的事,就是得仰仗更多的人。手下沒人,什麼事也成不了。
回到一開頭的問題,如果是我來選,我會選第二本,也就是各位現在手上的這一本。因為許多數據都顯示,許多人的離職,直屬主管或上司都是直接、主要因素;更別說你和我和身邊的朋友同事,有多少次湊在一起的話題,都是在議論老闆,相信更多時候是在「罵老闆」。
也許你已經是身經百戰的主管,也老早做好了強大的心理建設:主管天生就是要討部屬厭的,所以要能笑罵由人。我懷疑,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關上耳朵與築起心防的消極態度:眼不見為淨、充耳不聞就好。
或許你還會說,我是很自由開放的主管,「最不喜歡管人了」,但是在很多情況下,部屬對於這樣自詡為開明派主管的反應卻是:你可以不「管」我,但是你不能不帶人、不教人、不管事,只要我們交數字。沒有追隨者(follower),領導者(leader)就不存在,對於部屬什麼都不管的主管,很可能會淪為無人可管,因為根本沒人樂意在他底下做事。
也許你還要問,我常常都跟部屬說,我的辦公室門永遠敞開,你們隨時都可以來找我反映意見,問題是都沒人來找我啊,部屬每次看到我,不是電梯搭下一班,就是繞遠路走,我要怎麼知道他們的心情?
這本書的好處是匯集了日本一萬名下屬的心聲,把主管平常聽不到的、部屬平日不敢說的想法,彙整出四大類:人格、工作、職場、育成,可以做為主管檢視自身言行的一面鏡子。而目錄列出的五十件事,實則就是一份檢核表(checklist),有些會讓你心生警惕,有些會讓你得到提醒,有些則會讓你發出會心一笑,像是「希望主管不要申請加入臉書好友」、「希望主管有時尚品味」等等。
我覺得部屬看這本書也會很有意思,除了像是一份情緒宣洩對照表,看的時候可以心裡直呼「對,我主管就是這樣」之外,我還想提供另一個想法:不是每個主管都會當主管的,這本書裡提供了很多建議,教主管怎麼符合部屬的需求。
所以,如果你身為部屬,也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用書裡提供的方法,和你的老闆一起磨合出讓彼此和團隊成效更高的互動方式。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