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台灣文化圖象,深掘台灣歷史脈裡
重新探勘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形成過程
本書試圖從藝術作品的圖象的記錄中,掘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許多交融元素,進一步突顯台灣文化藝術的主體性。從史前的台灣工藝、十七、八世紀的「地圖」視野、十九世紀前後台灣住民的形象、景物、乃至美術空間,如博覽會、美術展覽會中的發展,本書皆從相關「圖象」之記錄中,進行分析說明。並且,在這些基礎下,釐清台灣與亞洲以及西方之間的文化藝術互動及其意義,強調不同文化藝術之間的互動,對於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主體性之建構,有積極的影響。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8 項符合
圖象台灣: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的圖書 |
圖像台灣-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台灣 出版日期:2011-04-04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60 |
蝦皮商城 |
Others |
$ 221 |
博客來 |
台灣歷史 |
$ 221 |
時報悅讀網 |
臺灣史 |
$ 238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旅遊 |
$ 252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252 |
iRead灰熊愛讀書 |
台灣研究 |
$ 252 |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252 |
誠品網路書店 |
歷史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打開台灣文化圖象,深掘台灣歷史脈裡
重新探勘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形成過程
本書試圖從藝術作品的圖象的記錄中,掘發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許多交融元素,進一步突顯台灣文化藝術的主體性。從史前的台灣工藝、十七、八世紀的「地圖」視野、十九世紀前後台灣住民的形象、景物、乃至美術空間,如博覽會、美術展覽會中的發展,本書皆從相關「圖象」之記錄中,進行分析說明。並且,在這些基礎下,釐清台灣與亞洲以及西方之間的文化藝術互動及其意義,強調不同文化藝術之間的互動,對於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主體性之建構,有積極的影響。
自序
第 1 部 圖象台灣
.史前的出土文物︰耳飾
.17世紀的東亞轉運站︰台灣的地圖與貿易
.清季台灣住民的形象
.台灣八景的觀看方式
.博覽會中的台灣意象
.台府展中的畫室
.台展作品中的人文景觀
.官展之外:《現代台灣書畫大觀》
. 書畫的匯流︰從《東寧墨蹟》看日治時期台日視野下的東西古今名作
.日治時期官展體系中的台灣女畫家
.文人與傳統:中國繪畫傳統的復興
.媒介與思潮︰西潮衝擊下的中國繪畫
.土地的召喚:台灣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省思
第 2 部 多元文化視野的融合
從中國到日本
. 從中國到日本︰18世紀至20世紀文人畫在台灣的發展
.文人畫、南畫、東洋畫
從日本到中國
. 水墨與傳統:1960年代台灣的文化中國語境——從西方到東方
從西方到東方
. 力與美︰從「西方」到「東方」——以二十世紀台灣地區雕塑發展為例
參考書目
自序
這本書所收錄的文章主要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圖象台灣」,這些文章分別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連載於《藝術家》雜誌。第二部份為「多元文化視野的融合」,這些文章,則為我近年來陸續參與北京雙年展、日本長崎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地研討會時,所關注及思索的課題。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氛圍裡,我不禁好奇,主體性的建構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我們看待及解釋過往的歷史?因為,歷史的時空背景雖然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人們的歷史記憶卻能以現在進行式,甚至是未來式,繼續延伸過往歷史的作用力。
選擇相關的圖像,探討台灣歷史的發展,即是希望正視不同文化與台灣之間的互動,如何在不同的時期與層面,對於台灣主體性的建構產生影響。例如,從出土的耳飾等器物,可以推測史前時期台灣的工藝樣貌,甚至藉由其他佐證探尋台灣與南島語系的關係。十七、八世紀的「地圖」,則直接提供我們觀察台灣在不同統治者眼中的地位與價值。此外,對於台灣住民、風景的描繪,也令我們從不同的觀看角度,思考台灣「人」與「物」的歷史內涵。再者,若從「空間」言之,如公共空間的博覽會、美術展覽會,或者是私領域的創作空間畫室等,亦是觀察塑造台灣與畫家理想形象的最佳切入點。另外,對於二十世紀如「傳統」、「現代」及「本土」等重要課題,本文也嘗試從社會背景與畫家身份兩者之間的關連討論之。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多元文化視野的交融,應可視為是台灣文化的重要特徵。
於是,本文的第二部份即以此為題,進一步將文化交融的過程與方向,分為「從中國到日本」、「從日本到中國」及「從西方到東方」等三個面向論述之。其中,「從中國到日本」一文,主要以清代至日治時期台灣水墨畫的發展為例,探討水墨畫風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面貌,及「文人畫」在向外擴散的過程之中,意義與形式的轉換。「從日本到中國」一文,則是著眼於二十世紀中葉的冷戰時期,台灣畫壇「文化中國」語境的探析,藉此觀察繪畫與政治之間的互惠關係。最後,「從西方到東方」一文,則試圖從二十世紀中葉台灣的雕塑作品中,觀察西方媒材與東方哲思之間的碰撞與交集。透過以上的討論,筆者以為,台灣文化的主體性,也就在此種與不同文化的互動與交融之中,逐漸清晰地建立起自我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