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世紀洛可可的華麗趣味、浪漫主義的情感取向
至十九世紀學院的精準風格、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變幻光影、象徵主義的玄思冥想,
再到二十世紀初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前衛實驗,
十三篇述史與審美兼具的文章,結合豐富彩色圖版,
追溯法國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的歷程。
法國近現代藝術的發展,大抵而言,是由十八世紀洛可可的華麗趣味、浪漫主義的情感取向,走向十九世紀學院的精準風格、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變幻光影、象徵主義的玄思冥想,再邁向二十世紀初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前衛實驗。在這段從古典、浪漫而現代的歷程背後,則綿亙著沙龍展兩百多年的歷史,以及更長遠的沙龍文化背景。
沙龍,這個在法國近現代藝術發展上不可忽略的因素,既是學院風格的堡壘,也是流行趣味的搖籃,即為本書追蹤的起點。
本書分為「沙龍篇」與「現代篇」,以十三篇述史與審美兼具的文章,分別深入法國沙龍繪畫背後的沙龍體制、藝術運作、評論生態,十九世紀後半葉通俗品味與前衛實驗底下的政治氛圍、社會變遷、技術發展,結合豐富的作品圖版,帶領讀者回溯法國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的歷程。
作者簡介
李明明
1940 年生於重慶市。1962年公費留學法國,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曾執教於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及藝術學系、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系。1986年返國執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93年創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歷任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教授及所長。研究領域為西方近代藝術史及藝術理論。近年來開拓中法文化藝術交互影響等問題。
主要著作有《形象與言語》(三民,1992) 、《古典與象徵的界限》(東大,1993)、《藝術史大事記》(Les Grandes dates de l’histoire de l’art,與G. Rudel 合著,Paris, P.U.F.,1980)、〈自壁毯圖繪考察中國風貌在法國十八世紀藝術中的發展〉(《他者之域》,麥田,2001),及多篇論文散見於《人文學報》、《歷 史月刊》、《現代美術》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