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墨、藏墨而至論墨,
作者以鑑賞家之眼、蒐藏家之心、研究者之筆,
形成一部賞析兼具的明清古墨研究專著
墨為文房四寶之一。中國使用墨於繪畫與文字上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西元2500年前,歷經數千年來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已自成一套賞墨、玩墨的美學。本書作者以自己蒐藏的170錠明清古墨與墨工藝品為主題,追溯其歷史,並詳加考訂、研究,形成全書十五萬餘言,圖六百多幀,分為明墨、清末附民國墨、殊墨三卷,以做為自己五十年來賞墨藏墨的研究總結。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6 項符合
明清古墨研賞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616 |
誠品網路書店 |
美術 |
$ 663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藝術設計 |
$ 702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702 |
iRead灰熊愛讀書 |
藝術品 |
$ 702 |
三民網路書店 |
藝術設計 |
$ 741 |
博客來 |
書法欣賞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賞墨、藏墨而至論墨,
作者以鑑賞家之眼、蒐藏家之心、研究者之筆,
形成一部賞析兼具的明清古墨研究專著
墨為文房四寶之一。中國使用墨於繪畫與文字上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西元2500年前,歷經數千年來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已自成一套賞墨、玩墨的美學。本書作者以自己蒐藏的170錠明清古墨與墨工藝品為主題,追溯其歷史,並詳加考訂、研究,形成全書十五萬餘言,圖六百多幀,分為明墨、清末附民國墨、殊墨三卷,以做為自己五十年來賞墨藏墨的研究總結。
獻辭(附英、法譯文)
卷首語(附英、法譯文)
論墨卮言
上卷 明墨
一、永樂雙龍「國寶」墨
二、宣德雙龍「國寶」墨
三、羅龍文(小華)墨
四、方于魯墨
五、程君房墨
六、吳左千墨
七、葉玄卿「百順圖」墨
八、吳申伯「谿提金汁勝興」墨
九、小華「墨贊圖」墨
十、孫瑞卿「神品」墨
十一、程公瑜墨
十二、方瑞生「天寶」墨
十三、方景耀「觸邪」墨
十四、人物圖墨筆筒
中卷 清墨(附民國墨)
十五、三韓龍門氏墨
十六、彭定求「福如東海」貢墨
十七、康熙養性殿藏「十八羅漢」墨
十八、康熙新安堂墨如意
十九、靳治齊「賜詩堂」墨
二十、宜洗堂「虞廷卿雲」墨
二十一、「雍正元年敬製」御墨
二十二、乾隆墨
二十三、曹振鏞恭進「貢朱硯」墨
二十四、翁方綱「登峰造極」墨
二十五、內務府製墨
二十六、曹素功墨
二十七、汪近聖墨
二十八、汪節庵墨
二十九、胡開文墨
三十、五雲齋「雙竿比玉」墨
三十一、「甘棠」墨
三十二、「二喬並讀圖」墨筆筒
三十三、劉墉「御賜清愛堂」墨
三十四、汪進聖墨
三十五、銘園圖墨六錠: 怡情書史、春耦齋、豐澤園、天祿琳琅、水鏡齋、韶景軒
三十六、同治「御製捉柳圖詩」墨
三十七、紫墨軒「神筆」墨
三十八、「小竹里館主人」墨
三十九、知味齋「君子武備」墨
四十、鞠莊藥墨
四十一、「寶六瑞齋藏玉」墨
四十二、光緒年「鏤月開雲」墨
四十三、詹大有成記仿古集錦墨
四十四、民國元年紀念墨
下卷 硃墨
四十五、方季康造硃墨
四十六、汪懷泉「至寶」硃墨
四十七、朱企武「八吉祥」硃墨
四十八、陳其年先生硃墨
四十九、曹素功「御賜」盤形硃墨
五十、曹數峰「紫玉光」硃墨
五十一、曹素功、汪近聖「圭璧光」硃墨
五十二、堯千造「千秋光」硃墨
五十三、德酬造「富貴圖」硃墨
五十四、引泉造「膺德堂」硃墨
五十五、毓東造「隃糜墨」硃墨
五十六、「雨亭清賞」硃墨
五十七、汪君奇「新安大好山水」硃墨(見附錄四)
五十八、汪近聖「青雲路」套硃墨(見附錄四)
五十九、汪近聖「名花十二客」彩墨(見附錄四)
六十、「棉花圖」硃墨
六十一、「禮親王定製墨式」硃墨
六十二、「元和鄒太史珍藏」硃墨
六十三、「存古堂法墨」硃墨
六十四、胡開文正記集錦彩墨(見附錄四)
補遺
六十五、「程君房墨法」墨
六十六、詹素亭「歸去來辭」墨
六十七、曹素功敦記「青麟髓」墨
六十八、程怡甫「惜如金」硃墨
附錄
一 、清代鐫畫墨賞析
二、勸課農桑 情真意切—讀汪近聖「御製耕織圖詩」墨
三、汪節庵「御製西湖四十五景藏墨」鑑賞
四、集錦彩墨四種略說
跋語:楊培基、李森
參考文獻
附:作者歷年發表論墨文目
卷首語﹝摘錄﹞
早於西元二千五百年前,古埃及人及中國人已能使用墨(包括石墨與煙墨)來書寫文字和繪畫。中國漢以前,古人多以竹挺點漆而書。漢以後,則以松煙桐煤製墨,以毛筆書字和繪畫。為便利存攜,乾墨成棒。用時以石硯盛載少許水,磨墨棒其上,遂生墨汁。晉以後,紙被普及使用,之後文人雅士稱墨、硯、筆、紙為「文房四寶」。其中尤以墨為重,因為墨的成份與製作方法,對書寫出來的文字和繪畫之質與持久性均有影響。宋李孝美之《墨譜》,明沈繼孫之《墨法集要》等著作,對墨的製作方法提供了不少資料。
筆者的外祖係書香門第,詩禮傳家,不乏筆墨書畫古器,兒時與母親前往,頗受薰陶。讀小學時,因考試成績優良,得老師獎賞筆、墨、習字簿。墨為學生墨,小巧可愛,惜不忍用,常留置數年,這或許可算作筆者後來愛墨、蓄墨的濫觴吧。六十年代初到北京高等學府執教鞭,節假日逛舊書店、舊貨店,遍遊首都名勝古蹟,觀摩各種文物展覽、研討,向精於汲古的師友求教,同時亦蒐集一些古墨(可惜後來在「文化大革命」 中都丟失了)。八十年代伊始移居香港,適逢香港一個特殊年代。其時直至九七年前後,香港經濟波動,人心惶惶,移民潮高漲,古董店紛紛歇業,各種古物大平賣,價錢一落千丈(一位台灣記者在其專書中驚呼:香港上環「出土文物論斤賣!」)。此時又值內地改革、開放,許多內地貨流入,荷李活道、□囉街、深水□、甘肅街玉器市場等處,湧現眾多攤檔,專售內地流入的古物,如玉器、瓷器、竹木器、青銅器、字畫、古墨、日用古器等,雖然真贗不分,價錢極賤,然識者一眼便知其中有不少極具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的珍品。
見到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淪落至此地步,筆者心痛之,而想有所救拔、保護。遂採取人棄我取、有心而隨緣的策略,縮衣節食,購藏一些價廉物美的珍品,墨是其中一項。筆者購藏古墨的對象,是一、名家原製正品;同時亦入藏後製、複製以及精仿墨,這些墨品出自名肆,製作精良,足以媲美原製,加上年代既久,極具收藏價值。二、墨工藝品,如供觀賞的裝飾美觀的大墨、文房清供墨。這類大墨多為著名套墨之零種,供市售,購者用作賞玩、炫耀或送禮,而藏家多不重視。但這類墨品均出自名肆,精心製作,富藝術美,且絕少偽冒。同時,墨工藝品前人雖有所收藏,但傳統上較受輕視,很少有人加以研究、著錄(翻讀明、清以來各種藏墨著作可知),長期遭到忽視,幾被遺忘,現代收藏家亟需重視與開拓這個藏品系列(實際上存世量可能是非常少的),慧眼識其係藏墨的另一片天地。經多年措意和文玩界朋友幫助,得明清古墨雖僅百餘錠,然率為稀覯、銘心精品。
古墨來歸後,筆者會下兩道功夫,一是詳加參訂與研究,去偽存真,深入發掘其文化內涵,令沉睡多時的墨品甦醒。二是撰寫或短或長的文字,其中重要的則寄往內地、台灣、香港三地權威刊物發表,讓已經甦醒的墨品重新與世人見面,展現其迷人風采,不致埋沒。現在本書出版,乃是筆者近五十年集墨的總結,墨約一百七十錠,文約十五萬餘字,圖六百多幀,釐為三卷,上卷明墨,中卷清墨附民國墨,下卷硃墨;「論墨卮言」及附錄四篇,則是有關墨的論文。全書各墨研賞文字,大部分已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本書可謂只是一個結集。筆者希望在為藏品作一總結的同時,亦與讀者分享藏墨的樂趣與真義,更多認識國粹、傳統墨文化的非常價值。至於書中訛誤疏漏及可駁議處,筆者誠惶誠恐,懇祈大方家批評、指正。
因藏品有七種元年—明天啟元年、清雍正元年、乾隆元年、嘉慶元年、光緒元年(乙亥)、宣統元年和民國元年—造的墨,故效清吳大澂清卿以各類藏品多少名齋,名寒齋一角曰「七元墨盦」。然清卿一代古文物大家,藏□豐富,研究精深,成就卓著,名重後世,筆者豈敢□比,只為見賢思齊耳。
李正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