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萬物皆備於我∕何政廣
初識韓書力先生是在1991 年6 月我首次探訪西藏的時候。此前,他即托了一位在西藏從事自然保育工作的蘇君瑋女士,攜來瑪尼石雕〈智力雙身〉贈我,那是一塊厚重的13 世紀的雙身石雕,讓我見識到西藏豐厚藝術寶藏的魅力。見到韓書力,我除了面邀他出版著作《西藏藝術集萃》之外,更在他於拉薩的畫室欣賞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強烈感受到他作品中獨特的藝術個性,以及活脫鮮靈的人文氣息。
韓書力1948 年生於北京,1969 年自中央美院附中畢業後,隨上山下鄉的潮流赴北大荒農場勞動,並利用閒暇時間創作。1973 年赴西藏展覽館協助策展。這一去,不僅是地域與景觀的轉換,也是一段漫漫歲月的文化藝術行旅,更形塑出他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風格。
起初,韓書力帶著漢文化基因,加入西藏當代文化的隊伍,他說:「希望在身分上,在心態上,都得到藏文化或藏族同胞的這種認知,這種接納。基本上,當時我追求的就是兩個字,歸屬。」西藏封閉的地理結構與荒寒的生存條件,造就生靈頑強的生命本能與創造力,制訂出宗教儀軌的秩序美與理想色彩,其中藏傳佛教藝術體現的自然與人的和諧相適關係,深深影響其內心世界與創作觀。「因為那是一種高度、一種境界。」韓書力表示,那能讓他不時檢視並彈拂蒙面的世俗塵埃,從而不斷校正自我生存坐標。
這次韓書力在西藏生活工作近四十年之際,精選歷年創作集結出版《韓書力繪畫選》,以「布面重彩」、「織錦繡片貼繪」、「藏紙、宣紙水墨」、「連環畫選頁」、「瑪尼石刻拓繪」五項主題,廣納其1970 年代至今的精采代表作品。
收錄年代最早的一批作品是「獵人占布」、「邦錦美朵」的連環畫系列,選取數頁,表現集繪畫、文學於一體的藝術性。韓書力創作的「邦錦美朵」於1984 年先後榮獲第一屆國際連環畫節特別榮譽獎、第六屆全國美展金質獎,成為中國美術館首部全套收藏的連環畫作品,是1980 年代連環畫發展至巔峰期的一部力作。內容講述一位心靈與外貌都像「邦錦美朵」(草地上的小花)的草原牧區姑娘,為祖母與鄉親找尋幸福的故事。形式手法多元,囊括線描、設色、暈染等不同技法,畫面布局以富純真裝飾造型一氣呵成,四平八穩足見張力,顯現日後風格之雛形。
減法,貫穿韓書力的創作核心,無論是後來發展出的何種體裁皆體現此一概念。他說:「1990年代初,大概有兩、三年擲筆罷畫,毫無目的地在西藏的聖山神湖之間,踽踽獨行。」是這段恬淡無為的旅程,讓他體悟出「善取不如善捨」的心得。在本書收錄的布面重彩作品中,便精練了早期繁密的勾染,大幅度降低圖像的裝飾性,把減去的空間做了更深層意境的鋪陳。
作品的另一特色是虛實形象的安排。他以虛無飄渺的冥想形態,對比周圍傳統具象的佛像本體,如〈佛之界〉、〈色、空〉;或是採相異的表現方式,如一半藏式山水一半中國文人山水的〈喜馬拉雅(之一)〉、一半多彩一半單色的〈代溝〉,將畫面界分為二,又交相呼應;或是取佛尊輪廓,內填山水、說法圖、本生故事、經變畫等主題,如〈不染〉、〈香格里拉〉、〈祝願吉祥〉、〈巴米揚之涅盤〉等,虛實之間烘托出表現的意象,用筆和色彩達到純淨之境,我特別欣賞他此一系列作品。韓書力借鑑寺院壁畫的造形程式和語言符號,將有形與無形並置畫面,顯現出自現實物象內化於心的過程與深度象徵內涵。
在另個平行創作的品項「藏紙、宣紙水墨」中,主要是1998 年前後至今的「黑地水墨畫」,作品多以黑白為底,布局精微大器,筆墨交融簡鍊。部分作品如〈簪花仕女變奏〉援引唐周昉(傳)〈簪花仕女圖〉,以黑墨襯出仕女形象,以及內斂肅穆的氛圍。仕女不以工筆描繪出原作的古雅氣韻,改採逸筆寫形,線條流暢溫潤,設色荒率散淡,延續女性柔和典雅特質。在近作〈青稞圖〉、〈透視圖〉、〈破壁圖〉中,又再納入佛藝造形,他說:「當年那些令我感歎不已並頂禮膜拜的西藏文化圖像,我不敢說參透了多少,但至少還是讓我讀破了其中的幾個點,並從這些點的空晰裡,又眺望到更為宏闊的新景觀。」或許是高原風雪的蕩滌之功,如今他愈來愈喜歡用簡括單純甚而黑白色調來看待周圍世界。
韓書力破舊立新的創作力,也體現在媒材的混搭上。「織錦繡片貼繪」和「瑪尼石刻拓繪」是兩種面貌截然不同,卻都異質同構的作品。他一方面把從古玩攤買來的明清織錦繡片,或剪裁,或添上神來之筆,構出饒富趣味的貼繪小品;又將西藏的瑪尼石刻一一拓下,或上色,或加上典故點題,同樣創造出絃外之音。換句話說,這些亦莊亦諧的小畫是他別於重彩、水墨外,更直白地表現生命所感、所思、所見、所行的載體。
近四十年來,韓書力在雪域西藏高原遊走采風,在高天厚土下觀想穿梭,發想創造以簡約明瞭的藏文化圖象,描繪出「萬物皆備於我」的藝術圖景,形塑出獨特的藝術風格。《韓書力繪畫選》一書的出版,讓我們觀看到他在藝術風格發展的多元風貌及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