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魯虹
1994年,時任嶺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的楊小彥在得到廣州白馬公司的資助後,決定組織班子寫作《新中國美術史》。其時間的上限定在1949年,下限定在1978年。按照分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前16年由陳履生先生負責撰寫,而關於「文革美術」則分為兩個部分:總體部分由王明賢先生、嚴善淳先生共同撰寫;我負責撰寫文革期間的四次全國美展。黃專先生負責撰寫「後文革美術」,(因黃專先生有事,應他的要求,我將他的那一部分也接了下來。)不過,雖然各人的寫作任務按時間完成了,但對外正式出版一事卻由於難以說清的原因打了水漂。過了些年,陳履生先生、王明賢先生與嚴善淳先生所撰寫的部分終於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受他們的啟發,我也曾經聯繫過好幾個出版社,終因有關「文革」內容的書太麻煩而未果。於是只好在出版《魯虹美術文集》時,將我撰寫的那一部分全放進去了。此外,在陳雲崗先生主持的多期《西北美術》與「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中,我都分別選發了一些文章。令我特別高興的是:第一,趙力先生、余丁先生在主編出版《中國油畫文獻1542-2000》時,不僅從「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中選取了其中四篇文章,還熱情地寫下了如下評價:「這裏所選的魯虹先生的四篇文章,從四個方面為我們展現了文革後期油畫的歷史狀況,具有很重要的文獻價值。在深入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魯虹先生對其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類概括,並用社會學的方法,對70年代文革油畫的風格成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文革美術史特別是油畫史的研究上,進入了一個較為深入的學術層面。為繼續文革油畫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我的朋友、已故的藝術史家鄒躍進在看了《魯虹美術文集》中有關文革研究的文章後,曾幾次對我說,應該找一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不然太可惜了。應該說,這都對我是極大的鼓勵,使我一直在尋找出版部位。好在臺灣藝術家出版社與主編何政廣先生得知相關資訊後決定給予出版,所以,近一段時間我在原來的文稿的基礎上作了一定修改,並加寫了一些文字與圖。衷心希望本書出版後,能得到同行的指教。
在這裏,我還要做出幾點說明:
第一,由於有關「文革」的許多資料都沒有對外開放,所以,我目前的研究肯定會留下很多遺憾。盼望在不久的將來,所有有關「文革」的資料都能對外開放,以致相關研究能躍上新的臺階;
第二,本書有兩條發展線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圖片部分。它們是相互說明的,而且全部圖片都配有一定的文字說明。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希望方便讀者的閱讀。也就是說,那些暫時沒有時間閱讀純文字部分的讀者,可先看圖片配文部分—甚至可以從任何一頁看起,以後有時間再回頭看純文字部分。這無疑是一種後現代的閱讀方法,也許更適合我們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應該強調一下,少數圖片的配文在文字部分已有,是拷貝過去的,但更多圖片的配文在文字部分並沒有,是專門結合圖片撰寫的;
第三,為了讓讀者全面瞭解有關作品的資訊,本書結合若干作品介紹了一些藝術家的簡歷,少數藝術家的簡歷或出生年月實在找不到,只好遺憾地空著;此外,因一些藝術家的工作地址與職稱發生變動後無法得知,也只能按已知資訊處理。如果同一藝術家的作品在後面的章節中再度被介紹,將不會重複性地配上簡歷;
第四,本書中有些圖片是從很多年前的刊物與畫冊上翻拍下來的,因此品質不是太好,這非常令人遺憾;
第五,由於當時的刊物與出版物並未能標明作品的創作年代、材料與尺寸,所以關於作品的文字介紹尚不能做到規範化。
最後,作者謹向所有提供資料和圖片的藝術家、批評家表示衷心的謝忱,因為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本書的寫作和出版是不可想像的。作為本書插圖,本來會有更多的作品列入預定的名單之中,但受版面和行文的制約,一些作品最終未能在本書中刊出,對於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作者深表歉意。借此機會,我還要誠摯地感謝臺灣藝術家出版社為我提供了這一次難得的出版機會;誠摯地感謝徐力田女士、王明賢先生提供的大力支持;誠摯地感謝我夫人楊克甯與我兒子魯楊為本書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誠摯地感謝一切曾經給我以幫助的朋友們!
2014年1月30日於深圳寶安家中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