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99年耶誕節前夕,筆者有幸借在美國AIU大學洛杉磯設計學院(American InterContinental University--Los Angeles) 訪學期間參觀了好萊塢的環球影城,深度體驗了一場題為 「Computer Future」(未來電腦時代)的數位影音媒體的虛擬場景與矗立觀眾席兩旁的巨型機器人槍戰的影劇,儘管當時的數位成像技術遠不如今日,但是與觀眾互動的結果還是「刺激有餘,驚嚇不已。」魂飛魄散之後不禁反省思過:數位技術威力如此震攝,但是數位媒體文化的藝術審美情懷都去了哪裡?全被技術吞噬了嗎?
這或許就是筆者在本書內容中極力將文化創意與新媒體藝術的人文關懷,用心植入每個章節的編寫初衷。
近年由於工作需要,筆者常往來於海峽兩岸高校之間作設計教育交流訪問。2014年5月在台期間,拜訪了台灣資深藝術策展人、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何政廣先生,有幸接受了何先生之邀,編撰數位媒體設計類教材。
以後一年裡的教材編寫過程中,筆者深入與新媒體應用研究相關的科研院所,以及設計企業、文創產業機構,希望真實感受當下新媒體創意設計「體驗經濟」的發展情境,為編撰該書獲得了頗豐的可感資料。
所幸的是,筆者長期擔任高校設計專業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科研工作,在與先進國家設計教學的交流經驗基礎上,編寫出版了經典設計解讀叢書以及數位技術類書籍教材十餘部,並參與企業對全介質數位技術的研發,以及行業推廣、實驗室教學應用。2015年3月指導學生陳銀珊創作繪本〈魚盆夢游〉獲得中國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設計專業組金獎,對新媒體技術與藝術設計的教學應用體驗感受深切,為本書編寫提供了可行性論據。
本書第5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文化融合,把西藏百幅新唐卡藝術作為原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案例典範,同時作為文化商品的藝術品收藏內容編入設計專業教材,尚屬首次。
藉此由衷地感謝遠在西藏的資深藝術家余友心先生在創作繁忙之際對該章節內容予以悉心審校;閨蜜好友林小平編審為該書提供最新佳作案例;以及筆者的兩位在讀研究生林蕾、林栩鈺為本書的資料整理作了大量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該書內容涉及應用領域極其廣泛,鑒於筆者才疏學淺,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諸前輩、同行不吝賜教,以期再版時修訂、不斷臻於完善。
丘星星 2015 夏,於榕城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