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9 項符合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的圖書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作者:董維琇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9-02-13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評分:
圖書名稱: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 圖書簡介

    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把雙面刃,挑戰既有美學價值的同時,也使自身不斷被解剖。董維琇這本著作連接起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多元關係,建構起藝術在二十一世紀中嶄新的社會面相。
    ──美學藝術學博士、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襎
      社會參與性藝術(socially-engaged art)是當前國際藝術場域裡最熱門的議題之一。自1990年代開始,藝術的社會轉向(social turn)改變了長期以來創作者與觀賞者間的關係。當藝術不再只關注於材質,開始走出美術館的展示空間,帶來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藝術家開始尋求與公眾直接面對面的機會,透過「進駐」(Artist-in-residence)比美術館或展演空間等更多元的公眾場域,帶來與社群直接對話與跨領域合作的機會,也帶來反應真實及改變社會的力量。
      藝術家進駐計畫在西方國家的模式發展非常多元,並且結合了當代藝術思潮。本書作者董維琇長期致力於藝術家進駐計劃(Artist-in-residence schemes)的實踐觀察與理論研究,2013年曾在美國出版《為社會變遷與文化醒覺而藝術:台灣藝術進駐的人類學研究》(Art for Social Changeand Cultural Awakening: An Anthropology of Residence in Taiwan),探討台灣的藝術發展與藝術介入社群所產生的社會變遷,為藝術進駐計劃的討論提出非西方國家的經驗模式,同時也為英文讀者提供一個對台灣社會更深入了解的文化切面。
      《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是董維琇教授近年研究當代藝術社會實踐的成果精華,全書收錄其2011年以來於國內外的田野調查結果及研究論文,包括藝術社會實踐在藝術史及美學方面的理論基礎,到台灣、香港、中國,乃至東亞等非西方文化地區的藝術社會實踐案例研究。從西方的經驗,到台灣與東亞的在地性反思,討論不同的社會文化與藝術的互動模式──藝術如何反映真實、喚起公眾的自覺及行動,進而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同時也在西方研究視角之外,發展出關於藝術社會實踐的東亞觀點。

  •   對於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乃至於藝術的社會實踐這樣的議題,說起來一直是使我感到興趣與持續關注的面向,然而,真正將這個我所關注的層面發展為一個研究,肇始於2000年初我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時期,開始注意到許多藝術家在非傳統美術館或畫廊展演空間裡的創作實踐,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空間與諸眾的社會場域裡,如街道、社區、廢棄工廠、閒置空間、市場、醫院、企業大樓等,他們的創作也指向與這些地方與人群攸關的議題。當時我像許多熱愛藝術的孩子一樣,慶幸自己有機會可以出國留學,順便看看各種不同的文化與藝術,唸書之餘,每到一處必定去探訪美術館與藝術空間,然而,當我發現我決定研究的藝術實踐,不是只有在窗明几淨的展演空間裡,而是將帶著我到各地去旅行、觀察與書寫,其實是無比振奮的。我在人類學者、當代藝術家、藝評家與我所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裡,開始對於藝術家進駐計劃(Artist-in-residence schemes)的實踐與理論展開探究,並以此為博士論文研究的主題,我在論文中梳理了近年來藝術家進駐計劃的模式及其與西方當代藝術運動的關係,並且探討了台灣在1987年解嚴以來,藝術家透過進駐介入到不同的社群與地方的方式,其創作如何反映出文化認同的問題。
      藝術家進駐計畫在西方國家的模式發展非常多元,並且結合了當代藝術思潮,但是專注於非西方國家的藝術進駐計劃的出版卻付之闕如。我於2010年獲得萊辛頓出版社(Lexington Books)主編的回應,並提供出版合約,2013年在美國出版英文專書《為社會變遷與文化醒覺而藝術:台灣藝術進駐的人類學研究》(Art for Social Changeand Cultural Awakening: An Anthropology of Residence in Taiwan),透過對藝術家進駐計畫如何反思台灣文化脈絡與認同的書寫,試圖為藝術進駐計劃的論述提出另一套非西方國家的經驗模式的研究。這本英文專書後來也在2014年的台北國際書展獲得美國在台協會(AIT)的推薦與展出──基於此書對於台灣的藝術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探討,為英文讀者提供了一個對台灣文化與社會更深入了解的觀點。
      由於藝術家進駐計劃的過程往往促使藝術家得以進入比藝術家工作室、美術館或展演空間等更多元的公眾空間,帶來更多與社群對話與跨領域合作的機會。因此,從藝術如何反應真實、跨越過美術館展覽空間的圍牆直接與社群對話、帶來改變的力量這個角度,使我於往後的幾年持續對於藝術的社會參與及實踐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也開始產生將這些研究發展成一本書的構想,特別是中文的專書,因為近年來藝術的社會實踐在台灣、香港、中國乃至東亞以及非西方文化的地區也持續不斷的有許多在地的實踐與觀點的提出,對於這些案例的研究與書寫,一些在社會參與性藝術的研究裡已有重要文獻出版並被廣為引用的西方作者著墨甚少,如在90年代提出「關係美學」的法國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倡議「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美國藝術家Suzanne Lacy,以及2000年以後出版關於「對話性藝術創作」專書的藝術史學者Grant Kester或「協作性藝術創作」的Claire Bishop等人並未提出對社會參與性藝術在亞洲方面的深入探討,有鑑於此,我認為,發展出關於藝術的社會實踐的東亞觀點是至關重要的。
      這是一本關於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的研究專書,也可以算是一本論文集,因為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其中的二、三、四、五章,也可以獨立成為發展探討的子題,從藝術的社會實踐在藝術史以及美學方面理論基礎到案例研究,從西方的經驗到台灣與東亞在地性的反思,揭露出近年來這樣的藝術取向,對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的深刻關注,以及從教育性的觀點探討藝術的社會實踐。
      本書集結了筆者自2011年以來於國內外的田野調查、研究參訪以及在英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國際研討會論文發表的延伸思考,有一部分雖然看似筆者個人研究歷程的自省表現,但也帶著與學術領域及藝術工作者有所對話的期許,本書希望以各種角度來思考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討論不同的社會與文化對於藝術能如何反映真實、喚起公眾的自覺及藝術行動,進而成為改變的力量。
      能夠完成這本著作,得力於許多人在研究上的勉勵與交流。首先,我要感謝雪梨南威爾斯大學當代藝術講座教授Prof. Paul Gladston、美國加州州立大學Prof. Wang Meiquin(王美欽教授)、加拿大約克大學Prof. Hong Kal,以及荷蘭萊頓大學的國際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Minna Valjakka,與他們的對話與交流,啟發了一些我在研究上的靈感。最初是因為透過國際期刊及專書的出版,帶來和這些國際學者的連結,使我在孤獨的學術研究的路上,發現了與我的研究興趣及主題相近的夥伴。
      Prof. Paul Gladston 於我2010-2011年在倫敦都會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的期間,邀請我參與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編審工作,當時他擔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創刊主編以及英國諾丁漢大學當代東亞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前來參與我在倫敦都會大學的論壇發表,並於論文後續的投稿給予許多寶貴意見。我的論文後來在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這本雙匿名審查的英文期刊出版,其後加拿大約克大學Prof. Hong Kal主動來信,對於我在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所發表的文章‘The Return of the Real’: Art and Identity in Taiwan’s Public Sphere(「真實的回返」:台灣公共領域中的藝術與認同)給予回饋分享,讓我第一次擁有「來自遠方讀者之迴響」的奇妙感受,也很榮幸日後有機會和她一起,在國際間素負盛名的藝術學院聯盟(College Art Association,簡稱CAA)於2017年CAA紐約年會以及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簡稱AAS)在國立新加坡大學舉辦的年會發表論文。同時,感謝在加州州立大學任教亞洲藝術史的王美欽教授邀請我參與東亞藝術的社會實踐相關主題英文期刊出版計畫;以及Minna Valjakka在英文出版上的不吝指教;這些學術夥伴們的意見分享與鼓舞,成為我進步的動力。他們對研究的熱情與嚴謹、見解犀利與虛懷若愚同時兼具的特質,不僅是我所佩服的,也帶給我許多學習精進的機會。過去幾年來,與這本書內容有關的幾個國際性大型研討會的參與,以及在準備這本書的出版的專注寫作期間,我很幸運認識了許多國際學者及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提升了我的視野。
      此外,感謝研究過程中藝術家暨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策展人吳瑪悧老師的鼓勵與啟發、竹圍工作室提供部分圖片;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黃鼎堯及其工作夥伴在田野調查上的協助。能夠在目前出版業蕭條的情況下,出版有關於藝術的社會實踐的學術著作,若沒有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補助的出版經費及藝術家出版社社長何政廣先生的大力支持、編輯廖婉君和柯美麗小姐在出版事宜上的協助,這本書也無緣問世。
      最後,要再一次感謝的是我的家人與伴侶的體諒。特別是母親長久以來的支持,不管她是否能理解我的忙碌與出國的行程,總是在需要時,成為我的後盾,使我無後顧之憂。還有正值幼兒園階段充滿好奇心、精力旺盛的兒子Seán,使我在進行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中,雖然多了一些負擔,但也摻雜著甜蜜與歡樂,激發了我的幽默感以及時間管理的潛能。由衷感恩能有這些朋友和家人陪伴著我,走過這一段「尋思藝術的社會實踐」的歷程,也期許本書能帶來跟藝術界、學術領域以及更廣大的讀者諸眾有所連結與對話。

     

  • 目次

    自序
    美學的逆襲還是逆襲的美學:為董維琇《美學逆襲─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作序 ☉潘襎
    藝術與社區攜手改變社會 ☉曾旭正
    第一章 緒論
    一、文以載道:跨世代藝術裡的社會實踐
    二、藝術與社會實踐:研究歷程反思
    第二章 當代藝術的社會實踐
    一、社會美學與公眾空間
    二、藝術的社會轉向
    三、思考=塑造:從個人到社會與環境的精神啟迪
    四、藝術的社會介入、參與、合作及對話
    五、藝術的社會實踐:途徑與趨勢
    六、擴大的藝術實踐:從觀看到行動參與
    第三章 環境美學的自我醒覺
    一、環境的失衡與危機
    二、新類型地景藝術: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三、自然與人文風景的改變力量:土溝農村美術館
    四、藝術的社會實踐:集體記憶與反全球化
    五、日常生活環境美學的自我醒覺
    第四章 從教育觀點看藝術的社會實踐
    一、如何教育「藝術的社會實踐」?
    二、「非」藝術的藝術家養成之道
    三、波伊斯的教育主張
    四、藝術家與群眾協作的社會實踐:教育本質的溝通與影響力
    五、當代藝術實踐與藝術家新典範
    第五章 區域性的發展與對話
    一、藝術的社會實踐:區域及全球歷時與共的情境
    二、東亞各國的同質性與差異性
    三、誰怕艾未未?誰愛艾未未?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社會實踐
    四、由下而上的公民行動
    第六章 結論:邁向公民行動參與的藝術力量
    一、藝術的社會實踐:從普遍性到特殊性
    二、藝術家、公民與知識份子的三位一體
    三、邁向公民意識與藝術行動主義結合的新感性
    參考書目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啟動內在感官的十二堂課有聲書第1輯﹝新版﹞
作者:陳嘉珍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06
66折: $ 21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賽斯書輕導讀有聲書第2輯
作者:王怡仁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03
66折: $ 1379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每日讀詩詞】唐宋詞鑑賞辭典(全五卷)+【每日讀詩詞】唐宋詞鑑賞辭典【別冊】
作者:程千帆、俞平伯、施蟄存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0-11-04
66折: $ 3135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氣炸鍋烘焙:餅乾酥脆.蛋糕柔軟,32道成功率100%的超好吃氣炸鍋點心【隨書附贈】<台式點心氣炸食譜>
作者:金子恩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10-31
66折: $ 25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鄰座的小野貓(全)
作者:阿歾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22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國小康軒新挑戰社會自修五下{113學年}
作者:康軒編輯
出版社: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8
$ 312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舔我、咬我、親吻我-全
作者:文月くみ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4
$ 119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笑中帶淚的老後日常套書:《銀髮川柳1~3》(附贈「人生滋味」插畫書籤、「一起變老吧」新春賀年狀)
作者: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全國自費老人之家協會 (公益社団法人全国有料老人ホーム協会, ポプラ社編集部)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4-12-27
$ 562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魔法光源股份有限公司(10)
作者:青木裕(作畫)、岩田雪花(原作)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漫畫)
出版日期:2025-02-05
$ 10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擁有還是存在?:物質占有與精神追求的靈魂抉擇,佛洛姆談人類存在的真諦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322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治癒悖論 deeper 下
$ 136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