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經典能夠讓創造力生生不息
劉碧旭
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不同時代的篩選與過濾,能夠禁得起時間的檢驗與淬煉,一再被傳頌與詮釋的藝術作品,遂能成為經典。經典雖然歷經滄桑,卻從不影響它們展現出新的姿態,只要後繼有人用心觀賞、理解與詮釋它們,它們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啟發不同時空的心靈,讓得到啟發的心靈萌生創造力,創造出新的生命,展現出新的姿態,也就彰顯出經典的歷久彌新。
能夠受惠於經典,便能創造力生生不息。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在起身學步的歲月跟經典相遇。我自己幼年失怙,惶惶終日只求生存,無暇涉獵經典,而且資質駑鈍得不到師長青睞,求學階段從無機緣得到引導認識經典的風華。幸運的是,母親不願讓現實經濟的貧乏限制了孩子的精神生活,在辛勞工作之餘費盡心思,帶我們去圖書館閱讀文學作品、參觀國父紀念館的展覽、造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經驗掃去我年少家境清寒的自卑感,也帶給我成年以後現實奔波的寧靜,受益於公共資源所提供的藝術文化活動,平民主義的教育精神也就成為我現在從事研究與教學工作的核心價值。
廣泛涉獵藝術文化是審美活動的初步階段,這些活動帶來樂趣,卻也帶來疑問,為了釐清問題,尋求答案,我在就業之後再次走入學院,想要深入理解藝術。然而,不被師長看好的魔咒一直跟隨著我,直到遇見恩師廖仁義教授,這個魔咒才被解除。廖老師從不在意學生是否名校畢業,是否科班出身,是否家世顯赫,他總是有教無類,以一枝草一點露的教育理念,給予學生知識的露水。我之所以開始浸潤於經典之中,便是在他耐心且嚴格的指導之下,而能夠窺探經典的堂奧。從我成為他的門徒直到現在,整整十六個年頭,他引導我慢讀美學和藝術經典,帶我一起造訪藝術家工作室進行深度訪談,紀錄藝術家創作過程與作品解說,他訓練我要將難懂的學理深入淺出的表達出來,不可以在自己尚未理解清楚就斷章取義,不可以毫無意義的吊書袋,也不可以寫出讓人看不懂或無病呻吟的文章。他兼具理論與實踐的教導與訓練,我亦步亦趨不敢懈怠。
嚴謹做學問之外,廖老師也像是一位慈愛的父親。每當我面對現實生活的各種問題,他總是設身處地協助我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從不吝於給我溫暖與鼓勵。直到現在,他即使公務繁忙,仍願意給予我知識與人生督導匡正。我的學術起步較晚,卻能遇上這樣一位嚴師慈父,我是何其幸運與幸福!因此,這一本書我要獻給我思想的父親廖仁義老師,謝謝他一路對我的栽培與愛護。此外,這一本書我要獻給我生命中的導師,我親愛的大姊劉碧霞。我的大姊資質聰穎,從小到大學業成績都是名列前茅,但為了家計她總是犧牲自己的志向,選擇就讀能夠快速就業的實用科系,一直辛苦地半工半讀,幫忙改善家庭經濟,鼓勵我求學。她是姊姊也是母親,永遠正面看待生活,從不抱怨,就算經歷再大的傷痛,她都挺胸向前。當我遭遇挫折與失敗,她會溫柔陪伴而不急著批評建議,永遠支持我的選擇,始終相信我做的任何事。今日,我能夠走在自己喜愛的藝術研究之路,完全要感謝我親愛大姊,她犧牲與付出來成全我的志趣。
廖仁義老師和我的大姊劉碧霞,默默奉獻成就他人,就像所有的幕後英雄。若沒有幕後複雜細緻的工作與專業執行,我們無法看見臺前的精彩展演。本書所提及的美術經典之所以能夠被我們認識與讚賞,都要歸功前人累積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與幕後英雄應該被揭示,如此,才能夠讓研究的薪火相傳,讓藝術深化的價值展現。本書經常引用這個研究主題的學術巨擘,便是要向這些幕後英雄致敬,他們的學術奉獻,幫助我們拉高了觀看的視野,豐富了詮釋的觀點。因此,本書的撰寫之所以伴隨為數不少的註釋,一來是本研究抱持著負責的基本態度,二來是提供給讀者一個可以接近藝術研究巨擘的路徑。
三年前的拙作《觀看的歷史轉型:歐洲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我以觀看的歷史演變做為軸心理念,梳理了藝術家職業身份的認同、藝術學院與藝術展覽體制的起源、藝術評論的興起以及公共美術館的誕生。目前這一本書可以說是前一本書的延伸,也就是說,從觀看的原理進入到觀看的實踐。既然是實踐,我的書寫便不僅是美術經典的閱讀工作,而且也是徒步的行腳,我竭盡所能走到每一件美術經典原作的面前,將美學和藝術學理對應於實體的作品。撰寫過程中,我試圖以文字引發讀者的想像,讓讀者彷彿跟隨著歷代的研究巨擘一同佇立在這些美術經典的面前,親自體會它們震攝我們感官與心靈的審美力量,既是情感的力量,也是知識的力量。為了彌補文字閱讀不免抽象,為了達成更高的、彷彿親眼看見的理解品質,這本書大量借助視覺圖像;本書使用的圖片,幾乎都是我親自拍攝,從2014年到2020年間,我曾多次縮衣節食前往佛羅倫斯研究考察並以攝影做下紀錄。我希望這些視覺圖像一方面能夠讓讀者更親近美術經典,二方面也鼓勵讀者如有機會蒞臨現場可以對照,進而開發屬於自己的觀點跟作品對話。
文藝復興的起源是佛羅倫斯,而以佛羅倫斯美術為研究主題的前輩大師,有人畢生精力都專注於這個研究主題,駐足生活在佛羅倫斯,直到終老,例如:理查.奧夫納(Richard Offner, 1889-1965)、約翰.蒲柏-軒尼詩(John Pope-Hennessy, 1913-1994)、米克洛斯.博斯科維茨(Miklós Boskovits, 1935-2011)等等。他們的研究證明,美術經典走過漫長的時間長廊,因此,書寫它們的工作就必須嚴謹緩步,享受寂靜,耐得住現實的孤獨。跟隨這些前輩的腳步,我希望未來能夠研究與書寫整個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經典,但這是一個龐大的工作,目前這本書只是以佛羅倫斯文藝復興前期的美術經典為範圍,我會盡我的能力繼續研究與書寫,期待來日也能完成關於佛羅倫斯文藝復興後期的美術經典的成果。至於文藝復興的時期劃分,我之所以沒有採用藝術史普遍定義的前期、盛期與後期,目的是為了將前期著重於人文主義而後期著重於視覺思維,區分為兩本書。本書的各篇文章,除了導論,都曾刊登於《藝術家》雜誌我所執筆的專欄「翡冷翠美術經典」。當初專欄名稱選用翡冷翠,強調Firenze的義大利語發音,如今改回佛羅倫斯,則是為了呼應中文讀者的習慣用法。
在這本書即將出版的時刻,我要感謝許多師長:感謝蘇憲法、林欽賢、廖仁義三位教授,願意幫拙作寫推薦序;感謝黃光男、黃冬富、李振明、林永發、陳貺怡、白適銘、莊連東等諸位教授,在我的研究歲月中曾經鼓勵與提攜我。我也要感謝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曾經參與我所開授的美學、藝術研究方法與藝術評論等相關課程的學生,課堂的教學與討論提醒我必須重視藝術學理的具體實踐應用,特別是藝術書寫必須兼顧專業性與可親性。
研究工作雖然寂寞,但我也有好友相伴,他們或許是已經走進歷史的經典大師,或許是現實生活的知音。感謝賈子南,他是企業的CEO,願意放下身段鼓勵我、教導我。感謝陳建志,他是科技公司高階,願意幫我繪製佛羅倫斯城市地圖,豐富這本書的視覺效果。感謝蔡國智,他是艾司摩爾(ASML)人力資源的高階,願意結合藝術人文和科技創意,推廣藝術欣賞。感謝黃騰輝,他是藝術家也是文化贊助家,願意讓我分享他的小王子星空。感謝黃尊欽,他從醫學跨領域到藝術,願意提供幽默的觀點讓我的學術心靈更為陽光。感謝孫翼華與江學瀅,她們都已具備藝術專業聲望,卻願意待我如姊妹,拓寬我的藝術視野。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藝術家出版社社長何政廣與主編王庭玫,多年來持續的愛護與鼓勵;感謝藝術家雜誌社主編蔣嘉惠與編輯同仁,特別是羅珮慈細心編輯每一期專欄文章,感謝王孝媺費心編排,拙著才能順利付梓。
面對經典,我只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但基於平民主義的美學教育理念,我想要將自己的收穫跟更多人們分享。我相信,這個世界仍有許多跟我一樣出身寒微而沒有機會學習藝術、認識美術經典的小草;為了分享我得自大師與師長的露水,我才會不揣淺陋出版拙作。這本書畢竟是我在有限的研究條件下完成的書寫,難免疏漏單薄,我願意虛心接受批評與指教。
劉碧旭
2023年1月28日寫於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