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藝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側寫》選錄莊偉慈於《藝術家》雜誌所撰寫的專欄內容,分為兩個區塊,「現象觀察」單元共有六篇文章,從策展制度普及、獨立藝術空間的生產與實踐、當代繪畫觀察、聲音藝術觀察、現場藝術概況、雙年展現象等,梳理過去十年中觀察到的潮流演變;「創作評論」區分為「歷史、敘事及其影像」、「觀念、操演與其政治性」、「被分配的感性經驗」和「圖象力場」四個子題,記錄台灣二十六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及創作理念。
本書從作者身為採訪編輯、藝評與策展人的角度為起點,彙整她所做的第一手觀察紀錄與分析,為2010到2020年間紛雜而多元的藝術生態,捕捉具體可尋的時代特性與脈絡。
作者簡介:
莊偉慈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長期關注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觀念及其展演技術的變貌,以及藝術史中的性別議題。近年策劃之展覽為「Re:Play:操/演現場」(2020,「展覽現場」單元)、「勒法利計畫」(2021,入圍第20屆台新藝術獎)、「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2022)、「超限社會」(2022)、「克萊因.赫茲 α 溫室地境——于軒個展」(2023,學術研究)、「Signal Z」(2023)。
推薦序
推薦序╱今日的論評.明日的歷史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所名譽教授、台灣美術史研究學者,專長為台灣美術史、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等)
從較務實的角度言:一部美術史的建構,與其說是立基於藝術家的作品,不如說是立基於評論家的評論。這種現象,越是古代的美術史,越是明確。許多古代的美術作品,或許已經不可得見,但留下的評論文字,變成建構美術史的主要依據;如:王維的作品(特別是真跡),或許已不可確認,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評論,卻成為我們揣摩、建構那個時代美術面貌最重要的依據。
這樣的現象,即使在媒體發達、傳播便捷的今日,仍然存在。每一位當代藝術家,我們不見得都能全面地看到他們所有(至少是大部分)的作品風貌;但透過藝評家的整理、介紹與評論,我們才可能獲得較為完整的認識與印象。這種現象,在個人從事當代美術史的建構中,感受特別深刻。因此,可以說:藝評的建構,是藝術史建構的先決性條件。
莊偉慈是近年來台灣從事當代藝術觀察與藝術家評論,最具代表性的工作者之一;在評介兼顧、敘議夾雜的優美文筆中,讓我們看到了台灣當代藝術看似紛雜、多元的創作生態中,其實隱然呈現了一些具體可尋的時代特性與脈絡,乃至年輕世代藝術家(以1970至1980年代出生為主)的隱微思維與創作手法。《評藝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側寫2010-2020》一書,正是她對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間台灣當代藝術觀察、記錄、評論的總集成。
全書計分兩部分:一是對當代藝術整體現象的分析與梳理;內容涉及:策展制度、藝術空間、主體性迫尋、當代繪畫、聲音藝術,以及美術館的跨域整合(特別是劇場與舞蹈)。而第二個部分,則是藝術家的創作評論;這個部分依其主題內涵,再分:「歷史、敘事及其影像」、「觀念、操演與其政治性」、「被分配的感性經驗」、「圖象力場」等四個子題;論及的藝術家多達廿六位,其中最年長的是1969年次的姚瑞中,最年輕的則為1987年次的曾建穎,跨越的年齡差距為十八歲,但就寫作及關注的範疇論,則是相當集中的選擇,也是疫情爆發前十年,台灣藝術發展最鮮明、具體的時代印記。
今日的論評,就是明日的歷史;莊偉慈此書的出版,已然為明日的歷史奠定堅實基石。
推薦序╱今日的論評.明日的歷史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所名譽教授、台灣美術史研究學者,專長為台灣美術史、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等)
從較務實的角度言:一部美術史的建構,與其說是立基於藝術家的作品,不如說是立基於評論家的評論。這種現象,越是古代的美術史,越是明確。許多古代的美術作品,或許已經不可得見,但留下的評論文字,變成建構美術史的主要依據;如:王維的作品(特別是真跡),或許已不可確認,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評論,卻成為我們揣摩、建構那個時代美術面貌最重要的依據。
這樣...
目錄
推薦序
今日的論評.明日的歷史 文/蕭瓊瑞………004
現象觀察
策展制度普及之後——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概述………022
從藝術空間到藝術平台——台灣獨立藝術空間的生產和實踐………034
影像、現場與自我表述——台灣當代繪畫觀察………050
歷史、政治與技術的拓撲——聲音藝術在當代………060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現場藝術在台灣………070
追尋主體性、亞洲與國際定位——威尼斯台灣館、台北雙年展與亞洲藝術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觀察………078
創作評論
歷史、敘事及其影像
姚瑞中──行動、廢墟和直面欲力………093
蘇匯宇──諧擬、補拍與禁忌的身體………098
涂維政──從虛構文明到雕塑的劇場性………104
許家維──檔案幽靈與其影像敘事………110
劉 玗──擁抱曖昧模糊與不精確的世界………116
張立人──不是一種正確的狀態………122
陳萬仁──運動與靜止的永恆………127
觀念、操演與其政治性
王德瑜──感知的調度與操演………132
賴志盛──自生活中發生………138
何采柔──日常生活無意識………144
周育正──機智、鮮活,讓現象成為風格………149
黃立慧──連結、重構與堆疊的歷史………154
被分配的感性經驗
陳松志——傳達日常的感性經驗………160
吳權倫──異質、殘餘物及被辨證的脈絡………166
羅智信──尋找有意味的形式………172
劉文瑄──造形的魅惑與魔幻………178
吳耿禎──超過一把剪刀能做的事………184
牛俊強──經驗的轉譯和辨證………189
圖象力場
黨若洪──圖象與時代的標記………194
陳敬元──象徵的樣本、圖式與其力場………200
周代焌──事件的預言與幻見………206
曾建穎──在黑暗中讚頌美………211
呂浩元──不是靜物,是生命的姿態………216
范揚宗──做為都會的例外空間………222
王亮尹──潛意識與魔幻寫實的童話故事………227
蔡依庭──存在的模樣………232
附錄
從現代到當代:藝術產業中的台灣美術史………238
推薦序
今日的論評.明日的歷史 文/蕭瓊瑞………004
現象觀察
策展制度普及之後——台灣當代藝術策展概述………022
從藝術空間到藝術平台——台灣獨立藝術空間的生產和實踐………034
影像、現場與自我表述——台灣當代繪畫觀察………050
歷史、政治與技術的拓撲——聲音藝術在當代………060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現場藝術在台灣………070
追尋主體性、亞洲與國際定位——威尼斯台灣館、台北雙年展與亞洲藝術雙年展、台灣美術雙年展觀察………078
創作評論
歷史、敘事及其影像
姚瑞中──行動、廢墟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