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抽象藝術為藝術家潛意識情感的至高境界,亦為藝術家基本經驗的直覺表現。抽象藝術的造形包含了藝術家的生活直覺,是不受具體外表約束的自由發揮。⋯⋯不同外表的基本造形加以統一──此即為表現部分與部分,以及部分與整體關係的因素。任何人現在均應瞭解,所謂事物本體的完美只是一種錯覺,數量(或科學)知識僅是一種理論與準則,只有藝術、審美觀,方能使我們接近完美。審美的樂趣是真理的哲學反應,我們心靈與情感的回聲。」──《抽象藝術大師聯展(Exhibition of masters of Abstract Art)目錄》緒言,1942,紐約新藝術中心(New Art Center),佩姬.古根漢出版。
比利時籍法國藝術家暨藝評家米榭.瑟弗爾(Michel Seuphor)在其著作《抽象繪畫─從康丁斯基到傑克森.帕洛克》(Abstract Painting. Fifty Years of Accomplishment from Kandinsky to Jackson Pollock)詳述20世紀抽象畫發展史,他引用上述緒言來闡述「抽象藝術」的真義,至今仍值得閱讀。西方抽象藝術至1910年在歐洲發韌,1936年由於歐洲爆發戰爭,烽火漫天,大批難民包括藝術家、知識份子和科學家湧往美國,美國正好於1936年成立美國抽象藝術家協會(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 AAA),並於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行抽象藝術展,開始真正重視抽象藝術。1945年,勒澤(Fernand Léger)在蒙特婁發表的文章指出:「抽象藝術無疑是最重要且最有趣的,這絕非一種試驗性的好奇心,而是一種本身具有價值的藝術。它實現了一種理想,滿足了一種需要。它也是以產生聖賢英雄的同樣的完美的慾望與徹底解放的意念為動力,它的境界只有少數創造家與鍥而不捨者方能到達。」瑟弗爾在其著作的最後一章簡列了抽象藝術興起五十年來的各國重要藝術家,其中獨缺了東方國家的抽象藝術論述。
現在美術史學者蕭瓊瑞著作《台灣抽象藝術史》的出版,正可以填補這個缺憾。透過本書可以讓我們以及西方人士閱讀瞭解台灣的抽象藝術發展史和許多抽象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台灣抽象藝術史》著者蕭瓊瑞費了長達六年時間蒐集資料撰寫,在《藝術家》雜誌於2017年2月起至2020年5月連載三年又四個月。本書內容共分廿六章,依序包括:「導論─如何欣賞抽象藝術」、「抽象的初現:形象的解構與重現」、「師輩藝術家:杭州藝專的跨海影響」、「從『東方』出發」、「『五月』的舵手」、「無鞍騎士頌」、「從版畫入手」、「前輩畫家的抽象回應」、「抽象水墨風潮的形成」、「抽象水墨的結繩傳奇」、「抽象繪畫的先行一代」、「抽象藝術的本土深化」、「抽象思維的擴張與傳播」、「五行小集與現代陶藝的展開」、「多元媒材與多面向的抽象試探」、「現代雕塑的抽象表現」、「李仲生南下後的第二波影響」、「林壽宇與白色震撼」、「女性抽象藝術家的湧現」、「戰後嬰兒潮的抽象探索」、「抽象風格的版畫新貌」、「抽象造型的立體創作」、「後嬰兒潮世代的抽象表現」、「女性抽象藝術家的持續湧現」、「當代水墨的抽象新貌」、「抽象藝術進行式」。
從上列章名可以看出,蕭瓊瑞撰寫的台灣抽象藝術史是以「歷史發展」的基礎上撰寫的,除了第一章「導論─如何欣賞抽象藝術」之外,均為系統地論述從1940年代台灣抽象藝術作品的初現,到新一代抽象藝術創作者正在發展的抽象藝術進行式。在媒材上包括了油彩、壓克力顏料、雕塑、版畫、水墨畫、陶藝、多元媒材等,從平面到立體藝術,蕭瓊瑞的文章娓娓道來彷彿使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親歷觀賞抽象藝術作品的演變。在論述抽象藝術家及創作風格之外,大量選介代表作品。他不是對歷史作完整的紀錄,而是抓住抽象藝術發展進程的多個關鍵時期來展開他的觀察,作為美術史家的蕭瓊瑞,在闡述抽象藝術在台灣發展的歷史時,準確地把握抽象藝術進程與在藝術歷史文化長河中的重要地位。
《台灣抽象藝術史》提供的不僅是一部八十年來台灣抽象藝術家作品圖像的集大成,更是首部台灣抽象藝術史的豐盛著作。
何政廣
《藝術家》雜誌發行人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