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心燈即明.人因藝傳
黃智陽(現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華梵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藝術史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美好的記憶。藝術的想像力經常可以讓人跳開三維空間的限制與困頓,穿梭到另外一個空間,滿足了想像的自由,發揮創意的可能,天馬行空證明了藝術家具有超越時空的能力,使人類成為最聰慧靈敏的生命體。於是我們常看到藝術家的可貴在於不斷地提醒世人記錄著美好現實又可以逃開現實,面對著人生苦難又能夠看向美好。
臺灣美術史經過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戰後西方文化的影響、解嚴後的批判風潮、本土鄉情的回望,以至於當代多元的局面。三百多年來的臺灣,歷經了政治文化的多重衝擊,也在美術上呈現了豐富多樣的時代面貌。而戰後的美術發展將成為臺灣美術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呈現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矛盾與共榮。前輩藝術家們的努力,創造了屬於臺灣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向與成果,相信必然也成為世界藝術史中不可缺少的特殊風景。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辦理「點燈傳藝─戰後至解嚴期間(1945-1987)帶領風潮臺灣美術家之訪談調查研究出版」,十分感謝文化部的補助,才能圓滿這麼有意義的計劃。計劃主持人賴明珠老師的專業與付出,成為計劃完成與出版的核心貢獻,每位資深藝術家的無私提供所思所感,不厭其煩的暢所欲言,都是憑藉著對藝術的執著與臺灣的熱情,在在令人感動不已。
影像紀錄是當代非常重要的方法與優勢,甚至成為建構現代藝術史中的重要憑藉。藝術家的直接回應與影像記錄,可能成為研究議題深入探索中的契機,也可以成為未來重新建構藝術史觀的重要線索。多年來,本學會致力於藝術史研究方法的探討與臺灣藝術價值的再評估,希望積極進行各種關注臺灣藝術史的研究計劃,並且每年辦理臺灣藝術史專題的研討會,已經累積了豐厚的成果,在學術能量與民間活力中,搭起了穩實的橋樑。
希望「點燈傳藝」的計劃完成與出版,巨細無遺的呈現了重要代表藝術家的心路歷程,為臺灣藝術發展積累美好的經驗,提供未來研究世代珍貴的歷史紀錄,而研究團隊所有的辛勞與成果,都是溫馨感人而值得回味的。
點燈傳藝──戰後至解嚴期間(1945-1987)帶領風潮臺灣美術家之訪談調查研究及出版計劃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第二屆理事長)
從戰前至戰後,臺灣美術的發展路徑受到外圍因素巨大影響,其中,自戰後初期以來,尤以國族體制及社會環境變遷帶來的問題影響最大。諸如國家機器的強勢主導、威權統治的各種干預、具排他性的文化版圖位移、新舊思想的頡頏對峙、文化外交的策略利益、在地化與國際化的權衡、身分認同的再構築……等,牽連者眾,不少爭論持續數十年甚或至今仍未能解決。
臺灣美術史的梳理,雖然夾雜著政治因素的某些干擾,早在1950至1970年代已經零星出現,然而以「臺灣」為名――所謂「正名」――進行歷史學科建置,仍需靜待走向民主化的解嚴之後。「誰的臺灣美術史?」背後呈現的問題,顯示歷經近半世紀立場模糊的現實。戰後政治情況遠較日治時期更動輒得咎,「戰後美術」的議題觀察或歷史書寫,與跳脫黨國史觀的學術自覺遙相呼應,遲至晚近才開始流行,威權主義幽靈附身的影響難以抹除,實不可諱言。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成立,即堪稱混雜上述各種歷史糾結,在尋求更為自主、自由的學術基礎上,由一群志於建構自身文化主體的有識之士集結而成。本學會成立以來,針對臺灣美術的歷史撰述、議題梳理、方法學擴充或跨領域學科發展等方面,進行諸多學術調查、研究計劃及教育推廣活動,藉此裨益學界及社會大眾。
本調查研究暨出版計劃由本學會理事賴明珠教授主持,在文化部的經費支持下,進行長達兩年之久的口述訪談及專文撰寫,訪問藝術家不僅遍及北中南各地,部分亦已年屆九十高齡,其中辛苦不難想像。賴教授為臺灣藝術史學界重鎮,亦為本學會組織中堅,為持續透過學會機制開展學術課題,本計劃經由對十八位不同世代、性別、媒材之戰後代表性藝術家進行實地訪談,匯聚十八篇訪談稿及四篇主題專論,完整體現戰後美術發展數十年「點燈傳藝」的歷史脈動及時代意義。
這些訪談在方法、提問問題及材料運用上不只客觀、聚焦且專業,其成果堪稱最炙手可熱的一手研究資料文獻,字字珠璣;其中更涉及諸多過去未曾發表、出土或討論的內容,足以擴展成多篇專論,實為近年出版中述論合一、兼具史料及理論價值高度的重要著作之一,不可多得。由於該計劃起始於本人在任期間,今值其完稿付梓之際,作為本學會跨越二任理事長任期之最新學術出版成果,令人無限欣喜,因聊表數語,以誌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