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雜之路進行曲〉
生活器物作家╱米力
一些朋友會告訴我說:「我的日雜之路是你啟發的喔!」非常榮幸!這點出我出道的年份(笑),其實很多開始喜歡雜貨的人,彼此私房路線交流很密切,拜現代網路時代的進步,各式各樣的資訊流,是以前想像不到的便利。
二十多年前關於日本雜貨的資訊較少,「雜貨」這一詞也是近十年才逐漸廣泛地由名詞變成行動力,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每個人都能建構非常自我的雜貨世界,獨一無二的。
美感有一小部份是天生的,但有絕大部份是累積的。逛多了看多了,並不見得能使用得很恰如其分,買雜貨的宗旨仍是提倡「用之美」,物盡其用才能知道職人創作器物的價值。頻繁使用也才能累積美感,自由地操控食器,理解食器。
開始碰觸雜貨的人往往前往東京的路線就是自由之丘的連鎖雜貨店,從一件可愛印花的瓷器就能得到滿足,像是小湯匙、小叉子等設計精緻的餐具最容易入袋。開在巷子裡的一五○日圓均一價的小店、琳瑯滿目可愛系小雜貨,是雜貨控的入門款。藤藍、杯盤碗各個精緻小巧,這又是一個小小藍海了,雖然便宜但是品項驚人,喝茶道具也有明確的分類,是西洋的或東方的,器型功能皆不相同。
稍稍進階可能開始對於器型很注重。開始觀察男女生或小孩的碗,尺寸略不同,花色也很少成套的,筷子的配對也是,非常有個人的意識。盤子的大小從豆皿、小皿、中皿、點心皿、取皿、大皿每種尺寸各有不同食物份量的盛裝方式。混合巧妙的話,你的餐桌是輕快協調的協奏曲,各司不同的音律,器物令食物著裝美麗更加美味。
陶器無疑是最迷人的器物。像是茶葉蛋裂紋的貫入、粉白又見土色的粉引、有火焰之美般景色的柴燒、民藝派厚實的陶瓷非常實用、拉到如蛋殼極限壁厚的瓷碗、海洋風情的奔放釉彩、如修士對信仰堅貞般的鐵釉…器物的景色除了器物本身,有著風土、歷史,一旦深入研究又可延伸出一段段豐富精彩的器物旅行。
我們從使用生活器物開始生活,開始建構了自我的品味。
書裡的雜貨旅行路線豐富。包含了手感、視覺、舌尖美味、工藝、收藏品味等等多面感知。到訪不同的店也能拓展層次不同的旅行路線,有的開在市區、有的開在巷弄,有的開在住宅區,店家有選店址的意義存在,欣賞街區文化,亦是不同收穫。
地點是旅人最常去的東京地區,下次旅行,從一家選品店開始,打開雜貨之路吧!編寫屬於自己的生活樂章!
〈創意與幸福的有型城市〉
東喜設計總監╱吳東龍
東京的精彩之處,正是在於這個城市裡充滿創意的工作者,將創意結合生活,轉變成可以運作的商業模式,或是從商業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形塑出一個都會現代人所需要的生活環境與生活風格。無論從何出發點,我們從許多新的概念店、散發生活美學的空間裡,感受到這個城市裡是如何想盡方式去觸動著人們心中的幸福感。這也正是既吸引也牽引著我一再探訪東京的動機。
東京的不斷變化,讓人從來無法停止關注。
其變化不是只顧著要與人「不同」,而是洞察人們「無形」的需求,以「有型」之姿,細膩而巧妙地娓娓道出不同。他們擅長謀定而後動,但卻是以一種極自然又聚焦的方式向目標族群用「提案」的手法令人難以抗拒,讓在這個城市裡工作、試著勾勒著生活風格的人們,亟欲在不同裡找到一塊理想的浮木靠岸,也因為人們的需求,更鼓勵著城市創意家們無不絞盡腦汁推陳出新。
這本書裡所蒐羅許多新概念的東京生活風格商店,從較為宏觀的角度來看,新的各式商店與空間的出現,正代表著這個城市裡生活風格的轉變與多元性,但他們都因為把持著新概念與獨特性而能吸引大家注目了解。我也由於每每造訪這些不同地點的新店還感受到環境的變異,趨勢的翻轉,對於都會裡的生活風格,屢屢看見無限新的可能發生中。
關於一間店的位置、店家的背景、店的概念,一一探究下來,都是獨一無二的類型。然而打造的人們在過程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充滿新概念的空間景點,他們又是如何去安排空間裡的每個元素擺置與瀰漫的氣氛?可以發現每個環節正試圖堆疊、傳遞出讓人深刻感受被創意與幸福撞擊的愉悅。
每回東京的旅行對我總是充滿無限啟發,原來透過新景點,我們想找尋的,其實是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風格。
而東京,就是這樣精彩又從未令人失望過。
〈沒錯!就是這間咖啡屋了~〉
旅行文字人╱Milly
一間好咖啡屋,咖啡好喝是基本中的基本,咖啡屋的咖啡不好喝一切免談。
但咖啡屋要讓人去後念念不忘,甚至動了心念想去馴服,則除了咖啡好喝外還必須加上這間咖啡屋以室內室外互動的光線、沖泡咖啡過程和咖啡香氣間的流動、喝咖啡時手心傳來的溫度和眼前非日常的景致,所共同營造的悠然氣圍。每當置身於這樣的咖啡屋,就如同認識了一位值得欣賞甚或是憧憬的朋友,同時會擅自將這樣的咖啡屋歸納為情緒咖啡屋。怎樣的咖啡屋是美好情緒咖啡屋,其實很難以文字去界定,只是在推開門進入的瞬間,自然就會明白:「沒錯!就是這間咖啡屋了~」
偏愛在東京咖啡屋探訪,正因容易在散步路徑上不時邂逅「就是這間咖啡屋」。
也因東京具備「滋養」咖啡屋的豐饒人文,於是這一兩年來各國經典咖啡店都紛紛在東京開設海外分店,如此在異國日本品味原裝歐美風貌咖啡店,就成了 Milly東京咖啡屋巡禮的另一個樂趣。
位在裏澀谷接近代代木公園地鐵站的「FUGLEN Tokyo」,是挪威 FUGLEN咖啡屋的海外第一間分店,也是 Milly 目前最喜歡的東京異國咖啡屋。第一次前去是接近黃昏的午後,進入後已被店內以北歐經典家具、飾品營造的品味和舒適給折服,等選了彷如家居一角的沙發坐下喝著拿鐵翻閱雜誌時,更是不知不覺中整個放鬆起來,有如自己早是這咖啡屋常客,更別說待夜幕低垂店員將燈火點起,那溫暖氛圍更讓人奢侈幻想著,如何才能將這咖啡屋變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村上隆在動漫迷聖地「中野百老匯商店街」內規劃的「Bar Zingaro」,背後的咖啡專業支援也是「FUGLEN」咖啡,店名刻意去掉咖啡字樣而以「Bar Zingaro」定名,或許是期望突顯這是個可以讓人同時享用「Coffee」、「Cocktail」、「Art」的空間,在此不但可以喝到品質確認的精品咖啡,更可以欣賞到村上隆收集的陶藝作品。
前往登陸東京後即刻掀起熱潮,被稱為咖啡界Apple的「Blue Bottle Coffee」時,又是另一種異國咖啡屋的震撼。巨大的空間感已然讓東京人看見了咖啡屋的另一種可能性,經由高科技咖啡萃取道具、烘焙機具等演出,更讓顧客像是闖入了咖啡實驗工廠,當然更特別的是,即使店員都是日本人卻都能自然的對客人展現純美式燦爛笑容。不過論滯留期間愉悅度,Milly更偏好位在清澄白河來自紐西蘭的「ALLPRESS ESPRESSO」,尤其是眼前看去除了那閃亮雄偉的巨型咖啡烘焙機很搶眼外,為自己以專業手勢沖泡咖啡的還是金髮型男,更是讓那正統度加分。
前去位在南青山的「COUTUME 青山店」時,則會不自主跟才去過的巴黎 COUTUME 本店比較,東京店保留了本店吧檯瓷磚印象但依然少了巴黎店古典時尚風範,好在那以無機質的純白和透明去規劃的簡約空間,讓一早享用的早餐多了些國際都會洗練,還是可以充分自我滿足中。
異國旅行中的異國咖啡屋,像是一本本放在書架上等待翻閱的書籍。一開始只是被封面吸引,更大的樂趣則還是要拿下來翻閱,才能成為自己美好記憶的一部份。
〈第N+1次的東京旅行〉
文字工作者╱米果
東京與我的關連,到底以什麼形式和價值存在著?畢竟,那已經不是旅人購物或拍照的關係而已,那是得以離開跟回去的地方。有時候沒有理由,只是想去看看,或散步,搭電車,或發呆,觀察東京人的生活感,藉以複習某種稱之為感情的溫度。假期結束,也只是暫別,維持最輕微程度的想念就好。
一開始可能是因為想去迪士尼樂園,接下來,會因為日劇的關係,去了下北澤或中目黑,也因為閱讀東野圭吾小說,反覆去人形町和日本橋,以為可以遇到小說主角加賀恭一郎。
總而言之,去東京的理由向來不缺,漸漸的,也不是旅人的模樣,反而想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五天,一個禮拜,都好。
偽裝成東京人,去買菜、去書店、去商店街、去某個鐵道小站的周邊住宅區散步,如果路旁剛好出現公共錢湯,就去洗個澡,洗完澡一定要跟櫃檯買玻璃罐裝牛奶,或者投幣買一罐生啤酒,一口氣喝完,想像自己在電影《三丁目夕照》之中軋了一角。
這些旅行的動機都 Run 過一遍,然後呢?第 N+1次的東京旅行,出發與抵達的理由,是什麼?
開始想要探索東京的生活感,東京人的餐桌,東京在三一一地震之後,對於食材安全的想法,東京人如何在友善土地的課題上,展現首都的誠意跟態度……
猶如「六本木農園」計畫主持人古田秘馬先生所言,「日本的好,不是只有在東京」,因為「東京明明就不生產什麼東西」。而たまな食堂的負責人加藤典子也說,「大地震改變了很多事,大家開始從面對食品的不安當中,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是有義務的。」
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減少過度烹調與人工調味的累贅,品嚐食物的素樸原味,所以,首都圈的假日市集,可以跟生產小農直接購買,知道每一項食材蔬果稻米的身世,如果加上擅於料理的職人,將食物最純真的第一手味道盛盤上桌,那又是旅行驚喜的相遇。
東京很擁擠,東京的時間呈現快轉的倉促,但是東京也有觀光遊覽車不會來打擾的角落,有青草綠蔭的芳香,可以讓時間靜止的慢活態度正在發生。東京人,東京的店家,以及來到東京生活的外地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進行一場首都對農業友善的革命。
我和東京發生關係的理由,從觀光,到生活,然後是,品嚐與學習。
這不是旅遊導覽,這是學習手冊,關於生活感與價值觀的重新學習。過去有N種東京旅行的理由,至於第 N+1次,就想辦法慢下來,慢慢推門進去一間店,慢慢喝一杯咖啡,慢慢品嚐各種蔬果粗食,然後把緩慢的節奏,帶回旅行歸來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