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當年美國外交檔案,
從駐在中國及台北、香港、東京等地的美國外交官的描述,
看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崩盤、大流亡的政治內幕。
在歷史上,一九四九年是一個改變世局、改變千千萬萬人之人生歷程的重要年份,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年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一年、「中華民國」亡國的一年、「中華民國政府」流亡的一年;它是一百五十萬中國軍民隨其被推翻的政府,當難民流亡的一年。
不論是流亡的政府,或流亡的人民,這一年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有人對改變很滿意,有人不滿意;有人慶幸流亡及時,也有人後悔當年離鄉背井。當年失敗造成流亡的主角,都已離開人間,因為種種原因,包括隱痛難於啟齒,或為包裝「勝利者」姿態統治台灣人民,他們不願讓人民瞭解敗亡的真相。
本書蒐羅一九四九年美國外交官每天向華府提出的政情報告,全部以日期的順序編列,重點不在政策,而在時局的發展,國民黨政府官員對政局的分析、解讀、預測,和國民黨政府的激烈內鬥。除少數例外,消息來源都有名有姓。世人可從這些美國駐在南京、北平、青島、上海、廣州、武漢、台北、重慶、青島、昆明、香港各地的外交官,發給華府的政情報告,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九四九這個被不同解讀的一年。
本書特色
1. 美國華府外交檔案中的一九四九,有當年最秘密、最內幕的第一手時局彙報。
2. 包括李宗仁、陳立夫、吳國楨、孫立人、杭立武、甘介侯、朱昌渭、葉公超、白崇禧、閻錫山、吳鐵城等當年的重要人物,與美國外交官的重要私密談話。
3. 一九四九年的歷史記載,充滿戰略思維、權力與人性、決斷與實踐、治國能力與國際關係等內涵,值得細讀玩味。
作者簡介:
王景弘
歷史並不是本行,但當年在世新聽沈雲龍教授警告,現有民國史「五四運動以後的部份都不能信,我也不能講」,備受震撼,影響到日後工作、研究與寫作的方向。
在《新生報》與《聯合報》當了七年記者,深感威權統治下資訊的禁制,決心出國進修,尋找國民黨教育不讓人知道的歷史答案。一九七一年赴美,先後就讀密蘇里大學及馬里蘭大學,看了大量在台灣看不到的書。
一九七五年回台灣,翌年奉派紐約,參加蔣經國指定、用以對付「中共統戰」的華文報紙。兩年後轉華府擔任《經濟日報》、《聯合報》特派員,有機會搜集美國外交文件史料。
《1949 大流亡》,透過美國外交官看國民黨政府崩盤的狼狽,是編譯者運用美國外交檔案,撰寫或編譯的第四本政治內幕。
之前,在二○○○年,曾出版《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遠流),以解密官方文件記述「蔣介石集團」被趕出聯合國、台灣民主化、美國因應台海危機、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談判等十大事件交涉內幕。
童年在斗南度過,對「二二八」事件並無記憶,父親在世時,父子從未談過這段往事,也未探詢他珍藏那些精美武士刀的下落,引為終生遺憾。為紀念多桑這一代和他們受過的苦難,於是編譯美國外交官有關「二二八」的電報,在二○○二年出版《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玉山社)。
國、共愚民,濫用開羅會議新聞公報,扭曲台灣主權歸屬,編譯者以美國外交檔案及《顧維鈞回憶錄》為基礎,撰寫《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玉山社),揭開兩件大事的來龍去脈,於二○○八年出版。
二○○四年,在《慣看秋月春風》(前衛)一書,以台灣記者角度,回顧從事新聞工作時代的環境和在華府親歷的美國與台灣關係重大轉折。
這五本書都環繞一個主軸:還原歷史真相,提供國民黨不願人知的歷史事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認識國共兩黨必讀之書 張炎憲
這本書是王景弘先生繼《強權政治與台灣》之後的另一本力作。他費盡心力,整理分析《美國外交關係文件》(一九四九年第八冊及第九冊)有關中國的紀錄,並摘譯其中重要的報告和備忘錄,按月按日排序,標示報告之地區和相關人員,彙整而成這本重要著作。
美國外交官的報告雖然有美國的立場和觀點,但不同的切入點反而更能掌握歷史的真實性。長期以來,我們接受中國國民黨單方面的說法,難免會有盲點,失去事實的公正性。因此,這本書具有撥開雲霧、跳脫迷障的效果。
閱讀這本書時,我心情跟著時序發展起伏不定,每章情節都是高潮迭起,既緊張又扣人心弦,不僅時局變化之迅速令人錯愕,更有世事無常之感嘆。
一九四九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年,從年初到年尾,步步驚魂,國民黨政權快速殞落,共產黨政權代之而起成為新統治者。落魄的國民黨政權流亡到台灣,反而建立起兩蔣與國民黨獨霸的王國,享受了未曾有的尊榮與權勢。台灣民眾卻在反攻大陸的神聖使命下,失去民主、自由與當家作主的機會。因此,一九四九年是中國巨變的關鍵年代,也是台灣無辜受難的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強國,支配戰後的復興工作,負起阻擋共黨勢力擴張的責任。美國在中國亦扮演經援和調停國共內戰的角色,但在國共雙方各懷鬼胎之下,宣告調停失敗而撒手不管。重啟戰爭之後,國民黨在一九四八年之後情勢逆轉,終而將政權拱手讓人,以失敗落幕。美國雖然聲稱不再涉及國共問題,其實大使館、領事館以及各地美國外交官員仍然相當注意中國政局的轉變,頻頻與中華民國政府官員接觸,獲取情報,向國務院提供訊息,幫助美國政府的判斷和決策。
因此,根據這些資料,國民黨內鬥的慘烈令人怵目驚心,縱使在生死存亡的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勢力已節節敗退,黨內鬥爭仍在激烈進行,而無法團結力量一致對外。一九四九年一月總統蔣介石宣佈「退休」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重啟國共和談。但觀之美方報告,蔣介石雖然下野,仍然遙控中央的人事、財政和軍隊,使得李宗仁處處受到牽制,無法放手去做,以致政令難以下達,造成混亂、矛盾與觀望逃避的現象,大好江山就如此斷送。觀察這些國民黨高層領導者的動態,國民黨其實是許多軍閥、派系的結合體。蔣介石集團是其中大派系,但還有桂系、雲南系、四川系、山西系等派系,而蔣派也不見得服從蔣之領導。軍閥與派系鬥爭是中華民國建立之後的常態,軍閥之間合縱連橫、勾心鬥角,個個都想成為中國霸主。蔣介石掌權之後,此種情勢並沒有多大改變,縱使在共黨兵臨城下,仍然內鬥不休。國民黨缺乏領導中心,蔣介石只能算是派系領袖,而不配擔任國家領導者,無法在艱困時局中安定社會,將國家帶往康莊大道。
中國共產黨擅長文宣攻勢,策動學生、工人、農人起而反抗,並連結反國民黨的民主人士,形成層層包圍網,打擊國民黨的士氣,分化國民黨的力量。見情勢好轉,則以戰逼和、以和圍攻,讓國民黨措手不及、方寸大亂,以致未戰先衰,戰則潰敗,終至失去政權。
台灣在國共鬥爭中,實在是最無辜的。在中華民國建立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不屬於中國,與其建國無關。自一九二○年代之後,國共展開一連串生死搏鬥,台灣仍是日本屬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並強佔台灣之後,對台灣而言是一連串夢魘的開始。二二八大屠殺、通貨膨脹、大量失業,以及一元新台幣換四萬舊台幣等等,都是台灣史上未曾有過的慘痛事實,而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流亡台灣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台灣民眾長期生活在戒嚴恐怖的氛圍。一九四九年的巨變,台灣是個缺席者,無法參與,也無法自己決定,就被國民黨政權選定為最後的流亡地,以及圖謀再起的復興基地。台灣人只有讓出土地、財產,供國民黨使用蹂躪,同時又要矮化自己,處處觀看流亡政府的眼色,過著媳婦仔命的悲運。
一九四九年對國共雙方而言,是你死我活存亡的一年;對台灣而言,則是被決定命運走向的一年。因此,台灣人應該瞭解那段歷史,認識國民黨的統治本質和共產黨的統戰策略。在追求自由民主與國家建構的今日,台灣人從其中可以得到許多反思題材,讓我們面對中國侵壓、國共聯手打壓台灣的危機時刻,有智慧、有勇氣、有責任、有毅力,冷靜的去解決。
這本書雖是一九四九年的歷史記載,卻充滿戰略思維、權力與人性、決斷與實踐、治國能力與國際關係等內涵,值得好好細讀玩味。
名人推薦:【推薦序】
認識國共兩黨必讀之書 張炎憲
這本書是王景弘先生繼《強權政治與台灣》之後的另一本力作。他費盡心力,整理分析《美國外交關係文件》(一九四九年第八冊及第九冊)有關中國的紀錄,並摘譯其中重要的報告和備忘錄,按月按日排序,標示報告之地區和相關人員,彙整而成這本重要著作。
美國外交官的報告雖然有美國的立場和觀點,但不同的切入點反而更能掌握歷史的真實性。長期以來,我們接受中國國民黨單方面的說法,難免會有盲點,失去事實的公正性。因此,這本書具有撥開雲霧、跳脫迷障的效果。
閱讀這本...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序曲:大流亡前夕
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剿匪」戰爭,在一九三七年因對日戰爭爆發而暫停,國、共表現「團結抗日」,但雙方爭奪江山、要分出「漢賊」的內戰並沒有解決,因此,日本一投降,大戰結束,國、共矛盾再起,對美國以「民主、強大、繁榮」之中國,來共同維持亞洲秩序的期望,造成嚴重衝擊。
美國總統杜魯門為協助解決中國問題,一九四六年初,在赫爾利突然辭職之後,派出馬歇爾將軍到中國,專責調處國、共內戰,希望以政治手段協調成立聯合政府。
但國、共互不信任,不能接受西方民主理念,只知生死之鬥,到一九四七年一月,美國承認國、共無法妥協,調停失敗。杜魯門總統在一月六日宣佈召回馬歇爾,並在他返美途中,依事先安排,宣佈任命他為國務卿。
因調停國、共內戰而設的「三方委員會」,也在一月二十九日宣告廢止。
美國撒手不管,國、共內戰隨即全面展開。國民黨初期還佔優勢,但國民黨軍三月十九日攻佔中共老巢延安,達到它勝利的頂峰,以後情勢便開始逆轉。
到一九四八年,國民黨優勢盡失。三月十二日,中共攻陷戰略要地四平街,秋天,國民黨軍一連串敗退。九月二十三日,中共攻佔濟南;十月十五日,共軍攻陷錦州;十月五日,長春失守;十一月一日,瀋陽淪陷;十二月一日,徐州易手。
短短幾個月間,國民黨軍隊以數量及裝備上的優勢,竟在東北、華北勢力喪失殆盡。
在時序進入一九四九年前夕,國民黨政府在中國敗亡的徵兆,最明顯的有兩項,即對日作戰時的美國志願空軍「飛虎隊」隊長陳納德提議重組志願軍,和宋美齡專程赴美求援。
第二章 蔣介石「退休」,和談大戲上場
一月
四日,南京:中共陝北電台兩度播報以「革命到底」為題的社評,稱「中國人民將贏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一點連我們的敵人都不懷疑」。社評並未提蔣介石元旦文告,但它連播兩天,顯示中共可能認為社評本身已經是足夠的回應。
四日,南京:南京報紙顯著刊登蔣介石的元旦文告。在蔣新年談話之後,和談的新聞充斥新聞版面。南京報紙報導張治中向美國及蘇聯兩國大使館接洽,請安排與中共談判,但國民黨官方報紙堅決否認與兩國大使館有「官方」接洽。
一些報紙也凸出前駐蘇聯大使邵力子應行政院長孫科之邀請回到南京的消息;邵力子是和談派。
國民黨機關報促各界不要誤解蔣介石的聲明是和平建議,他們指出,蔣曾一再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討論和平解決問題,也表明和平的願望不能是單方面的;他們警告對和平不能過度樂觀。
八日,南京:外交部長吳鐵城約司徒雷登大使到外交部晤談,提出一項照會,建議美國與英國、法國及蘇聯四國政府共同調停,以開啟國民黨政府與中共之間旨在恢復中國和平的談判。
外交部照會指出,蔣介石的新年文告毫不猶疑的表明恢復中國和平之決心,此項決定已獲人民普遍支持。因為美國政府過去曾數度友好的關切中國情勢,並與中國政府共同推動世界和平,因此,中國政府要向美國保證尋求與中共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並聽美國政府的意見。
吳鐵城表明:第一,中國政府歡迎美國政府任何可使中國早日恢復和平之建議;第二,中國政府透過美國政府的調停,已準備與中共談判,以達成恢復和平之目標;第三,此項照會也提交法國、英國和蘇聯政府,並期盼美國政府早日回音。
十日,華府:國務院遠東事務局長巴特華茲給國務卿的備忘錄,建議拒絕擔任國、共和平調人,他引述三強駐華大使的意見,並稱美國還要考慮幾個特別因素:第一,如介入調停,美國會被要求承擔出面組成有中共參加之聯合政府之責任,而其結果是聯合政府被共黨所支配;第二,美國介入調停將使美國捲入此項行動所造成之任何結果;第三,蘇聯是否拒絕調停仍未可知;如果三國拒絕,蘇聯可能接受,並指控三國是戰爭販子;第四,國民黨政府顯然是在換取時間,想把西方國家捲進去。但沒有蘇聯參加,調停絕無法成功,因為中共目前軍事情勢強大,並不需要和談,可能更會拒絕與現在的國民黨政府談判。
他建議國務卿向白宮建議拒絕接受中國政府的提議,並研擬一份回覆中國政府的照會,回顧美國調停國、共內戰的歷史,並認為美國在此刻出任調人沒有什麼意義,中國的問題必須、也只能夠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
第三章 謀和、內鬨、流亡
二月
八日,南京:蔡文治代表何應欽和顧祝同拜會司徒雷登大使,指蔣介石完全不顧國防部命令,仍透過林蔚、湯恩伯和周至柔在指揮軍隊,看美方能否勸阻他這種愚蠢的災難性路線。他說,蔣介石要放棄南京,守衛上海,如果失敗,則東防衛福州,西防衛湖南衡陽。一旦衡陽有失,可退到廣東。
蔡文治現為江防作戰主任,自認長江防衛可以成功。共軍計畫在蕪湖與靖江兩處渡江,國民黨軍在南京—上海鐵路沿線有六十萬大軍,在海空軍支援下,可用以擊敗共軍。這些軍隊可以妥善佈署,使共軍渡江至少延後數月,但蔣卻把精銳部隊調離南京地區,顯然蓄意讓李宗仁失去屏障,破壞和談。戰略上而言,棄守南京完全錯誤,那形同請共軍渡江,而共軍渡江後,要保上海已不切實際。蔡文治對蔣破壞李的努力及軍事戰術上的錯誤均加指責。
司徒雷登指這些評估來自兩位蔣介石多年來最堅強的軍事同僚,並由對他最忠誠、受過良好訓練的軍官提出,他們向美方聲訴,是絕望的嘗試要及時避免蔣之愚蠢將造成的惡果。
司徒指這是一個奇怪的巧合,李宗仁當然不知道蔡文治過訪,但同一天下午,他傳達的訊息說,有好幾位與蔣關係密切的軍官向他埋怨,蔣繼續對他們發號施令,使李感到很為難。周至柔告訴他,蔣幾乎天天打電話給他,交代空軍的任務,雖然這些任務不是不應該做,就是不能做。周受蔣提拔,如不接受命令只有辭職,但如果他辭職,繼任者也面臨同樣問題。湯恩伯也對李提到相同情況。李說,蔣正處於一個精力充沛,卻無事可打發時間的地步。
十日,廣州:美國公使銜參事克拉克報告:從在廣州接觸交談所知,代總統李宗仁與孫科不合已屬事實。表面原因是兩人對政府遷廣州意見分歧,但根本原因遠在廣東與廣西兩派,在孫與李競選副總統以前就存在的傳統敵對。蔣介石退隱,由李代總統,更加深兩派敵對,因此,孫的人馬,包括CC系,繼續保持對蔣的忠誠。可靠消息說,內閣官員及其他國民黨重要成員,到廣州前均秘密前往奉化見蔣。
李要以繼續和談挽回情勢及個人聲望,要把政府的象徵留在南京。他相信避難廣州的政府,在心理上已不能代表整個國家領土。如果他到廣州當國民政府元首,落在廣東系軍事及政治勢力範圍內,他會比傀儡還不如。他要象徵性的把政府留在南京的立場,獲大批立法委員、部份國大代表和許多監察委員的支持。
立法院長童冠賢和監察院長于右任到廣州,只是火上加油;童要求立法院在南京開議時,行政院長孫科和副院長吳鐵城應去南京。他們已同意,孫要向立法院作正式報告,但由吳接受質詢,使孫免於可能飽受攻擊之困境。如果孫拒不赴南京,立法院將對內閣嚴加審查,可能造成倒閣。
第五章 中共渡江,國民黨落跑
四月
二十九日,廣州:克拉克公使報告他拜訪孫科:孫科顯得緊張不安,幾乎不能對話。但孫證實,蔣介石已在杭州向李宗仁提議成立最高政策委員會,位階高於內閣,由蔣領導。他要給克拉克一個印象,即李已同意;而他也堅信有必要成立這樣一個能迅速採取行動的機構。他說,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將不影響立法院和監察院。他顯然很沮喪,也緊張不安,雖堅稱政府會保衛上海,卻說得未見信心。
五月
一日,廣州:克拉克公使報告他四月三十日在桂林與李宗仁長談四個小時,相信李是真正決心與蔣介石攤牌,並自認有成功的希望。克拉克去桂林時,張發奎和何應欽的代表也在桂林,李說,他們是帶去廣東將領與何應欽均同意的保證,即有必要把蔣從大局徹底排除。沒有蔣,CC系便會消失,李的權力可以有效。
如何排除蔣的問題,現正在談判。李說,蔣想復出掌權,但他覺得除非他到政府所在地廣州,否則他不能復職,而他不能到廣州,除非李也在廣州。因此,李在相信他已取得可以掌控全局,和蔣不能安排復出的保證之前,不到廣州。李要求的保證之一是廣東將領與何應欽在任何情況下不准蔣到廣州。
李說,蔣正在赴廈門途中。因為他不能從該處恢復總統職位或最高統帥職位,他計畫透過國民黨行使權力,這也是蔣在杭州提議成立十一人最高政策委員會的原因。(對此項提議,朱昌渭對陳立夫說,你可以告訴蔣介石,他可能自以為是慈禧太后,但李宗仁絕不會是他的光緒。)李說,他對蔣的提議當即拒絕與此委員會有任何關係。他認為黨對行政部門的影響只能透過立法院行使。
李認為如果他能控制台灣,他不但可以破壞蔣把它作為最後反共基地的計畫,促使蔣出國的可能性大增,同時也保證他可以運用蔣集中在台灣的資源。擁有這些資源,他相信可以進行大規模抵抗,使美國國會相信值得再對中國援助。他堅信他能根除無能的軍、政人員,代以能幹的新血,屆時希望美國能對中國欠缺人才的部門派出顧問。
他說,他瞭解必須證明他能提供替代共產主義的能力,才能取得美國援助,但希望在制止共黨前進並堅守之後,美國能重新考慮其立場。
李認為台灣是關鍵問題。陳誠變得非常重要。他決心撤換陳誠的省主席職務,改以李的人接任,以排除它成為蔣介石避難所的可能性,並控制在台灣的資源。在廣東將領及何應欽支持下,李建立威望,希望陳誠能看清事理,接受調職。但另一方面,陳誠也可能不接受;因此,他希望美國能發表聲明支持他撤換陳誠的行動。克拉克當即表明那是不可思議的事。
李提到蔣在考慮退休時,曾想住在台灣,當時省主席陳誠曾把此項可能性向美國總領事提起,美國總領事非正式的提到台灣的法律地位要等到對日和約簽字才決定。據李說,美國總領事的評論經轉報給蔣,他才認定不能退休到一個中國主權可能被質疑的地方,因此,才決定去奉化。李以此為例,問克拉克公使,在陳誠被調職時,美國是否也可以授權總領事非正式的向陳誠表示,為國家利益,陳應該接受調職命令。克拉克未作評論即換話題,但他報告華府,他認為這個構想不無道理。
五日,廣州:中國反共勢力領導的完全崩潰,見諸立法院已定六日開會,院長童冠賢卻認大勢無望,攜家帶眷逃到香港。代總統李宗仁則留在桂林,拒絕何應欽與吳鐵城勸駕,卻接受閻錫山的探訪,聲明他不能再繼續有責無權,他不再作蔣介石的傀儡。蔣則躲在奉化與廈門(有的說在台灣)幕後,成為由李所領導之反共勢力團結的真正與不可克服的障礙。他把財富與軍力累積在台灣,決心保留作為在福州—廈門—台灣三角地帶作最後決戰的資本,希望能存活到美、蘇戰爭爆發,屆時他可以恢復中國統治者地位。他似無視於一個基本事實,即一旦擊敗莫斯科指揮的國際共產主義,美國不會有興趣重建他在中國的權威。
在這兩個極端對立之間,CC派和廣東將領急於找到一個克服這個無法克服的李、蔣分裂之辦法,使他們完全合作。廣東將領左右為難,他們自己沒有資源,李答應如果他們能取得蔣介石儲存在台灣的資源,他會保障他們,但他們並無法迫蔣交出資源,而蔣對防衛廣州並不感興趣。結果他們不知如何是好。
這樣便造成國民黨政府在垂死掙扎之際群龍無首。主要政府首長整天在開沒有結果的會議,尋找不可能之事,他們的部屬則把腳蹺在桌上看報,疑惑在共黨統治下,或在台灣的日子不知道將怎麼過。反共的勢力如果還有一點點團結作有效抵抗的希望,這一點希望現在也正迅速消失。中共正堅決的進行要佔領全中國的工作,反共勢力的領袖卻不能擺脫他們自私的利益看待問題,大家團團轉,一事無成。李與蔣之間的猜忌極深,分歧絕無可調合,除非奇跡出現,我們將很快看到任何名實相符的國民黨政府消失。
六日,廣州:赴桂林勸李宗仁到廣州的閻錫山,回到廣州後告訴克拉克公使,李在獲得全權主政的保證之前,仍拒絕回廣州。閻說,除了經濟、金融的控制外,軍事戰略主張也是李、蔣之間的主要衝突之一,蔣主張堅守沿海,李則主張退守內陸。
六日,廣州:「路透社」發自廣州的報導,前司法院副院長李文範從桂林帶回李宗仁的一封信,有如下內容:(1)經濟上,所有國家財產,包括兩個月前運往台灣的黃金白銀及外幣,全部交由李支配使用;(2)政治上,在廣州的政府機構由李控制;(3)軍事上,所有在華中、華南的軍隊均由李指揮。
七日,上海:雖然不敢確定蔣介石是否真正決心在上海一戰,他立即的目標卻很明顯:(1)榨取上海所有金錢;(2)盡可能運走所有能運走的資產與共黨可用的人員。湯恩伯警備司令部最近所採取的嚴厲經濟及財政措施,似在取得暴利及現款,以便運離或搬離上海。湯恩伯部隊的行為及其他證據顯示,他對上海要作更大的掠奪。蔣介石下令離開上海的人員,包括經濟專家和上海的大亨,這些大亨在當地的大量投資和勢力,使他們成為未來和平轉移的當然組織者。
部份離去的經濟及民間領袖出於自願,但也有人是被迫出走。中層人員也受到影響,數百名銀行界人士奉命離去,有人設法不遵行。蔣特別要逼走上海大亨,可靠消息指出,他也逼顏惠慶離去,顏被認為是過渡政權最可能的領導人。這些動作顯示蔣決心不讓上海完整的和平轉給中共。
蔣似乎有意至少防守到他對上海財富的剝奪完成。慌忙的準備和蔣為鼓舞士氣而預言美援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似乎都證明上述結論。但也有可能他並非決心一戰,而只是具雙重目的之唬人騙局:(1)使共黨延宕進上海的時機,以便於蔣的重整工作;(2)嚇唬上海市民慷慨回應國民黨的需索,它可能以此作為國民黨不戰而撤的代價。不過,蔣要使上海市不是全摧毀也至少是空城,並不是嚇唬的姿態,那是可以確定的。
十四日,廣州:建議國務院應待局勢發展,再決定是否派員跟國民黨政府遷離廣州。克拉克認為蔣介石並沒有誠意實現諾言,李宗仁仍無權動用在台灣的資源。但他也不相信蔣在現階段會復出掌權。
廣州的命運似乎全看共黨決定何時動手佔領。包括與克拉克接觸的政府高級官員,都揚言決心抵抗到底,但他們話都說得言不由衷。他們的言外之意,正是他們基本上相信共黨終將佔領全中國的證據。即使是李的支持者,也預見未來是共黨的中國。
到李與蔣絕裂時,李似乎有三個選擇:(1)把首都遷到大陸上的其他地方,最可能的是重慶,並繼續作戰;或(2)撤退到廣西,在白崇禧支持下,希望共黨能繞過該省,最後以李可以接受的和平條件,達成「北平式和平」;(3)出國並致力於團結海外華人,以公開或秘密方式支持留在中國的反共勢力。
克拉克說,現在談論最多的是第一項選擇,但他相信李將會把三項選擇輪流嘗試,即可能先把首都遷到重慶,把廣西留作他個人地盤,白崇禧的總部設在廣西,明顯是為他留廣西當後路。如果他在四川地位不保,也無法與共黨取得「北平式和平」,李可能出國。因為李深知李濟深和傅作義的下場,他可能選擇出國一途。
廣州在幾週內淪陷似可確定。克拉克的估計是在六月中。他認為把政府遷到重慶,動員西北與西南抵抗之說只是一廂情願。一如他以前的分析報告,這些領袖人物的主要出發點都是私利,他看不出西北或西南的領袖,對於政府可能從廣州遷重慶,除了口頭應付表示支持外,還會採取什麼行動。李只能依賴白崇禧的武力,他的政府只代表和獲得那些預料即將生活在共黨統治下者的支持。即使是知識份子,也都相信共黨的統治已不可避免,只決心減低其嚴苛程度。當然任何這樣的政府,對台灣不可能作任何控制,陳誠承認,如果蔣介石決定到台灣,那就是他的避難所。
克拉克認為,在廣州淪陷時,如果美國大使館跟任何政府播遷到其他地方,那可能淪為大笑柄。但另一方面,為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保有一個友好國家,這個風險也值得。他認為法國建議派一名更低層外交官跟政府搬遷是不適合的;美國應支持國民黨政府,由他跟隨搬遷,或者就不再派人前往新首都。
十五日,南京:李宗仁透過白崇禧從漢口轉達的訊息:共黨宣佈的和平八條件及二十四條協議,規定嚴苛,如接受即形同國民黨政府投降,國軍編入解放軍。共黨的野心不只是把中國變成共產國家,它也要成為第三國際成員,對世界和平作戰。國民黨政府決定除繼續反抗到底以保障國家之獨立與自由,和護衛世界和平之外,別無選擇。國民黨政府尚存繼續抵抗的資源有十八個省和西北地區,總人口二億三千二百萬人,總兵力三百萬人以上。我們將奮戰到達成全中國人民重獲自由與民主。我們相信這項決定會得到信仰自由與民主之國家的同情。我們特別寄望美國的支持,並希望它能改變對國民黨中國及其反共戰爭之政策。除了派遣甘介侯赴美表達國民黨政府立場外,也希望美國大使能在國會休會前,代國民黨政府向國會陳情。
十六日,上海:蔣介石毫無罪惡感,不惜使上海淪為戰場,使它夷為平地。他正狂熱忙於備戰:殘暴的把城區外圍的村落及住宅夷平,現在更在城區主要建築及路口屋頂建造防禦工事及堆積沙包,準備巷戰。反共遊行、宣傳活動,滿街都是要求支持最高軍事當局剿匪、把上海變成列寧格勒等口號。
為挽救軍隊士氣,國民黨謠傳美援即將來臨,宣佈各種毫無前例的對士兵之優惠,和宣稱有可靠的新部隊,從台灣來增援。但蔣介石透過蔣經國及軍統局長指派的特務活動大增,特勤部隊追捕逃兵,以恐怖手段壓制學生、左派、商人等可能推動和平轉移的人士,傳說宋慶齡也有被拘捕的危險。
國民黨企圖迫所有政府機構遷離上海,強制徵收汽車,強行運走各種設備與物資,透過財務運作企圖吸乾上海所有財富。不斷有報告稱撤退的國民黨軍隊破壞公共設施和碼頭。蔣的策略顯然要把吳淞地區作為最後防線,以便達成他把上海剝光、毀光與搬光的目的。
除了報復上海領袖及團體拒絕合作外,蔣要作毫無意義的殊死鬥與破壞,主要動機是:(1)在面對「無情無義」、不提供援助的美國,他要作一次戲劇性保衛上海國際城的大決戰;(2)粉碎和平轉移的可能性,逼共黨拿下廢墟混亂、問題嚴重難解的上海,加深其生存之困難,也加深共黨與外國人社區關係的困難;(3)保護蔣到最後一刻撤退。
同時,共黨軍事壓力增加及逼近上海,使許多人相信隨時要攤牌。似乎共黨會在週邊多點進攻,以分散國民黨守軍的兵力;盡可能使用步兵攻城,而不對上海砲擊,使損害減至最少;逼進吳淞地區以切斷蔣的退路。
在最後戰鬥進行時及其前、後暴亂與脫序的前景,從下述因素便可看出:(1)秘密準備建立過渡時期和平維持會的工作延誤,因為蔣加強監控其主要策畫人;(2)傳蔣將迫上海警察與軍隊一起撤離,若如此,則可能造成搶劫及不法行為增加;(3)在國民黨軍隊開始撤退時,那也是傳說中蔣爆破計畫的開始執行,國民黨軍隊的最後掠奪,和地方警察的剝削;(4)進一步糧食、油料、貨幣與勞工的危機加深,可能造成暴動,街頭衝突,而共黨地下組織也可能不得不參加。
報告說,這種前景是消息靈通人士的共同看法,事實或許可能沒有這樣悲觀,而這些消息人士也有可能另有居心。很幸運的是,並沒有具體證據支持觀察家所稱蔣有爆破公共設施的計畫,到目前為止爆破都在城外地區。
第一章 序曲:大流亡前夕
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剿匪」戰爭,在一九三七年因對日戰爭爆發而暫停,國、共表現「團結抗日」,但雙方爭奪江山、要分出「漢賊」的內戰並沒有解決,因此,日本一投降,大戰結束,國、共矛盾再起,對美國以「民主、強大、繁榮」之中國,來共同維持亞洲秩序的期望,造成嚴重衝擊。
美國總統杜魯門為協助解決中國問題,一九四六年初,在赫爾利突然辭職之後,派出馬歇爾將軍到中國,專責調處國、共內戰,希望以政治手段協調成立聯合政府。
但國、共互不信任,不能接受西方民主理念,只知生死之鬥,到一九四七年一...
作者序
一九四九,大流亡
這本書最初只是閱讀「美國外交關係文件:一九四九年,中國」的筆記,為備忘和寫文章可能引用,隨手把有意義的事件簡單摘記,並註明原書頁數,便於將來檢閱。
在歷史上,一九四九年是一個改變世局、改變千千萬萬人之人生歷程的重要年份,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年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一年、「中華民國」亡國的一年、「中華民國政府」流亡的一年;它是一百五十萬中國軍民隨其被推翻的政府,當難民流亡的一年。
不論是流亡的政府,或流亡的人民,這一年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有人對改變很滿意,有人不滿意;有人慶幸流亡及時,也有人後悔當年離鄉背井。當年失敗造成流亡的主角,都已離開人間,因為種種原因,包括隱痛難於啟齒,或為包裝「勝利者」姿態統治台灣人民,他們不願讓人民瞭解敗亡的真相。
追隨他們流亡或被迫跟他們流亡的人及其後代,未必知道,或不願意去揭露這段辛酸舊事與苦難。留在中國沒有流亡的人,現在以贏家地位,對這段歷史大鳴大放,出版了不少小說式或神話式的「一九四九年」;失敗流亡者的第二代,到六十年後才有人有勇氣追蹤他們人生的大轉折。
中國作者受政治體制的限制、資料的片面性,和中文寫作華而不實的風格,所寫內容總教人將信將疑。台灣出版的回憶則侷限在一定範圍,看不到大局的變遷。這也是我對相關歷史寧可閱讀美國官方解密文件的原因。
但在我自得其樂之際,流亡者第二代的馬英九政府,宣佈要花幾億元新台幣,找學界編寫「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專集,替定位不清、建立時與台灣了無關係的「中華民國」塗脂抹粉。我敢斷定他們的計畫一定不會寫「中華民國」最精彩、也最不能遺漏的一年。這種缺失要靠民間來平衡,我當即下定決心,重新整理資料,把一九四九年美國駐在中國各地之外交官所見所聞、目睹「中華民國」崩盤,發給國務院的報告,摘譯成書。
這些電報及備忘錄,都已收集在美國國務院出版的《美國外交關係文件》,一九四九年,第八冊及第九冊,遠東地區:中國(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 VIII, The Far East: China; & Vol. IX, The Far East: China),分別在一九七四年及一九七八年由美國政府印刷局印行。
這些電報及備忘錄,有的冗長,有的側重理論分析,我以電報文件的歷史意義、趣味性及可讀性作標準,加以取捨和節譯。因為電報都以駐各地館長,如大使、總領事或領事名義發出,為避免重複使用人名,只用發電地,並在附錄註明各使、領館館長的譯名和原名。
不用說,這不是學術性著作,而只是美國外交官每天向華府提出的中國政情報告。一九四九年,如果你是美國總統或美國國務卿,你每天看到的中國政局發展報告,就是這些資料。
關於一九四九年中共革命成功,國民黨政府敗亡,美國國務院在一九四九年八月曾發表《對華政策白皮書》,那本書有中文譯本。《白皮書》側重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九年間的中美關係,特別是美國援華、調停國共內戰的政策,而且只編到一九四九年四月中共渡江,揮兵南下之前,目的在撇清美國對「誰失去中國」的責任。
這本書與《白皮書》性質、內容、涵蓋年份都不同。本書除第一章〈大流亡前夕〉,與第十章〈曲終人散〉,概述一九四九年之前與之後的情勢外,全部以一九四九年的電報、備忘錄日期的順序編列,重點不在政策,而在時局的發展,國民黨政府官員對政局的分析、解讀、預測,和國民黨政府的激烈內鬥。美國外交官引述的報告,除極少數例外,消息來源都有名有姓。李宗仁、陳立夫、吳國楨、孫立人、杭立武、甘介侯、朱昌渭、葉公超、白崇禧、閻錫山、吳鐵城這些當年重要人物,對美國外交官都有重要私密談話,對瞭解當年政局有重要幫助。
當年跟國民黨政府流亡者和他們的第二、三代,可以從這些美國駐在南京、北平、青島、上海、廣州、武漢、台北、重慶、青島、昆明、香港各地的外交官,發給華府的政情報告,清楚瞭解改變他們命運的重大事件。
台灣老住民和後代可以瞭解流亡者的背景,他們的狼狽,他們的失敗,和他們還有人抱著自我優越感的真相。
對有志於外交、政治的青年學生,可以從這些文件體會美國外交官觀察入微、報告詳實,以及許多國民黨流亡政權不讓你知道的家醜。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總崩潰,國民黨政府要角,「代總統」李宗仁流亡美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流亡到他們都知道法律地位有問題的台灣;一個沒有「總統」,也沒有「代總統」的「總統府」,在一九五○年一月九日遷入「介壽館」辦公。
「中華民國」,名存實亡,它所剩的中國領土只有金門和馬祖。
那一年發生的翻天覆地大變局,絕對是「中華民國」最精彩的一年,這一年的大事,人人都應該知道。
一九四九,大流亡
這本書最初只是閱讀「美國外交關係文件:一九四九年,中國」的筆記,為備忘和寫文章可能引用,隨手把有意義的事件簡單摘記,並註明原書頁數,便於將來檢閱。
在歷史上,一九四九年是一個改變世局、改變千千萬萬人之人生歷程的重要年份,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年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一年、「中華民國」亡國的一年、「中華民國政府」流亡的一年;它是一百五十萬中國軍民隨其被推翻的政府,當難民流亡的一年。
不論是流亡的政府,或流亡的人民,這一年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有人對...
目錄
推薦序 認識國共兩黨必讀之書 張炎憲
自 序 一九四九,大流亡
第一章 序曲:大流亡前夕
第二章 蔣介石「退休」,和談大戲上場
大事要目:國共有關和談條件的較勁;中國政府請求四強調停,美、英各國均拒絕;中共佔領天津與北平;蔣介石退休。(一月一日至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章 謀和、內鬨、流亡
大事要目:李宗仁推動和談與中共的負面反應;南京與上海各自成立非正式和平代表團;行政院從南京遷廣州;李宗仁與行政院長孫科失和;孫內閣垮台。(一月二十三日至三月十四日)
第四章 孫去何來,和談崩盤
大事要目:孫科下台;何應欽組閣;國民黨政府與中共北平和談崩盤。(三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二日)
第五章 中共渡江,國民黨落跑
大事要目:中共渡江;南京、上海、太原淪陷;國民黨中國政治日益混亂。(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三十一日)
第六章 老軍閥組閣,國民黨裂解
大事要目:甘介侯訪美;閻錫山組閣;美國可能援助;中共召開政協籌備會;國民黨分裂繼續惡化。(六月一日至七月六日)
第七章 蔣介石復出活動,李宗仁訪問台灣
大事要目:蔣介石活動增加;代總統李宗仁訪問台灣;司徒雷登大使返美;《白皮書》發表;國民黨軍事地位繼續崩潰;中共佔領區情勢。(七月八日至九月二十三日)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大事要目:北平政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九月二十四日至十月三日)
第九章 大瓦解,大流亡
大事要目:大陸國民黨軍隊瓦解;廣州、重慶、昆明淪陷;國民黨首都遷台北;蔣介石與李宗仁僵局持續;李宗仁赴美就醫。(十月七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十章 曲終人散
附 錄 譯名對照表
推薦序 認識國共兩黨必讀之書 張炎憲
自 序 一九四九,大流亡
第一章 序曲:大流亡前夕
第二章 蔣介石「退休」,和談大戲上場
大事要目:國共有關和談條件的較勁;中國政府請求四強調停,美、英各國均拒絕;中共佔領天津與北平;蔣介石退休。(一月一日至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章 謀和、內鬨、流亡
大事要目:李宗仁推動和談與中共的負面反應;南京與上海各自成立非正式和平代表團;行政院從南京遷廣州;李宗仁與行政院長孫科失和;孫內閣垮台。(一月二十三日至三月十四日)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