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耆老的話
pacun aen tuwa sinan milimilingan nucu a sapitj,ma tega u varun,spaqentj a sicuwaian cinalivatan cavilj。na tja vuvu qinaljan、qinuman ata ina caucauwan,na scekcek anan itja u varung。lja aycu u pinaqenetj anan ata u pasusangas a limapuluq cavilj,itja man tjabeku s zemululj tuwa zaljum anga,na ma patjeng i puzaljuman。
atja vuvu sicuwaian na isapacay ravac karim ta katjunangan tu kaizuwanan,ta sdjaljepe taleman tuwa kakanen。sma tataqan anga,papu spiyan tu pulami,minseg anga kemayzuwanan。djipun anan,lemadenga maljaqaljan tu pulami a imaza,a pasa iumalj tuwa paulan,tjatju mantjez a iziyu mamaza。
itja 1989 cavilj,atja malayng sihu kinemenem tu man tjabeku pimaza,sizululj tuwa zaljum si pakan towa smaliljaliljau mapuljat,si puzaljum ta man ljuljulju。
masudju tazuwa,ruy maqulip atja kadjunangan、mapvalit atja sikakudanan、ma palak a tja gade tja puzaljuman、anemanga sikan a sengsngan aia mapuljat,iniya isalu。
lja atja malayng sihu sinan pazangal ravac aycu man tjabeku a sengsngan,anu paulan nasi kininemenem anga aia,karakudayn aea。
tucu tjinabeku anga tja kadjunangan,mapavalit a tjakakudanan,ljauwa na itulu tjen tatj vuvu vinarungan si san sengsngan,pina pu spiyan tjen nana qmati,nuwa anema tja sikan sengsenga,tja kinnemnem a pulay a nakuia,tja kedresulen a varung,ipaquliqulidetjn zmangal tuwa sengesngan anga,maqatitjen mikacalj。
cunuq.pinevar
中文翻譯:
看到這本故事書,驚醒我的記憶,讓我回憶過去的歲月。袓先居住過的部落和農地以及他們創業奮鬥的精神,仍然深植在我心中。而這些事物的種種記憶和我五十歲前的歲月,目前一起封存於牡丹水庫的水底中。
早期,我們的祖先千辛萬苦的尋找安全的居住環境和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方。到了「達達岸」之後,在祖靈的保佑下,農作物收成轉好,才決定居住於此地。日治後期,這地區因為溪水豐沛,讓農作物年年豐收,因此吸引很多想要改善目前困境的外地族群前來定居。
1989年,國民政府推動興建牡丹水庫計劃,供應恆春半島及台電核三廠用水。在協商的過程中,地方父老以侵犯傳統生活領域、生活形態改變、自然生態保護及無其他謀生技能等等原因不同意興建水庫,但是,當時興建牡丹水庫已核定為國家重大建設之一,在政府答應合理解決鄉民問題後,居民無奈地接受了這種改變,於是牡丹水庫開始動工興建。
現在,原居住環境已建水庫,也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仍然承習袓先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永不放棄地做事態度。在袓靈的保佑之下,不論我們想做什麼事,詳盡周全的規劃,配上堅定的信心,我們一定可以再度站起來的。
編者的話
這是一本非主流的地區性繪本,談的是牡丹群社的排灣族(paiwan)人過去、現在所面對的事件。南臺灣的排灣族文化一直是史料上缺頁的部分,雖牡丹社事件是外界認識牡丹群社的敲門磚,但是,對族人的社會生活、經濟產業、歷史沿革仍屬陌生。所以,此繪本所要表達的故事意義,填足了此項的缺憾。透過充足的文字說明和圖片意境的設計,讓各年齡層的普遍大眾,都能理解與認識牡丹群社的社會脈絡。部落繪本的主要架構,含括近百年來牡丹群社在農作生業、祭典儀式、傳統領域喪失及公共建設強行植入等議題,當然,這繪本也兼具著歷史傳承的重要任務。
此外,繪本強調服飾上的區別性與故事的真實性,故在構圖鋪陳上利用文獻與史料作為背景的考據,在意義上講究文化的專業與真實生活的呈現。繪本的內容經過田野調查後,以稻米種植的啟程當時間的經緯,用族人當時的生活環境狀態、稻米祭(masupadai)祭典為主要介紹的內容,並試著解釋水庫建設可能是族人對傳統價值體系逐漸瓦解的導因之一。因為,當賴以為生的土地無法使用時,人們必須遷移,在被迫放棄原本的宇宙觀時,只會讓族人的生活更加困苦。水庫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凍結了牡丹群社的歷史,讓我們應該要傳承的事物,全部都隱沒在水底下,對於過去的事,只能用口述性的方式來還原、重現。
所以,為了讓此繪本的目的,能更貼近傳播原鄉文化、環境正義與傳承祭儀的概念,試圖透過繪本傳達以下目的:1、使民眾透過多元管道認識南排灣文化 ,進而產生認同與了解。2、雙語(南排灣族語、國語)的繪本使用,增加族語語彙的使用空間。3、保存牡丹群社特有的歲時祭儀並清楚說明內容與用意,另外介紹水田稻作對族人生活的影響與意義。4、透過水庫興建等議題,凸顯原住民在主流社會下的抵抗與無奈,並探討沒有傳統領域下的原住民要如何持續存活於大社會中。
然而,這本繪本的誕生,是由一群認同此故事理念的人,願意將自身的專才貢獻出來,進而豐富了此書的內涵。我必須承認,這本故事書是有很多的愛在裡面。初始,因為一個單純的念頭~想要讓水庫蓄水前的樣貌,介紹給孩童~,之後竟創作了一本在地繪本,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從想法、執行到產出作品,我們花費了約一年的時間,這整個過程中,動到很多人力的幫助,實在不好意思。
故事架構,是採用我的碩士論文《從稻米收穫祭看排灣族牡丹群社部落的變遷》中的內容為大綱。至於母語的部分,謝謝石門國小校長黃明永、族語教師陳依瑛、石門國小教師許聖慧的撰寫及校稿。而繪本製圖的部分,很高興有機會與「彩虹工場」畫室的學生群:莊斐荊、王麗雯、林宗佑、蔡可優、趙郁倫、黃郁荃等合作,在美術老師宋秋霞的指導下,帶領著學生們一同進行創作,這其中包含原住民子弟、低收入戶學生、清寒學生及學習障礙者。然而,其實製圖的過程,是整個計畫最艱鉅的部份,我們為了要讓這些學生瞭解南排灣的優美文化及歷史沿革,曾經多次帶領著他們拜訪安藤部落、中興路部落、牡丹部落、參觀牡丹水庫,也讓學生們與耆老對話,並且欣賞老照片與壓箱的傳統服飾,這些行程安排不外乎是希望他們能夠畫出最真實的相貌、還原當時的狀態。但是,我發現這些舉動也讓學生們透過此繪本的製作,對自己產生程度上的自信,使繪本意義上明顯與其他繪本產生區別性,讓此繪本尚未出版前,已先感動一些人願意加入繪圖的團隊。當然,面對學生們的作品,其繪圖的成熟度有待考驗,不過,教育層面的意義及人本關懷的素養卻修補了這個部分。真實的故事往往最能感動人心,我們做的繪本是部落的歷史紀錄、是孩子們的突破嘗試、更是製作群努力下的創作作品,對大家而言,都是第一次的感動體驗。就像秋霞老師所說的:「用一生的學習去面對自己的創作,用漫長的等待去迎接任何一個機會,創作的生活就可以是一種可能。」,好想大聲的說:我們做到了!
最後,很期望這本以原鄉為出發的在地繪本,除了能呈現以前牡丹部落的傳統生活樣貌外,也讓讀者明白,現今族人所面臨的美麗與哀愁。在此,誠心地感謝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教事業基金會的支持及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協助出版,讓「水世界下的故事」這本關於南排灣的繪本能如願上市,完成最終的目的~讓牡丹群社被看見~。
masalu ta timun
sauljaljui.pinevar
周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