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確定割讓台灣,
這是台灣命運劇烈變動的一年,
台灣人民在這場變局中,
如何獲得被割讓的消息?
對於新的外來統治者有哪些意識與行動?
對日本人有什麼想像?
而對於抵抗外來政權的領導者及參與者又有什麼評價?
本書有別於官方記錄,而從仕紳、文人的詩文,以及庶民社會流傳的歌謠、俗諺等,拼組出台灣人民面對時局遽變時的各種因應及面向。
面臨鉅變何自處?
1895年,歲次乙未,上半年是光緒,下半年變成明治,另一個陌生的國家成為台灣的新主人。
曾喜照鹽寮迎戰近衛師
1895年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在東北角的鹽寮登陸,曾喜照在鹽寮迎戰……
奇女子陳法與日軍入北門
辜顯榮代表紳商撐傘繫白布領日軍前進台北,承恩門內的陳法好心地遞出竹梯,幫助日軍兵不血刃地入城,小女子也算改變了大歷史。
阿凸仔親歷台灣改朝換代
身為記者及領事,禮密臣(James W. Davidson)觀察到日軍登陸前台灣民眾的反應,以及如何看待台灣民主國。
上帝比天皇更偉大
面對大變局,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為了保護教堂與信徒,親自面見了乃木希典與兒玉源太郎總督。
魂斷異鄉的「河南勇」
台灣民主國覆亡,官員倉皇逃離,未能依法妥善遣送返回清國的軍隊,成為被遺棄的散兵游勇,四處掠奪財物……
易幟頻繁不勝其煩:日軍與抗日軍、義民與順民
政權變動,小民在日軍與抗日軍、順民與義民之間游移擺盪,甚至有一日易幟數次不厭其煩的感嘆。
台南牧師成為和平使
1895年10月日軍進逼台南,劉永福溜之大吉,台南城陷入亂局,長老教會牧師只好擔當和平使者,讓日軍順利接收台南,台灣民主國正式瓦解。
二十年後再相逢:屏東潘家故事
1895年,恆春豬朥束社新頭目潘文杰曾協助漢人抗日,之後轉為支持日方……潘家兩代人二十年後再與日人相逢,家族故事也是家國大事。
日丸旗照後山:劉德杓的故事
駐紮後山的清國副將劉德杓,面臨對局,從對付原住民轉為與日方周旋,一直到被遣返清國……
花蓮李阿隆與日人的周旋
花蓮太魯閣地區通事李阿隆,在1896年的新城抗日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台人初識新日本
隨著新政權的開展,台灣人在各種面向上對現代性的迎頭追趕,交相構築成一個現代化的殖民地社會。
本書特色
1.1895年,這台灣命運劇烈變動的一年,看台灣人民在當時「宰相有權能割地」的時空背景下,如何因應時代的變局。
2.從仕紳、文人的詩文,以及庶民社會流傳的歌謠、俗諺等,拼組出台灣人民在面對時局遽變時的各種面向。
3.繼《「小的」台灣史》之後,再次以尋常百姓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