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阪神現代化所形塑的文化創造
本書採論文集體裁,這本專門書,是以讀者多少要具有專門知識作為執筆的前提。然而,由於該書論理明快,內容豐富具體,就是台灣人以及以中文為母語的一般讀者,也能透過正確的譯文,充分理解其內容。因此,本序文的用意在於為讀者重點勾勒本書的基本內容。
所謂「阪神」,當然是指大阪和神戶,但是阪神這個名稱所帶給人的地域想像,則是日本在進入近代以後才誕生的。迄至幕末時期開港之際,神戶只不過是一個貧邑,而所謂阪神地域得到大眾關注,也是明治時期以後的事。關於阪神地域的特徵,本書已經有很詳細的描述了,此處本人謹以關西的阪神地域為中心,和關東的東京加以對照性的勾勒分析。
「關西」這個稱呼,在古代日本並不存在;當時皇居(「都」)所在地的京都或奈良,毫無疑問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作為地域概念的關西,乃是因為武家政權樹立在關東的鐮倉,之後才有對照性稱呼。到了江戶時代(或稱「德川時代」),一般都將關西稱為「上方」;至於關西這個稱呼,也是到了明治時期以後才普及全國的。就語源而言,「關東」這個地域乃指古代的三關之東,也就是指伊勢的鈴鹿、美濃的不破和越前的愛發以東的地域,而這個「東方的邊境地域」正是相對於皇居周邊「畿內」先進地域的認知。一旦武家政權在關東成立,關東乃實體化為政治權力的運作中心,關西這個地域概念也就以對照的形式出現了。
關西和關東各自有其中心都市,也就是大阪和東京(或稱江戶),然而這兩個都市都是日本近世時期以後才發展出來的新興都市。江戶原本不過是一個小規模的「城下町」〔譯註〕,十七世紀初成為德川幕府的轄地後,在中央集權的武家政權下,急速發展成一個政治、行政城市。大阪自一五八○年代以後,由於豊臣秀吉在「大坂」(舊稱)築城以及其後相關的一系列都市建設,一時發展為日本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即使在進入江戶時代、政治中心已經轉移到東京之後,大阪仍然是全國物資流動的集散地,持續發展為日本經濟、商業的中心地。關西自古以來就是日本文化的先進地域,長期蓄積了從貴族社會到庶民社會的文化。在江戶前期,關西在文化層面上超過江戶,而該時期以大阪為中心開花結果的代表就是元祿文化。
明治維新以後,帝都從京都移至東京,關西的政治位格進一步低下,不論在官方的文化政策或教育政策方面,東京1都超越關西。然而,關西所培育出來的市井文化,在擷取歐美文化之餘,仍然繼續保持某種相對於東京的對抗性和優越性。這就和本書所提到的阪神現代化所形塑的文化創造有所關聯。
要描述關西文化的特徵比想像的要來得困難。無可置疑的,關西當然有其地域特有的氣質,這對於其文化繼承或創造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敘述關西文化特徵之際,一般大多過於強調它和東京.江戶文化的表面差異,雖然如此,兩者在都市文化這點上仍有其共通性。首先,東京.江戶文化大多是以關西文化為範本而形成的。其次,兩者基於地理隔絕而獨自開展的面相雖然不少,但彼此同步密切互動,特別是明治時期以後由於交通、通信、出版發達,從而透過共時性發展而走向均質化。強調這種均質性的人指出,乃是基於對於所謂關西文化這種認識是一種幻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政經文化聚焦在東京,關西文化的獨立性進一步被邊緣化,迄至今日已經明顯薄弱到無法成為東京的對抗文化。近年來,日本大力呼籲地方再造。有鑑於此,相對於戰後以東京為中心的文化均一化,關西文化的歷史自有其重新檢視的意義。本書正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指南書,是以為序。
曾山毅(玉川大學觀光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