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輸給雨〉在日本是一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詩。也是一首很容易被誤解的詩。1931年宮澤賢治在他的最後一本筆記本中用鉛筆寫下了這首詩,現在看來,他的有些表現讓人覺得過時,不過當今的讀者還是可以感受到它的韻律,且無需註腳,就能讀懂它的意思。賢治的話語,到現在都還適用,所以讀者容易以為這首詩的舞台就設在日本。但那是不對的。
〈不輸給雨〉誕生在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在的環境。一如赫特利(L.P. Harley)曾說的:「過去是個陌生的國度,他們做事的方式和我們截然不同。」在許多的國家中,日本對它的過去尤其陌生,特別是在歷經了上個世紀的巨變之後。地方的生態系統、地方的共同生活體,以及經濟的運作方式,都已大大的改變。賢治所在的那塊鄉土,人們在那裡種植、飼養,捕獵他們所有的食物。
現在,日本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食物都要從國外進口,自給自足已經越來越遙不可及了。以前到處都是稻田和梯田,即便是在市區,農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超商和速食連鎖店無所不在,就連鄉下也不例外。我們已經很難在日本找到一條河岸未遭破壞、沒有水泥建設的河流了。只能說,那些在賢治所創作的故事裡或詩中出現的自然界要角,都已經成了瀕臨絕種的生物了。
不用多說,在屬於〈不輸給雨〉的那個世界,並不包含人為的基因改造產品:那個時代的日本並沒有銫137與鍶90這樣的輻射存在。賢治認為,土壤和海洋的健康就和他自己的健康一樣重要,雖然他在鈽的出現及「為和平投下的原子彈」這些事情發生之前即已過世,他的作品仍顯示出他對這些事物的強烈反對。
詩經常是隱喻的。詩人試著少說一些,並容許讀者在無需說明的情況下自己去找答案。在〈不輸給雨〉中,有更多的話都被省略不說,因為賢治意識到他的生命即將結束。詩中極其重要的一點是,「我一天的飲食力求簡單:吃四合的糙米和味噌和少許的蔬菜。」文字中無須跟讀者保證用來做味噌的是「非基因改造的大豆」。在21世紀,沒有「Non-GMO」(非基因改造)的標籤就好像是在默認孟山都(Monsanto)擁有大豆的基因專利。賢治所吃的「四合的糙米」,無須接受是否含有放射性銫的檢驗,但目前官方的標準是每一公斤稻米的銫含量不能超過100白克瑞,而檢驗結果顯示,許多的稻米都被污染了。賢治吟唱「不輸給雨,不輸給風」的十年後,日本降下了「黑雨」,而且現在地球上很多人們的家園都暴露在核爆試驗的下風處。
在創作這本書時,山村浩二和我試圖「在插畫中表現出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物」。這些畫面呈現了一種對賢治來說無須言說的生活,以及視而可見的的生態系統。在將這首詩翻譯成英文時,我被他的現代性打動,也因而想起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話:「文學的新意乃是持久的新意。」即便〈不輸給雨〉與現在有距離,但問題不在詩本身,而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無法再生、不得永續的時代。
「不輸給雨。不輸給輻射。也不輸給環境崩壞。跨國企業只會加強我的決心……」宮沢賢治絕不會寫下如此細瑣的詩句,但是他對地球生靈的基本信念,會帶著我們迎向前述的挑戰。「西邊如有疲累的母親,就去幫她扛稻束,」他如此承諾。現今我們所要扛的稻束更沉重了,而賢治就在我們的前方,靜靜的微笑,並問我們是否真的想要扛起?
亞瑟·比納德
2013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