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也學會如何寫小說!
文/游珮芸
市面上關於寫作的書還真不少,不過,既實用又讀來令人忘我、帶來驚喜的並不多。因為在大學教書的需要,我的書架上有一些關於非虛構寫作、如何寫一個好故事、優良劇本的理論與應用等書籍,至少有十來本;一本比一本厚實,每一本的作者都大有來頭。當然,常年在兒童文學的海洋中泅泳,也少不了搜集了幾本關於兒少讀者閱讀文類、文圖並茂的寫作祕笈。但我從來沒有讀過像《卡婷卡和她的寫作練習》,這樣令人揪心、入迷的故事,同時學會如何寫小說的小說!
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必定有讓讀者印象深刻、生動的角色和細膩的角色塑造,包含角色的動靜觀瞻、外在的行為舉止、內在的心理變化等,都必須讓讀者有既視感,藉此穿越、進入文字構築的虛擬實境,體驗角色的情感與想像,以及角色眼中的世界。甚至,在小說角色還未察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或潛意識時,讀者還能隱約早一步瞥見一些變化的端倪。這種神奇的創造力,即是小說家日以繼夜琢磨的鍊金術。而這樣純熟、令人驚喜的鍊金術,我在安娜特.赫辛的《卡婷卡和她的寫作練習》如實見識到了。
安娜特.赫辛是誰呢?一九六〇年出生在荷蘭鹿特丹的她,是一位起步甚晚的作家。在一篇訪談稿中,她表示自己小時候完全沒想過長大之後要做什麼。大學的時候讀心理系,不過沒有完成學業。在兒童福利機構的廚房掌鍋多年後,一九九七年,三十七歲的赫辛轉行做接案維生的文字工作者。她或採訪園丁、或撰寫虐童問題的文章、或為精神病院整理年度報告,還擔任以船屋生活為主題的雜誌之主編(她自己就生活在荷蘭烏特勒支的船屋上呢!)。
在這段與文字為伍的歲月中,她不斷磨練寫作的技巧,有一天,她冒出個念頭:「我的寫作技巧是否可以用於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創作?」她想試試自己駕馭虛構故事的能力,於是,她開始動手寫小說。二〇一三年八月,赫辛將手稿寄給出版社;二〇一四年她的處女作《卡婷卡和她的寫作練習》出版;二〇一五年,這本初試啼聲小說,旋即獲得荷蘭兒童文學獎「銀石筆獎」的肯定。
目前,《卡婷卡和她的寫作練習》已經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出版:德文、法文、土耳其文、韓文、俄文、越南文、立陶宛文、匈牙利文、義大利文、希臘文、斯洛維尼亞文,還有你手中這本繁體中文版!很顯然地,各國的出版社也跟我有志一同、都和我一樣認為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小說。
一方面,小說活靈活現地塑造了第一人稱、十三歲的少女主角「卡婷卡」:卡婷卡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當時她的弟弟卡勒還是個嬰兒。而在小說開場的第一句,就是一個釣人好奇心的鉤子了:
那真是很煩人——如果媽媽死了。
接著,你會讀到一段,小女孩七歲時,一個人去平價商店幫自己和弟弟買襪子的回憶;當姊弟倆拿著襪子去結帳時,收銀員問她:「妳自己一個人來買嗎?妳媽媽呢?」女孩回答:「我媽媽死了。」小說中仔細地描寫了收銀員聽到這個簡短回答後,所引發的反應與互動……在在令人身歷其境。
正當讀者被情節吸引,不知不覺地走進小女孩的故事之後,卻又另起一段:
這一段我改了十二遍……十二遍!
莉德溫認為這很正常,她說即使是很有經驗的作家,有時候一天可能只寫得出一句話。
一句話!
而且常常連這一句話最後都進了垃圾桶。
莉德溫在小說中是卡婷卡的鄰居,一個出版了幾本成人書籍的作家。沒錯,小說的情節主軸,正是想學寫作的卡婷卡拜託莉德溫教她創作。於是,小說中穿插著卡婷卡寫出來的文章,以及卡婷卡意識流般的自述;讀者一面親臨卡婷卡的「真實生活」,一面看她如何記錄生活與修改故事的過程。換句話說,閱讀這本小說,讀者一邊跟著卡婷卡上了充實的寫作課,也一邊目睹了卡婷卡跨入青春期的成長與她周遭大人們的心理變化,跟著體驗少女如何走出母喪的悲傷,也跟著她一同思考,學會如何寫好故事。
作者安娜特.赫辛創作小說的技巧,與教導我們如何寫小說的方式,讓讀者在愉悅的故事閱讀經驗中有所斬獲。但我更喜歡的是,這部小說的基底|以開放的態度看待親子、家人的關係;用信任和豁達的心境,描繪兒少的自主意識與自我成長的歷程。相信閱讀了這本小說後,你也會跟我頗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