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聽明娟說故事 人間無處非劇場
──黃文龍醫師
月前,作者給我她的此一小說新作。
我倒是很有興趣想瞭解,她這年輕女性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作者的受、想、行、識,或多或少會間接、直接呈現在作品內容的。蒙恬說:「柏拉圖要求老年人觀察年輕的一切,以再享受失去的靈活,並在回憶中重溫燦爛年華的瀟灑韻致和種種優越。」
我是幾次認真翻閱著。
書有七篇故事:兩篇貓觀人、二篇男性慘綠年華紀事、三篇女性角度的短篇社會經歷。小說寫的,都是人間戲劇;人間無處非劇場,劇場都有所謂的場域。社會學的「場域概念」,可用來思考形式各異的社會關係。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小說《我是貓》,是以「貓」的視角來看世界,有知識分子的譏嘲世界,也有悲天憫人的看法。本書作者有兩篇關於貓與人的:〈娜美〉與〈不能說的祕密〉。〈娜美〉像狗,相處一段時日後失蹤,被發現時已香消玉殞。作者用社會學的角度診斷其失蹤是「一充滿野性的動物……不是因為盜竊、也不是缺乏食物,單純是無法都市化而殞落了」;這是苦澀憂傷的社會關懷。〈不能說的祕密〉的主角貓名叫「趴下Pacha」,好詼諧的名字。「牠可以辨識人類是不是在說謊……因為亂尿尿而被送去結紮……有計謀而行止失常,被邀來面對寵物溝通師……」;讓寵物溝通師大嘆:「啊!可怕的貓,牠擁有的是足以殺死同類的愛。」
貓性不同,貓智大不同於東洋者!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有自傳式一書《旁觀者》。他年輕時想當小說家,卻成為當代管理大師。他也自認是個社會生態學家,謙稱自己為「旁觀者」。他幾乎是時代寵兒,當時重要的科學、政經歷史名人,不少是他家的過客。而他以獨特的洞察力與文學修養,將這些寶貴的人生經歷描繪成一令人愛不忍釋的自傳書。杜氏早已超越「旁觀者」,而進一步成為時代的「解讀者」。
作者明娟的家人與親友,不乏社會名士。她大學曾一度轉念人類學,雖未竟其志業,但也耳濡目染不少社會百態。
〈頂樓的房客〉、〈苗條淑女日記〉、〈黃昏不要到海邊散步〉三篇是少女的旁觀際遇;「……在親情與愛情的抉擇下、要為自己而活……」/「三高(高血壓、高學歷、高度自信)的女孩……(體會了)減肥的主旨在健康、幸福的生活在於愛自己的各種樣貌」/「……大海在呼吸……衝浪讓我感覺真正的活著……海邊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三類都有著情感生活的失落與歸宿:「……女人是強韌的生物……只要還活著的一天,只要還相信愛的一天。」
〈夏卡爾的星空〉、〈溪水有光〉兩篇是慘綠少年的部分人生描寫。
畫家夏卡爾是超現實派,表現的是夢幻、象徵、色彩。主角蒙古生莫日根是來台學美術,與一些外籍生同學──有尼泊爾、有印度的──的互動,交織出課外生活的活潑多彩。
「夏卡爾……把理想塗抹在畫布上就不會消失,成為永恆的記憶……莫日根駕馭著馬,在陰郁卻雄壯的歷史軌跡之後,一段新的旅程正要啟航……」;〈溪水有光〉的主角阿福經過一番工作折騰,終於體會得:「人間仙境,原來就在我的故鄉。」
年輕人的世界需要磨練,需要社會歷練以交織成未來成人世界的基石。
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在其生前的最後十年,很重視社會兩大議題:痛苦和愛。他很早就察覺到,現實運作邏輯的感情層面,由於種種政經、意識、與執政無能造成的危機,「痛苦也漸成為人與社會空間關係中的一項特徵」。這會造成普遍「不在其位的感傷」。根據他的理解,在一些社會小宇宙空間中,「感情聯繫往往壓制著層層的支配關係」。
「社會空間中,盡是充斥著層層感情風險,而且這正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脈絡;……人的內心情感,是位於社會階級之交際網的心臟地帶……」。
這些感情風波,是普遍存在於這七篇人情、親情、愛情、甚至動物情之間的故事當中的。
作者以貓的銳眼,觀看牠(她)周遭的世界,並嘗試將體會得到的社會互動與人際嗅覺,用文字呈現出此一與現實社會頗為「不隔」的小說短集,相信讀者細加品味之際,會啞然、苦澀的噗嗤失笑著……。
自序
一起徜徉在文字的星河中
島嶼姑娘 吳明娟這回踏上台灣的土地,在嘉義的鄉間、美濃的山巒、墾丁的浪潮之間,譜寫不同的故事與議題。
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完成,也如同這一年來,我的成長一般。從無到有,每一步都是學習。有人覺得從零到有很難,但筆者卻覺得很多人都低估了身為人的「潛力」。從地面到飛行,從山洞到高樓大廈,我們周遭的一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人類是先有「想像力」與「創造力」,才成就了這些奇蹟。因此不要低估自己,也要有嘗試的勇氣。
這本短篇小說集,每則故事都各自獨立,探討的議題不盡相同;但是彼此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不可言說的相互關聯—〈不能說的祕密〉談的是寵物的愛,〈夏卡爾的星空〉與〈溪水有光〉說的是對故鄉的愛,而〈黃昏不要到海邊散步〉與〈頂樓的房客〉講的是對自我的愛。一篇篇探索生命中愛的不同面向,那不僅止於愛「人」,而是對生活周遭充滿感受,是對於生命的熱情。若你能感動於晨光穿透葉片的美、野鳥築巢湖邊與幼鳥覓食的溫暖、微風中散發的花香,又怎麼能不愛這個世界呢?
筆者希望藉由描寫這些故事的細膩之處,讓讀者閱讀完之後充滿能量與愛。
在「美」的廣闊大海中,文學是由心而生,珍貴的生活與思想呈現,而藝術創作對我也是如此。雖然表達的媒材不同,核心卻是一樣的,都必須試著敲響觀看者的大門,誘使他們思考。水染吹畫,是一種隨心而起的即興創作。它需要在作畫前培養心緒,使觀者從畫作上就能感受到情緒,它更是一種實驗性與探索自身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很適合藉由水染吹畫,表達這次的短篇小說集出版。在每篇小說修訂完稿後,我將潛藏在故事裡的創作動機、欲表達的意境與情緒,透過水染吹畫的過程再呈現,也希望讀者們可以從畫中感受到其中的精華。這些作品也以局部擷取的圖像,作為每篇小說的起點,當你在閱讀完故事後,不妨掃描每個故事末的QRcode,欣賞將文學與藝術結合的完整畫作,也可驗證你的閱後心得/心情,是否與我相近、相似甚至相斥,都歡迎留言告訴我。
在序言中,我特意拿兩篇最喜歡的故事分享:
〈溪水有光〉是獻給美濃、還有所有在外打拚的美濃遊子。
下筆前,我希望這篇小說能串連起我輩與上一代的情感,並能將些許美濃的時代背景記錄下來。「阿福」代表的,便是所有「找尋自我的美濃青年」。
在城市與故鄉、富裕與純樸、機械化與自然之中,我們都一直被拉扯、矛盾著。
然而,故事的結局並非想呈現單純的勵志,想傳達的也不是給予、肯努力就能獲得這樣的信念。
而是我們是否能再度回歸內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熱情與富裕;怎麼做才是最適合自己、最自在舒適的狀態?拿掉命運與他人想法之後,你是否也能找到讓自己心靈平靜、發光的河流呢?歡迎你讀一讀〈溪水有光〉,跟著阿福的心路歷程走一回。
其實在書寫這則有關故鄉的故事時,內心是忐忑的,不確定的。畢竟回顧自己的成長背景中,沒有太多的農事經驗,在偶爾的機會裡,才有那麼幾回幫忙摘摘小番茄與芒果。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這篇小說大概就胎死腹中了。除了由衷地感謝外,也想再將這篇小說獻給他。
〈夏卡爾的星空〉的發想,必須感謝我的一個外籍生朋友所給與的靈感。聽他敘述自己醉酒而迷失在嘉義的鄉間,他不只是迷路,似乎這段求學之旅及父母對他的期待,也讓他迷失了對未來的方向。而不經意從新聞報導中看到真實在內蒙古上演的人權問題,我也藉由小說中蒙古生莫日根的詮釋來敘述,小說中莫日根從獨裁國家到自由的國度,又是怎麼看待台灣的呢?而唯一能讓他寄託情感的,便是望著一樣絢爛的星空,思念故鄉。
藉由莫日根,我想喚起更多人關注蒙古的現況。另方面也寄望藉由浪漫的象徵主義,書寫出異鄉人的內心掙扎。從蒙古出逃的年輕人,離開了故鄉,還算是一位蒙古騎士嗎?沒有了根的浮萍,在「故鄉」與「自由」之間,又要如何取捨?我們藉由莫日根之眼,從不同的角度看台灣,又會有什麼不同的啟發?
希望這篇小說,能讓更多人將關注的焦點,放眼世界,這世界還有許多我們可以關注的人權議題。
在此要特別感謝看我長大的黃文龍醫師,特別用心地為本書寫序,其見解獨到且本人也深有同感。確實,這本短篇小說集的核心,就是要述說「愛」。也非常感謝凌煙前輩,在我書寫小說過程中,給予諸多的建言與莫大的鼓勵。
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完成,背後有著太多人的協助與祝福,像是喜歡與我分享寫作經驗的父親,從不間斷地鼓勵我,更是促成這本書成形的最大推手。母親則在我背後,默默地幫忙處理許多生活瑣事,使我能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創作,這本書也要獻給她。胡長松前輩對於〈夏卡爾的星空〉的建言,讓我可以更清楚自己寫作的特點與缺失,受益良多。
這回筆者希望與大家一起徜徉在文字的星河中,讓讀者讀完能夠有些感動、有些想法,就不枉費自己的努力一試了。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寫於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