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成為自己的修行
從內心裡找到真正的「神力」
「傳說中,龍擁有呼風喚雨的神力,受到人們的敬愛……」一條小小的青蛇在聽了關於龍的傳說後,燃起了無限嚮往,心想:「只要我有威風的角、神氣的鬍鬚、強而有力的爪子,就可以變成龍了!」於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艱辛的「成龍」之路──
本書原初概念出自資深繪本作家曹俊彥,於一九九〇年代《新生兒童月刊》「曹叔叔講古」短篇漫畫故事專欄的其中一則,篇名為〈真龍〉,在經過三十五年的歲月洗滌,而今交由新一代繪本作者曹益欣接手轉譯為繪本。
從寥寥數格、無字又黑白的〈真龍〉,發展到48頁、色彩飽和滿盈且文圖並茂的《小青想要變成龍》,延續核心旨趣和敘事脈絡,本質的義涵和妙趣不褪不減,將寓意深遠又興味無限的小品,捏塑為屬於數位世代的「新.民間故事」。
當然,這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是一則關於追尋自我價值的寓言:小青的修行之路,讓人察覺,原來能帶來巨大影響和扭變困境的力量,並不在於威風的外表,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意和實際的行動,尤其是——澄澈的勇敢、堅持與善良。
曹益欣以仿舊的筆觸與色彩,從偶像崇拜的心理狀態切入並做出嶄新的提問,反覆思索著: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什麼是傑出優秀的人該有的樣子呢?隨著小青一路追尋、一路挖掘,即使眼前去處茫茫,但命運終究能湧泉以報,到那時也將發現:原來,面對並成為真實而美好的自己,就是最強大的修行了。
本書特色
➣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更是一則關於追尋自我價值的寓言。
➣延續核心旨趣和敘事脈絡,以仿舊的筆觸、濃厚明亮的色彩、妙趣橫生的情節,既傳承寓意深遠的創作,亦提出嶄新的思考,形塑出屬於數位世代的「新.民間故事」。
曹俊彥、曹益欣創作傳承,父女的繪本「四手聯彈」!從寥寥數格、無字又黑白的〈真龍〉,發展到48頁、色彩飽和滿盈且文圖並茂的《小青想要變成龍》,延續核心旨趣和敘事脈絡,本質的義涵和妙趣不褪不減,將寓意深遠又興味無限的小品,捏塑為屬於這個世代的「新.民間故事」。
作者簡介:
曹益欣
繪本作家、閱讀推廣者,著有《請來我家吃蛋糕》、《爸爸山》、《青青的好幫手》、《飛高高》、《誰的禮物》等兒童繪本。
臉書專頁:半半塗鴉拌一拌。
原初概念者簡介
曹俊彥
臺灣圖畫書創作家、兒童文學教育推廣者;堪稱臺灣圖畫書與插畫領域的「長青樹」,畫、寫、編、說、演、教的「全能達人」。
曾任國小老師、教育廳中華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信誼基金出版社總編輯。從事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多年,創作豐碩,迄今出版兩百多本作品。著有《曹俊彥的青澀歲月》、《曹俊彥的私房畫》(以上皆為玉山社/星月書房出版),繪本作品有:《紅屁股的猴子》、《老鼠娶新娘》、《鞋匠馬丁》(以上皆為玉山社/星月書房出版),《小黑捉迷藏》、《赤腳國王》(信誼)、《流浪的狗》(國語日報)、《爺爺的櫻花道》(道聲)、《圓仔山》(青林)、《小紅和小綠》、《石頭媽媽》(小魯)等。屢獲金書獎、金鼎獎、金爵獎、中華兒童文學獎(美術類)、信誼幼兒文學特別貢獻獎、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推薦序
話龍:故事的誕生
文/曹俊彥
一九九〇年前後,我在《新生兒童月刊》「曹叔叔講古」短篇漫畫故事專欄,發表了近七十篇民間故事風味的小故事。「龍」是民間故事裡常出現的題材,〈真龍〉就是其中一篇。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發自人類純粹想像的虛構生物,曾經是象徵皇帝無上權勢的圖騰,古人將六、七種生物的局部特徵,聚合成特殊的模樣。因為傳說牠能呼風喚雨,掌控氣候,所以被農民尊為祥獸,而有舞龍、划龍舟等民俗活動,並設有龍王廟,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真龍〉裡的主角本來不是龍,但是很仰慕龍的威儀和傳說中能呼風喚雨的力量,所以想仿效龍的樣子和龍的舉止,但是都學不成。這條「不似龍」到故事的結尾時,好似在外貌上有了變化,但其實也還「不是龍」,周遭的動物卻競相讚嘆他真的「成龍」了。這是一句誇讚的話嗎?
〈真龍〉故事的主旨,在討論偶像崇拜、表象模仿和認識自我等話題。很高興出版社提議,讓益欣重新編繪成繪本《小青想要變成龍》。讓更多人一起來思考「成龍」的真正意義。
話龍:故事的誕生
文/曹俊彥
一九九〇年前後,我在《新生兒童月刊》「曹叔叔講古」短篇漫畫故事專欄,發表了近七十篇民間故事風味的小故事。「龍」是民間故事裡常出現的題材,〈真龍〉就是其中一篇。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發自人類純粹想像的虛構生物,曾經是象徵皇帝無上權勢的圖騰,古人將六、七種生物的局部特徵,聚合成特殊的模樣。因為傳說牠能呼風喚雨,掌控氣候,所以被農民尊為祥獸,而有舞龍、划龍舟等民俗活動,並設有龍王廟,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真龍〉裡的主角本來不是龍,但是很仰慕龍的威儀和傳說中能呼風喚...
作者序
一隻龍的「誕生」:創作自述
文/曹益欣
短篇漫畫用圖像說故事,可以讓讀者有更開闊的、各自的解讀空間。曹俊彥老師的〈真龍〉,可以把它當作純粹的(新)傳說故事來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讀出更深層的意義。我讀〈真龍〉,喜歡龍蛇外型近似的趣味,喜歡龍外型特徵拆解成梅花鹿、大鯉魚與大公雞身上部位的趣味。而最喜歡的,是這隻龍的「誕生」,不是來自魔法或神力,而是來自為了別人著想的意外結果。
因此,在嘗試把〈真龍〉改編成繪本的時候,我便抓取了前述關鍵,在情節上做了些許更動,希望更加強調「成龍」的精神意義。所以在繪本裡,小青沒有見過真的龍,只是在聽故事的時候「聽說」,以此試圖凸顯龍「只是傳說」的特質;更重要的是,小青雖然身體上受了苦,但最終外表並沒有神話式的改變──因為,實際的行動比外貌更加重要。
臺灣人至今仍會以「龍」來代表或形容最好、最優秀的人,但有時變成停留在表象的意義,像故事裡一開始,以有角、有鬍鬚、有爪子來定義龍一樣。其實,做自己、關心並盡力幫助他人,就是「好」人該有的樣子,是否成為人中之龍,或成為「龍的傳人」,一點也不重要,展現自己的真善才是最關鍵的。
一隻龍的「誕生」:創作自述
文/曹益欣
短篇漫畫用圖像說故事,可以讓讀者有更開闊的、各自的解讀空間。曹俊彥老師的〈真龍〉,可以把它當作純粹的(新)傳說故事來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讀出更深層的意義。我讀〈真龍〉,喜歡龍蛇外型近似的趣味,喜歡龍外型特徵拆解成梅花鹿、大鯉魚與大公雞身上部位的趣味。而最喜歡的,是這隻龍的「誕生」,不是來自魔法或神力,而是來自為了別人著想的意外結果。
因此,在嘗試把〈真龍〉改編成繪本的時候,我便抓取了前述關鍵,在情節上做了些許更動,希望更加強調「成龍」的精神意義。所以在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