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2 項符合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的圖書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作者:黃㵾任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25-01-10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圖書選購
型式價格供應商所屬目錄
 
$ 331
博客來 博客來
台灣歷史
 
$ 332
TAAZE 讀冊生活 TAAZE 讀冊生活
中文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評分:
圖書名稱:福爾摩沙的「健行」:法國軍官薩勒鏡頭下的清法戰爭

內容簡介

  藉由45張臺灣、澎湖的影像,
  以及1篇敘述臺灣地景的文章,
  重新審視十九世紀晚期法軍在清法戰爭期間的影像記錄,
  更進一步分析這些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從主觀攝影回溯臺灣史的嶄新角度。

  1884年清法戰爭蔓延至臺灣後,隨軍來臺的軍官薩勒(André Salles)帶著他個人主觀的觀察意識,拍攝了45張臺灣、澎湖的影像,並寫下一篇敘述臺灣地景的文章,發表於法國山岳俱樂部的期刊——《年鑑》。

  本書利用薩勒留下的45張影像與期刊文章,了解這位在戰爭期間步行於臺灣的法國軍官,究竟帶著什麼樣的意識與觀點,拍下並保存了這些影像?這些影像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歷史與知識的脈絡。

  薩勒是隨軍來臺作戰,執行海上封鎖任務的軍人,而非來臺傳教或經商。因此,他的影像與其說是為了記錄臺灣的特殊性,倒不如視為他個人知識的實踐成果。而從薩勒個人實踐的角度來詮釋影像資料,正好能補足過往側重圖像內容分析的臺灣影像史研究。

  此外,本書不僅利用薩勒的影像內容與筆記,看出他的觀察、拍攝意識,也嘗試重新審視十九世紀晚期法軍在清法戰爭期間的影像記錄,更進一步分析十九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從薩勒的影像,我們將不只見到臺灣、澎湖的人文景觀,也能理解這些景觀與近代法國海軍及登山活動的關聯性。

本書特色

  1. 45張十九世紀臺灣、澎湖影像首次完整公開。
  2. 除了歷史見證之外,也從影像中剖析拍攝者的主觀意識。
  3. 分析十九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㵾任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曾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員獎助。
  合譯有《寶順洋行:杜特在淡水的見證》等十九世紀臺灣相關史料著作。
 
 

目錄

序曲 從主觀攝影回溯臺灣史的嶄新角度
19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19世紀晚期有關外國人調查與書寫之研究
影像分析視角的可能性
臺灣社會與世界交織

部一 作為帝國一員的薩勒
Chapter1 薩勒的生平與成長環境
Chapter2 成為海軍的首次旅途
Chapter3 法國山岳俱樂部及其性質
Chapter4 學生旅行隊:戶外教學與愛國實踐
登山與流通知識的併行實踐

部二 帝國的戰火記錄
Chapter5   戰火與航行:基隆與清國沿岸的戰爭記錄
Chapter6   軍艦上的日常生活
Chapter7   封鎖任務與他者的接觸
「濾鏡」與攝影的複雜性

部三 帝國之外的個人實踐      
Chapter8   旅行的意外收穫
Chapter9   地景:海蝕地形與馬公景色
Chapter10 港灣再現:登山與攝影的結合
Chapter11 鏡頭外的反思
理解帝國視角的可能性

終曲 帝國主義與個人經驗的拉扯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其他薩勒拍攝之影像
附錄二 薩勒翻攝之臺灣、澎湖作品
附錄三 《北圻回憶錄》中提及「偵察號」的航路
附錄四 薩勒出版列表
附錄五 圖次表
致謝

 
 

序曲

從主觀攝影回溯臺灣史的嶄新角度


  「Carapatteur」一詞,意指「愛走路的人」。這是長期待在海上的水手,用來消遣健行的用語,也是法國軍官薩勒對自己的稱呼。因為他在1884年11月至1885年8月間,於臺灣與澎湖展開了一段又一段的「健行/步行」之旅。

  1884年清法戰爭蔓延至臺灣後,隨軍來臺的軍官薩勒(André Salles),帶著他個人主觀的觀察意識,拍了四十五張臺灣、澎湖的影像,並寫下一篇敘述臺灣地景的論文,發表於法國山岳俱樂部的期刊—《年鑑》(l'Annuaire du Club Alpin)。本書即是利用薩勒留下的四十五張影像與期刊文章,了解這位在戰爭期間步行於臺灣的法國軍官,究竟帶著什麼樣的意識與觀點,拍下並保存了這些影像?這些影像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歷史與知識的脈絡。

  19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

  薩勒是隨軍來臺作戰,執行海上封鎖任務的軍人,而非來臺傳教或經商。因此,他的影像與其說是為了記錄臺灣的特殊性,倒不如視為他個人知識的實踐成果。而從薩勒個人實踐的角度來詮釋影像資料,正好能補足過往側重圖像內容分析的臺灣影像史研究。

  由於費德廉(Douglas Fix)曾指出,分析影像除了需要加入個人的生命史,包含教育、探勘經驗,以及接觸過的知識來源等,也必須針對影像對照,探討影像所呈現的情報,才能更了解外人眼中的臺灣風景生成背景與意義。 故本書不僅利用薩勒的影像內容與筆記,看出他的觀察、拍攝意識,亦嘗試重新審視十九世紀晚期法軍在清法戰爭期間的影像記錄,更進一步分析十九世紀晚期臺灣歷史影像背後的世界史意義。從薩勒的影像,我們將不只是見到臺灣、澎湖的人文景觀,也將理解這些景觀與近代法國海軍,以及登山活動的關聯性。

  本書的核心史料是薩勒針對臺灣拍攝的影像與所寫的單篇專文,專文部分刊載於法國山岳俱樂部《年鑑》,筆者已將原文翻譯成中文,發表於《師大臺灣史學報》。影像部分,均收錄於法國國家圖書館(Bnf,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這些底片係薩勒過世前捐給地理學會(Société de Géographie)的館藏,故今日可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官網上瀏覽、檢閱。

  19世紀晚期有關外國人調查與書寫之研究

  十九世紀晚期外國人因政治、商業、軍事等因素,在臺灣留下了不少文字與圖像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反映他們對臺灣的關注與調查結果,另一方面也再現他們對臺灣的認識與思考。因此,目前有關這些外國調查、記錄的研究,多集中於兩個層面的討論:一、外國人的調查成果;二、外國人對於臺灣的書寫。以下分兩點說明。

  一、外國人的調查與其圖像出版品的研究

  目前已知的,十九世紀晚期外國人對臺灣的調查與成果,有1871年的湯姆生、1875年的李仙得,以及1893年于雅樂出版的著作等。這些調查成果,有不少研究者進行路線考察、地景比對等。例如:游永福採用實地探查的方式,根據湯姆生踏查南臺灣的路線,進行今日場景的對照,也引介湯姆生報導文章,說明地景、人物、建築、服飾等資訊。蕭永盛於《攝影之聲》雜誌連載臺灣攝影史、技術史等相關研究,包含介紹十九世紀版畫印刷技術、探討《馬偕日記》中的影像、說明法國漢學家于雅樂《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收錄的照片等。

  以攝影為出發點討論早期臺灣影像者,則有王雅倫的《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與《臺灣攝影史的黎明》。 前者整理湯姆生、于雅樂、日治時期之照片,後者則更進一步梳理早期涉臺影像的內容,並說明臺灣於十九世紀受到貿易、跨文化影響之意義。針對臺灣日治初期殖民攝影研究者則有陳偉智,分析理蕃機構民族誌影像與人類學家的攝影經驗,強調攝影作為民族誌的檔案生產過程,並側重人類學家田野觀點建構與知識再現。

  針對文本之影像運用,則有費德廉於《臺灣紀行》一書中的討論,詳細分析李仙得書稿影像的使用觀點。當中,分析李仙得對照片運用的看法與目的,更說明了攝影師作品比較剖釋的重要性;張世倫於《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中,則將臺灣攝影史問題意識化,強調十九世紀臺灣影像的政經網絡與權力施作背景,更指出攝影史論述所蘊涵的多元性質及難題。

  此外,還有許多過去的調查與報導資料,目前也經過重新整理、出版,成為重要的研究史料,例如:《禮密臣臺灣資料選集》、《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陳政三翻譯之《泡茶走西仔反》、嘉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的《法軍侵臺始末》、《馬偕日記》、《孤拔元帥的小水手》、科邦(René Coppin)的《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等。上述這些研究與史料編輯成果,讓我們可以透過影像之外的媒介,了解十九世紀晚期外國人的調查成果,以及他們的涉臺經驗。

  不過,這些已出版的史料,目前仍有進一步討論和分析的空間,尚有許多相關資料可以結合、對照。例如: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薩勒、敏體尼(Charles de Montigny)等相關資料,過去仍未受到太多討論。目前已有其他學者投入該領域研究,如鄧雅森(Arsène DONADA-VIDAL)透過比較清法戰爭中不同士兵的記錄與出版,探討殖民背景下集體記憶的形塑等。

  二、外國人對臺灣的認知與書寫

  針對十九世紀晚期外國人的知識傳遞與價值觀之討論,有以下兩者。

  林紋沛以認知建構為切入點,研究西方人所闡述的臺灣知識,採用知識建構與權力關係作為分析手法,比較李仙得《臺灣紀行》與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兩書中所呈現的知識,探討這些知識傳遞所可能引導開發與延續的殖民視角。陳東昇使用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的文本,分析西方視角與宗教價值觀之影響。陳東昇之研究,聚焦於基督教與天主教傳教士的認知體系,說明兩者書寫之文本對於臺灣社會了解的局限性,尤其當傳教不順利時,往往會產生針對異教徒與異文化的負面評價。

  書寫方面,林欣宜針對十九世紀末西洋人臺灣書寫進行研究,包含麥格麗琪 (Millicent M. McClatchie)書寫1895年至1896年七個月間所見的臺灣時局、連瑪玉向母國兒童介紹臺灣特色,以及莉絲波姆(Lise Boehm)和華德羅(Thurlow Fraser)以清法戰爭淡水港為背景的小說。關於麥格麗琪的研究,分析了外國人、女性身分如何反映到書寫的內容,以及旅遊文學的性質如何發揮影響讀者。連瑪玉的出版作品當中,展現教會宣教過程的經驗,並刻畫對臺灣社會的了解。以淡水為背景的小說之研究指出,透過清法戰爭作為時空背景的書寫,不僅可以反映清末外國人在淡水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見到外國人社群與當地人不相干涉的狀況。這一系列研究均著重於文字,關注小說當中的臺灣知識與反映的時代景況,其討論的對象並沒有將短暫滯臺、沒辦法深入認識臺灣的外國人納入其中。

  上述的研究中,費德廉的研究成果對本書極具啟發。因為他指出影像史料與經歷二者的影響之重要性。他認為影像史料的重要性,在於更能掌握外國人對於臺灣的真實觀察與其目的。文字敘述、地圖、照片等不同描述風景之媒介,放在一起討論的話,便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同樣事物的多重觀點,甚至能看出其中的矛盾與拼湊之處。更進一步來說,人對於同一地點的知識認知與變化當中,不僅可以看見空間論述的複雜與多樣性,也可以了解觀察者的特定觀點與選擇。這樣的研究方式,在巴克萊(Paul D. Barclay)的研究中也有類似討論。巴克萊透過日治下原住民影像之比較與應用,以及地圖繪製的角度,探討影像服務殖民政府的變化過程。巴克萊藉此現象說明族群被收束為單一的種族概念,並強調地理實體建構的形塑過程。透過不同類型之影像與文字交叉呈現的研究方法,不僅可以看出作者的認知差異,亦可透過觀者的視角了解其中權力施作的痕跡。

  不過,整體來說,目前研究仍缺少對影像拍攝視角、生成過程,以及拍攝者個人史的分析,所以多未能從製作影像者的背景、製作影像的時空特色,來掌握這些影像的拍攝、構圖視角的意義。對此,本書將於前人討論的基礎下,以薩勒留下的影像資料為例,說明十九世紀外國人對臺灣的觀察,尤其是這些影像背後的歷史與知識,如取景、內容相關性等。

  此外,薩勒在清法戰爭期間來臺,目前對於此一戰爭的研究,有許雪姬、許毓良、葉振輝等。許雪姬以孫開華個人作為切入點,說明戰爭經過;採用《中法戰爭文獻彙編》的資料,分析清法戰爭淡水戰場的調度過程,當中包含法方的進攻戰略與路線,以及法方對於孫開華的看法。 許毓良則使用清代奏摺檔案,對照法軍記錄,詳述基隆戰場過程,釐清清軍軍力部署與調動,比對基隆砲臺位置與法軍說法,試圖還原戰場,並探討民族墓的設立。葉振輝利用英國領事報告檔案與嘉諾(Garnot)的《法軍侵臺始末》進行比對說明,完成淡水戰役的進展過程,進一步釐清史蹟的意義。 這些研究成果,雖未使用薩勒的影像與文字作為材料,仍對本書提供以下兩個重要的貢獻:

  第一,為了解戰爭過程的時序與因果關係,梳理淡水戰場與基隆戰場的事件時序與兵力調度考量,並可知戰爭發展、陣地進退過程的各種細節。透過這些細節的掌握,有助於梳理薩勒影像的時空背景。

  第二,為了解當時法軍留下的文字、影像資料之實用性。從先行研究可知,當時法軍除了薩勒以外,嘉諾、小水手、科邦等軍官,也留下不少資料。《法軍侵臺始末》一書中,作者嘉諾的寫作手法雖屬於回憶錄性質,但是對於法方戰爭過程、地形、聚落觀察等,提供了完整的描述;《孤拔元帥的小水手》是以署名為Jean L.的小水手,透過書信方式表達戰爭期間的看法,大部分圍繞於孤拔的動向與整體戰事過程。另有當時來臺的法國軍官日記、書信材料輯錄編譯而成的材料,如:科邦的《北圻回憶錄:清法戰爭與福爾摩沙1884-1885》,亦為回溯戰爭情況,提供詳細的記錄與對於臺灣的描述; 這些資料結集,記錄了戰爭細部過程的點點滴滴,與薩勒對於臺灣這塊陌生地的觀察視角有許多疊合之處。因此,筆者可以透過其他法軍的留存資料進行比較,藉此說明薩勒及其影像資料的特殊性。

  綜合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書將於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使用薩勒的影像與文章,以理解十九世紀在外國視野、不同視角之下的族群互動;以聚焦於影像記錄的方法,解讀出清法戰爭的不同面向。

  影像分析視角的可能性

  目前歷史學對於影像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著名史家彼得柏克(Peter Burke)所寫的《影像證史》,也早已指出影像有助於物質文化、日常生活等文化史的研究。臺灣史研究中,同樣有不少學者針對圖畫、地圖、照片等進行研究,如翁佳音、陳宗仁等學者透過十七世紀中文、外文古地圖的分析,注意到地圖背後隱含的海洋知識研究。 這些國內外的研究,皆清楚展示影像史料的考證、比對與分析的有效性。本書將以此為基礎,擴展現下臺灣的攝影敘事。

  筆者認為,本書討論薩勒及其影像的研究價值,並不止於這些資料如何佐證清法戰爭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薩勒影像的視角、取景,背後隱含的歷史與知識建構脈絡,值得深究。因此,為了說明、分析影像的意義,筆者延續費德廉的觀察,並將個人生命史的視角加入研究方法中。 過往的研究方法,將圖像當作是帝國主義在異地的記錄,將之視為帝國驅力下的產物,而本書則延伸至解析薩勒所拍攝的影像內容與關心的事物,並與其他同時期的圖像作品進行比對。透過薩勒所選擇拍攝的畫面與書寫出版的文字記錄,除了了解清法戰爭時空下法國軍官的所見,更能從中看出拍攝者的意識與自覺。

  事實上,近十年有關視覺民族誌(攝影、電影等形式)的討論,可知自十九世紀現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發展以來,攝影一直是被用來記錄與表現知識的方式。照片,也被當成是視覺民族誌的分類之一。而影像能向讀者指出更多細節、行動與意義。作為視覺人類學研究的濫殤,Balinese Character: A Photographic Analysis (1942) 一書的作者米德(Margaret Mead)與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即是使用大量的照片作為材料,且為每張照片附上說明性的標題。米德和貝特森認為,此一研究方法可行的原因在於:行為與交涉過程的完整性可以透過照片被保留,而同系列照片又可以互相參照。也就是說,透過影像配合文字敘述的分析,能使得田野調查更容易理解;層層找出影像內容的細節,與成像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從上述的分析視角來看,作為本書討論對象的薩勒,在整理每一張照片時,皆製作了同樣的簡要記錄,附於底片的外包裝,顯示薩勒的照片在研究方法上,借用人類學分析視角的可能性。

  史料方面,本書利用薩勒拍攝的四十五張臺灣、澎湖的影像,並以薩勒的〈遠東艦隊偵察號上的日子(1884年11月-1885年10月)〉專論,作為驗證與分析照片資料的核心材料。薩勒的這篇專論,刊登於與清法戰爭較無關聯的法國山岳俱樂部刊物。但是,筆者認為,將薩勒的專論與照片結合,可說是透過類似民族誌的文本,還原作者認知結構運作的歷程。因此,筆者欲以微觀的角度,將薩勒的個人生命經驗,與帝國擴張之視角做連結。

  臺灣社會與世界交織

  關於本書的影像對照研究,主要分成三個討論面向。

  (一)薩勒的知識背景。本書經由薩勒的個人背景與作品,說明因戰爭而來的他,如何想像、描述與回憶異地,並說明他如何透過興趣的結合—攝影與登山,最後將文字與影像作品刊載於法國山岳俱樂部的刊物。

  事實上,薩勒身為軍官,有鑑於戰爭命令下的任務性質,必須長時間待在海上。薩勒從帶有距離感與陌生性質的觀察,讓他得以用更接近自己心理直觀的方式,闡述對於臺灣的知識與地景描繪。本書即藉由整理薩勒文章中的線索,描繪出這些個人經驗背後所蘊藏的知識圖譜。利用這樣的方法,可以更了解外國他者角度下所想像的臺灣歷史片段,與臺灣經驗對其所產生的價值。

  (二)薩勒的影像分析。本書利用薩勒的影像與其拍攝對象,釐清法軍和臺灣本地人群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也試圖釐清清法戰爭臺灣戰場上,容易被遺漏的互動經驗。由於清法戰爭期間法軍與當地人互動的敘述,夾雜在各種出版品當中,碎片化的法軍經驗如何能夠相互連貫(articulate),亦是本書想要嘗試的。與當時其他在臺法軍所見的戰爭景況、反思結合,再透過薩勒影像與見聞的比對,除了得以彰顯法軍的戰時日常,也可以應證十九世紀末知識傳播的軌跡與應用。

  (三)影像內容與自我實踐。本書認為影像內容的分析,不能只是將影像當作提供單一訊息的媒介,需要進一步辨別作者對影像的使用與選擇。本書從薩勒的文字記錄中,試圖解釋在傳播的複雜網絡中,薩勒如何產生出對於山岳俱樂部登山興趣者與自我實踐的想像。此外,也透過薩勒對於自身影像的選擇及反思,說明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影響下,個人實踐所蘊涵的特殊性。

  為了得到對薩勒更細緻、精確的剖析,綜合以上三個重點,筆者最終希望將文本與影像分析結合的意義提升。除了證明薩勒個人經驗的特色之外,不停留於外國人單方面對於臺灣的見解,也不停留於挖掘臺灣照片的獵奇心態,而是身為軍官的他對於清法戰事的反思,更甚是這樣的經驗如何讓他產生變化。同時,筆者認為,以薩勒及其拍攝的影像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可以解釋帝國視角的多元與複雜性,另一方面也能補充過往探討清法戰爭時期法國方面的材料。

  總的來說,本書對於薩勒生平的考究與其涉臺作品的介紹,不僅是近代臺灣攝影歷史研究的重要素材,也能夠作為針對外來者對於臺灣、澎湖知識進程的考究,以及臺灣社會生活史探究的一例。「正是從他者的眼中,我們才把自己當作自己。」 希望藉由這位喜愛登山與攝影的海軍為例,讓我們可以看出十九世紀末臺灣社會與世界史交織的不同面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944196
  •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歷史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百位工程與建築大師套書(二冊):《50位史上最偉大的工程師》、《50位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作者:保羅.維爾
出版社:本事出版
出版日期:2022-08-31
66折: $ 923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全三冊】
作者:金載勳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19-10-30
66折: $ 931 
金石堂 - 今日66折
品格優勢:成就孩子「王者之力」,從容應對未來的競爭與機遇
作者:彭凱平、閆偉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09-01
66折: $ 251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有時幸,有時傷(首刷限定「閱讀逗點卡」)
作者:張西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4-12-27
$ 33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傲嬌女愛情小蜜穴(全)
作者:うこ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2
$ 221 
金石堂 - 暢銷排行榜
銀河金融保險公司COSMOS (首刷限定版) 01
作者:田村隆平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02
$ 18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麵包小偷5:熱呼呼的麵包車
作者:柴田啓子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26
$ 252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奈奈與薰的SM日記(17)
作者:甘詰留太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0
$ 11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ASD與ADHD共病的教養祕訣
作者:王意中
出版社: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24
$ 277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奈奈與薰的SM日記(13)
作者:甘詰留太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0
$ 111 
 

©2025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