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科目02
第二節 「華人」的指涉與界義03
一、華03
二、華人04
三、中國人05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意涵06
一、社會06
二、華人社會-中國大陸07
三、華人社會-臺灣08
四、華人社會-海外13
第四節 「華人文化」的意涵15
一、文化15
二、華人文化-中國大陸17
三、華人文化-臺灣18
四、華人文化-海外19
第二章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特質21
第一節 地理疆域的初步格局22
一、山地與高原22
二、丘陵、平原與盆地23
三、河流與湖泊24
四、漠地與荒原25
第二節 種植與文明25
一、稻米文化26
二、小麥文化26
三、花草樹木27
第三節 華人文化的基本特質29
一、天地自然相應和諧29
二、愛鄉敬土重視人情30
三、崇尚倫理輕忽利益30
四、封建穩定綿延不絕31
五、民胞物與崇尚禮儀32
六、刻苦耐勞韌性硬頸33
第三章 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35
第一節 起源36
一、新石器階段36
二、傳說階段38
第二節 定型39
一、夏39
二、商40
三、周41
第三節 發展與變遷42
一、秦42
二、漢43
三、魏晉南北朝44
四、隋唐46
五、五代十國47
六、宋48
七、元49
八、明50
九、清52
十、中華民國54
第四章 以學術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57
第一節 先秦學術-儒家58
一、孔子58
二、孟子60
三、荀子61
第二節 先秦學術-道家63
一、老子63
二、莊子65
第三節 先秦學術-墨家、名家66
一、墨子67
二、公孫龍68
第四節 先秦學術-法家69
一、法、勢、術69
二、韓非70
第五節 兩漢經學71
一、今文經學71
二、古文經學71
第六節 魏晉玄學72
一、何晏、王弼72
二、竹林七賢73
三、郭象74
第七節 隋唐佛學74
一、天臺宗75
二、禪宗75
三、華嚴宗76
第八節 宋明理學77
一、周敦頤77
二、張載78
三、二程78
四、朱熹79
五、陸九淵79
六、王守仁80
第九節 清朝樸學81
一、清初三儒81
二、吳派82
三、徽派82
四、浙東學派83
五、清末民初諸儒83
第五章 文字與圖書系統的建立85
第一節 漢字的產生86
一、古老而系統86
二、文字的統一89
第二節 漢語與文化91
一、多方言體系92
二、漢語的特色93
第三節 系統的典籍整理與傳承94
一、簡冊與帛書94
二、先秦及「秦火」95
三、圖書的分類整理95
四、類書98
五、官方與私人藏書99
第六章 典章制度與政經教育101
第一節 宗法與禮制102
第二節 政治體制103
一、從封建到郡縣103
二、中央官制105
第三節 經濟制度108
一、土地制度108
二、賦稅制度110
三、貨幣制度112
第四節 教育與科舉114
一、官學及私學115
二、書院119
三、科舉制度120
第七章 宗教信仰與社會觀念125
第一節 道教信仰126
一、發展歷程126
二、教義128
三、派別與分布129
第二節 佛教信仰129
一、發展歷程129
二、教義131
三、派別與分布132
第三節 一貫道信仰133
第四節 西方宗教信仰135
一、伊斯蘭教135
二、基督教137
第五節 民間信仰與禮教觀念139
一、自然神信仰140
二、社會神信仰141
三、其它神靈信仰142
第六節 價值與思維145
一、天地君親師145
二、士農工商147
三、價值觀149
第八章 中國文學簡述153
第一節 詩歌的發展155
第二節 辭賦的發展161
第三節 散文的發展163
第四節 小說的發展167
第五節 戲曲的發展171
第六節 臺灣文學176
一、日治時期176
二、戰後戒嚴時期177
三、解嚴時期至今178
第九章 中國藝術簡述179
第一節 器物的發展181
第二節 雕塑的發展185
第三節 建築的發展188
一、長城188
二、歷代陵寢189
三、宗教廟宇191
四、宮殿建築192
五、園林建築194
六、民居建築195
第四節 繪畫的發展197
第五節 書法與篆刻的發展204
第六節 音樂的發展209
第七節 舞蹈的發展213
第八節 臺灣的美術215
第十章 中國的科技與發明219
第一節 天文與曆算220
第二節 農耕水利223
第三節 中醫藥學225
第四節 四大發明228
一、造紙術228
二、指南針229
三、火藥230
四、印刷術230
第十一章 中國的節慶與歲俗233
第一節 節氣及其運用234
第二節 重要節慶237
一、春節237
二、元宵節240
三、清明節242
四、端午節244
五、七夕246
六、中元節246
七、中秋節247
八、重陽節248
九、除夕248
第十二章 中國的民生文化251
第一節 飲食文化252
一、菜系253
二、臺灣小吃255
三、茶文化256
四、酒文化260
第二節 服飾文化262
第三節 生養婚喪文化265
一、生養文化265
二、婚俗文化272
三、喪葬祭祀文化278
第四節 休閒文化281
一、琴281
二、棋283
三、書285
四、畫287
五、野臺戲288
六、雜技表演290
七、賭與鬥291
第十三章 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295
第一節 從絲路到歐洲296
第二節 東北亞的互動與交流298
一、韓國298
二、日本300
第三節 南洋之路302
一、鄭和下西洋302
二、周達觀出訪真臘303
三、近代與東南亞的交流305
第四節 唐人街309
第十四章 結論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