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打開一扇文學的門窗(代序)
一般人提到對「國文課」的印象,常常停留在中學時代誦讀古文、背題解作者,與文言字詞的解讀釋義或修辭法上;為了應付升高中與大學的考試,為了便於出題與評分,不論師生都把學習國文的焦點,集中於語文知識與國學常識的認知上。誠如成功大學中文系張高評教授說的:「只有文字教育,沒有文學教育。是當前國語文教學的缺失之一。」「文字教育」,雖然帶領學生跨越了時空距離,讀懂古人的篇章,卻也在節數限制與字詞框架中,綑綁了學生的思考、情感與創意。要如何設計國文課程,才能讓學生的思考能力、情感與創意跳脫「文字教育」的框架呢?在國文課中,是否還有比語文知識、國學常識更重要的概念,亟需傳達給學生的呢?
事實上,因為「國文」是大家從小接觸、使用的語文,我們用「國文」閱讀、思考、表達和溝通,日常生活中幾乎處處不離國文,因此,好的國文課程,其影響所及當不只是語文能力的訓練,尚有感知能力的培養、人文精神的養成、文化內涵的融滲、詮釋生命的能力。「國文課」不只是「文字教育」,也是「文學教育」,更是關注健全人格與人生發展的「人文教育」。
文學可以是一門生命之學,藉著閱讀、觀照古往今來不同人生的際遇處境、喟歎感受,而對自身的生命情感有所啟悟。從文章的詮釋與賞析中,導引學生進入情境,並從情境摹擬與對應思考中,沉潛激越的情緒,積聚人生的智慧,建構生命的正面價值。當學生自我的人生和他人的生命歷程互相觀照呼應,在困頓茫然之際,也許是一個故事、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句話,陪同他們走過情感的死蔭幽谷。
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我們從「文學」與「生命」出發,並考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程度,配合教育部閱讀書寫推動與革新課程計畫,教師群依上下學期國文課程授課所需,合編了一冊大學國文教材,分別訂名為:打開文學的門窗:歲月身世(上卷)、島嶼身世(下卷)。
上學期的教材文本,從「人與自己」,自我(人生)、個體的面向切入,課程主題多偏向情感經驗的觀照;以「歲月身世」為課程主題,主題下分兩個單元子題:「家庭風景」與「青春行板」,前者刻畫年少至青年時期與故鄉、童年、家庭等成長記憶有關的人事印象;後者藉文本觀看不同世代的青春歲月,在理想、友情與愛情的交錯中,分辨浪漫與真實,調和理想與實際,思考生命的價值。
「家庭風景」單元所選讀的文本,包涵與人生年少時期相關的親情、家族與故鄉記憶。一種記憶自我歷史與身分認同的重要方式,當創作者透過書寫銘刻記憶之際,藉由他們的筆端,讀者也同時得以在其中找回自己。「青春行板」單元所選讀的文本,涵括青春期到成年期會面對的種種人生經歷,讀書、考試、友情、愛情、理想與現實的抉擇與掙扎。或是因年歲成長而迷惘失落,或是因慣看苦難而洞徹世情,或是因迭經愛情挫折而成長曉悟。
兩大單元所挑選之名家名作,都從學生的生命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回顧成長歲月中,家人關係重新檢視、自我的追尋與認同、成長歷程的跌宕起伏、青春歲月的夢想,從中思考如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如何走出創傷、迷惘,找到自我定位?如何實現自我、挑戰未來?這是即將邁入成年的大學生面對現實人生要學習的功課。
而在每篇文本的導讀設計上,透過「作者介紹」讓學生認識作者的人生故事、寫作歷程與作品特色;「問題引導」,一方面先喚醒學生的舊經驗或與其原有概念做連結,一方面以問題引導學生預先閱讀文章。「文本」部分,較長的篇章藉著分段落章節,引導學生熟悉文章架構與寫作邏輯。透過「賞析」分析段落大意、人物特色、表現方式、闡釋主題、特殊寫作手法及意象的呈現。最後藉著「課後討論」,營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情境,以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情境,利用同儕討論或師生對話,分享彼此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辯論、相互碰撞,藉此獲得對文本內涵與單元主題較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課後討論的題目,包括:文本的主題詮釋、或將文本與自身經驗相連結。
這樣的一本書,錯落在各式各樣、百家爭鳴的大學國文選裡,寄託了我們對文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理想,期望為技職校院的學生開啟一扇窗戶,看到文學世界的繁華多姿;給學生一對翅膀,讓他們在文學的優美風景、語句的深邃意象、人生的精采想像中,自由遨翔。
最後,要感謝教育部「閱讀書寫推動與革新計劃」的青睞與補助,藉著參與這份計畫,凝聚本校國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才能共同完成這本書的編寫。
編者 謹識於中華醫事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