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自英國學成返國後,先後服務於世新大學法學院與高雄大學法學院,主要講授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與公平交易法,並且多次講授國際經濟法、英美契約法以及法學英文等科目。寫一本專書,探討法律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特別是契約法、競爭法、智慧財產權法與資訊科技的關係,是我多年來的願望。在本書完成之際,我想要感謝高大法學叢書兩位匿名審查委員的細心審閱。他們提供的寶貴意見,不僅幫助我突破了研究上的盲點,同時也增加了本書的廣度與深度。
自1996年我進入臺灣大學碩士班迄今,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是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蔡明誠教授以及愛丁堡大學法學院Rachael Craufurd Smith博士。兩位老師分別是指導我碩士和博士論文恩師,我不僅向他們學習如何研究法學,我也向他們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此外,世新大學與高雄大學提供了我單純且安穩的教學與研究環境。對於世新大學段重民院長、吳永乾院長以及高雄大學張麗卿院長的提攜與照顧,我的內心充滿感激。
近年來,我有幸參加臺灣大學黃銘傑教授主持的智慧財產權判決研究會與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孔中教授主持的著作權法修法草案研修小組,向與會的謝銘洋教授、馮震宇教授、張懿云教授以及其他多位師長與好友學習,「獲益良多」這四個字,已不足以形容我在知識上的收穫。作為「開闢道路」的先驅,黃教授和劉教授應該獲得最多的掌聲。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日本名古屋大學松浦好治教授與中正大學施慧玲教授。我很高興能參與松浦教授和施教授主持兩項跨國、跨科際(法學、資訊工程、社會學)的合作計畫。兩項計畫的主題分別為“A Standard Translation Dictionary for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中日韓台標準法律翻譯辭典)以及“The CJKT (China, Japan, Korea and Taiwan) LawPack”(社會與法律資訊蒐集與分享平台)。近3年以來,透過與多位東亞學者共同進行的深入研究及討論,我對於比較法學資訊的蒐集與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
完成本書時,我心中最思念的是先父謝仲方先生。2005年9月,我在愛丁堡大學法學院通過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後,旋即返台接替赴英國留學的家兄國欣,照顧當時已高齡83歲的父親。不久後父親因摔傷就醫,我一方面擔心他的病況,另一方面擔心我的博士學位證書不能及時寄到台灣,無法讓他老人家分享我的喜悅。幸運的是,他的病情逐漸好轉,不僅看到了我的學位證書,而且在隔年主持了我和內人碧純的婚禮。在他人生最後的廿個月,我有幸陪在他身邊、照料他的起居,實現我與家兄為人子最卑微的願望。
家人的支持與包容,是我撰寫本書的動力。任教於中正大學法律系的家兄國欣、嫂嫂薇薇給予我許多鼓勵。同樣於大學任教的內人碧純最是辛苦,在我南下高雄工作時,除了要照顧未滿3歲的小女詠慈,還必須完成沉重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我們都希望詠慈能快樂地成長,她的童言童語,是我們幸福的泉源。或許在20年後某個下著雨的無聊週末,她會願意拿起這本書稍微翻一下。
謝國廉
序於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研究室
2014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