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在開始閱讀本書之前,先來談談本書特色與內容。首先,由於國考題目常常是以特定實務見解為本,所以常常成為沒有實務經驗考生最頭痛的部分,尤其民事訴訟法這個科目條文繁多,相關實務見解更是多如牛毛,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自己去將有考相的實務見解一一找出實在不可能,也因此才有了本書的誕生。職是,希望讀者能認知的是,本書並不是一本傳統的體系書,所以不會開天闢地從審理原則一字不漏地交代,而是從歷年考古題趨勢分析之後,選出較重要的代表性實務見解,並搭配相關學說見解作說明。當然,如果真的是很重要的概念,筆者還是盡量在相關的爭點下補充說明,但仍不可能避免有無法觸及的領域存在。
其次,由於民事訴訟法這個科目的特性,所以許多概念可能都息息相關,上至訴訟標的、當事人適格,下至判決效力、上訴審,這一類的概念,本書也都盡量把相關的問題放在同一個單元,以便讀者理解。因此,可能常常一個單元會有許多小爭點及實務見解,雖然看起來較為複雜,但用意是在幫助讀者建立體系性的思考,並能透過互相比較參照的方式,將相關爭點一次全盤吸收,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在見解比較複雜的部分,也都盡量以圖表的方式幫助理解以加深印象。
接下來,畢竟本書是一本以實務見解為主的國考參考書,所以寫作的方向是參照國考出題的走勢,且有相關實務見解才會納入,以下大致分析一下歷年民訴考題的出題模式與本書的寫作內容:
(一)純實務見解考題:
這種出題方式就是完全參照某一則特殊的實務見解,然後包裝成實例題出題,比較常落在上訴審、再審與保全處分的部分,也是考生通常最不熟的部分。這部分當然是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所以與這一類考題相關的實務見解,在筆者能力所及範圍內,已悉數收錄於本書之中。
而這一類考題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可能完全不會有學說見解,所以遇到這種考題時的作答方式就比較輕鬆,只要引出所考的實務見解並涵攝於題幹事實,基本上就不會有錯。如果是決議類的實務見解,可能會列有數說,如果未被採納的那一說也有可參考之處,本書會一併附上,在答題時如果要增加分數也可據此分列兩說以豐富論述篇幅。
(二)實務或學說見解引導修法:
這一類的考題較不多見,可能出現的情形是特定補充法條規定的實務見解,後來被訂進法條當中;或是原本不當的實務見解,經學說批評後,將學說見解落實於法條之中,這一類見解也在本書收錄範圍之中。要回答這類題目,比較理想的方式是沿著修法沿革作答,先交代相關實務見解,如果有相關學說亦應交代,最後引出法條作結。
(三)學說與實務見解交錯之考題:
這一部分的考題是本書另一重心,也可說是國考最常出現者。這一類考題通常是實務先有特定的判例或決議見解,學說再予以評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是先有學說見解,再經實務見解引用者,這一部分的實務見解可能就會是較新的判決或裁定。這一類的見解本書也盡量把有代表性的見解都納入,並且把相關的學說見解一一介紹。
回答這一類考題時,流程大致上是先引出實務見解,再引出學說的評析見解,最後採一說涵攝本案事實作結。這一類題目如果想要獲得高分,可能的方式是在學理論述時作答得詳細一點,並自己先簡單想過為什麼結論要採這一說的理由(可以是學說中的其中一個理由等),這個理由不用很複雜或鉅細靡遺,畢竟考試時間有限,但看起來會像是自己有自己的想法,進而獲得高分。
另外,如前所述,有些問題的涉及層次很廣,這時候就需要體系性地分層次作答,例如遇到判決效力主觀範圍,就可能需要先說明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最後在推導出判決效力的範圍等,只要盡量依照思考的順序答題,答案通常看起來也會比較有邏輯及層次感。
(四)純法條或學說考題:
這一類題目由於無涉實務見解,所以並不在本書收錄範圍之中,但與各主題有相關者,也會在適當的部分稍作補充。有關純法條的題目,最常見的就是簡易、小額程序的部分,上訴審以後的部分偶爾也有這種傾向,面對這一類的題目,其實就是要把法條的架構和之間的關聯弄清楚,例如簡易、小額程序與通常程序的轉換等,只要法條嫻熟於心,大概都可以輕鬆作答。而面對純粹學理的題目,甚至有些是各門派的獨門暗器,就只能仰賴讀者自行參看相關文章或書籍,如果真的沒看過,大概思考方式就是把民訴法幾個重要的要求:訴訟經濟、實體利益、程序利益、訴訟延滯、紛爭解決一次性等概念互相衡量,然後自列二說作答,只要照法理推演,應該也可以一定程度地解決這類問題。
(五)家事事件法
這是一部很新的法典,相關考題很少,且涉及學說與實務見解對話的部分更少,但由於家事事件法已被列入考題大綱,所以還是選錄了兩個現在比較有討論的主題,希望能對讀者有些許的幫助,日後隨著見解與考題的累積,有機會再予以補充。
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讀者能夠理解本書的重點與使用方式,也能對民事訴訟法的準備不再那麼害怕。準備國考的過程雖然很辛苦,但回首那段時光,仍然深感充實。希望透過本書,能夠幫助大家對實務見解這個領域更熟悉一些,並且掌握相關思考技巧,早日脫離國考苦海!
巧意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