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odolf von Jhering, 1818~1892)曾說羅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則以法律。若說這三次征服的結果,以法律的征服最為平和與持久,當不為過。羅馬帝國雖已滅亡,但從現今世界各國民法債編關於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乃至債務不履行以及債之消滅之規定,均可找尋出羅馬法的規範蹤跡,羅馬法對近代私法影響之深遠,可謂已超越了時間、地域與民族,相形之下吾人現今之表現,若能自我期許為羅馬法精神之延續與成長,亦頗足以堪慰。
我的債法知識,應該是啟蒙於孫森焱老師,雖然他可能難以回憶當初是如何對我產生影響,但時至今日我從他身上所學,已經不止於債法知識,我終身感謝有良師如此。此外,林誠二老師,亦是我學習的對象,我感謝他對我在知識以及生活歷練上的幫助與支持,也願他對兒女的付出,能夠得到上天的眷戀。
這本書的出版,除了延續我在財產法上的多年努力外,更對我的人生歷程具有特殊的意義。我的摯友Tony魏在2014年1月2日的驟然辭世,讓我傷痛與自責許久,我小心地隱藏悲傷,努力地從失落中重新回到現實,然後盡力地完成這本他關切已久的著作,冀望能對他當初的期許與鼓勵有所交代。到今天在寫這本書的序言,我仍然懷疑是否已全然走出傷痛。2014年12月1日我的父親鄭國才(1926~2014)終於息了他在人世間近90年的勞碌,在父親過世的那幾天,我在白日忙完了一些父親身後的瑣碎事務後,總會在夜晚獨自回到我的研究室處理學校及個人的事務,並趁寂靜時刻努力地找尋一些與父親相關的過去回憶。有一段時間我坐在書桌前想繼續寫作,才發現不知道要寫甚麼,我總想在父親生前努力完成這本書,以為這是對他最有意義的事,直到偶然發現父親近20年前親筆書寫的手稿「世事真如夢,人生不肯閒」,我的淚水很自然的流了滿面,只能用百感交集來形容內心的無奈與懺悔。我父自幼失怙,隻身來台,一生刻苦努力,曾當選苗栗縣第一屆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縱然懷才不遇,亦不怨天尤人。他的一生,真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我至今仍無法忘懷,在那個舉目無親以及物資缺乏的年代,父親卻始終以開朗且充滿活力的堅定心境,克服母親及我兄弟四人所帶來的生活壓力。父親的逝去,雖不能算是意外,但總讓我至今仍存有無法原諒自己的傷痛,為了不讓母親孤單,我選擇了辭去學務長的行政職務,讓我能有更多的白日幫助父親完成對母親的陪伴,或許也可以在思念父親之餘,減輕我對父親的歉意。我衷心的祈望父親及Tony都能在神的國度裏,受到鍾愛與護佑。
本書之內容,係以2000年5月5日施行之民法債編為基礎,其中所稱之舊法,乃指在施行前之民法債編。本書共分為十二章,包括第一章概論、第二章債之發生、第三章債之標的、第四章債之對內效力、第五章債之對外效力、第六章契約效力、第七章多數債權人與債務人、第八章債之移轉、第九章債之消滅、第十章無因管理、第十一章不當得利、第十二章侵權行為。本書使用之法條,係以「§」符號代替個別法條,以「§§」符號表示複數法條,法條未具體指明法規者,均指民法而言。為使欲瞭解債法者能有效建立清晰完整的債法體系,本書嘗試於各章節附加圖表,並於各章節之末增加相關例題及簡析;對於有爭議的問題,本書均以使讀者能夠瞭解之通說及實務見解為主,並以重點方式擇要介紹其他之不同見解,相關的中外附註皆以盡量精簡為要,並適度表達作者個人之意見。由於筆者資質有限,其中或有能力未逮而謬誤之處,或有未盡深思而疏漏之處,尚祈讀者能多加包涵,並不吝指教。
鄭冠宇
2015年8月19日
序於台北東吳大學崇基樓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