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教育部為發展法學創新研究與教學計畫,從2007年起透過顧問室經費補助各大學院校教師投入法學教育,而引發討論地是,從2006年那一場由政大陳惠馨教授及長榮大學陳秀峰副教授在台南市舉辦的法學教育研討會談起,那是一場三十位左右,從事法學教育老師齊聚一堂的盛會,在經過相互討論後,達成了一些共識。本來一開始教育部總計畫是針對法律系學生,但是我們討論後認為法律系學生並非最多數,特別是在憲法、法緒、民法等課程教學上,所以更需要在法學教育深耕的是非法律系的學生。也因此,教育部總計畫就將歷年來的計畫分成兩大塊,一為法律系老師申請,一為通識中心非法律系的老師申請。本書作者李銘義副教授、于蕙清教授、吳大平助理教授、吳明孝助理教授、林信雄講師,也多次參與本項計畫。也獲得教育部顧問室多次計畫之補助。
參與老師更加體認到非法律系學生對於法學素養的相對薄弱,於是「用淺顯案例做為法學教育題材」的想法開始萌生……。「本土式案例教學」是一個強調找出「『本土』案例」的案例教學方式,同時也是法學創新計劃第一年的實施重點,在這樣的過程中,吾人發現同學們除了學習到如何尋找案例,也嘗試怎麼去解釋案例,也就是在對相關資料進行蒐集閱讀後,要求同學上臺用淺顯的方式說明此案例,待同學描述完,老師再針對法條部分進行解說,因此即使學生解說仍有不足之處,但是能力得到提升,且老師也達到他們最重要的指引功能。
在相關研究素材上,也大量引用大法官解釋的內容,隨時代之演進,對於法律修正之幅度,也日益增加。這也充實了本書之相關章節內容。
除了本土教材與學生有良好的互動,法學創新教育計畫將台灣南部各大學從事法學教育的學者,結合成一個堅強的團隊,並透過此網絡共同研究、撰稿、發表及出版書籍,透過學術社群討論與教材分享,獲得的東西會比你發送出去的還要多,所以不需要去藏東西,每個老師的相互分享會促成更廣大學生的受益,讓老師及同學能更詳細閱讀教案,並進行討論,至少學習到如何尋找相關法學案例之基本能力。
新學林出版社願意協助進行修訂版本,要感謝毛基正總經理的支持,編輯部林靜妙編輯大力協助,使本書能有機會每年持續更新,各章作者能善盡文責,讓本書得以持續有好評,例如中國人權協會,就將本書選為大學人權教科用書之一。在作者寫作期間,每每有新創意及細節,屢次請出版社修正,林靜妙小姐總客氣而仔細地處理,一併致謝。
本書持續更新出版期間,于蕙清教授也在正修科大升任教授,吳大平助理教授也出任實踐大學博雅學部社會二組召集人,我本人也轉任至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任教,並擔任所長一職。學術研究的路其實相當辛苦,有創見或有新領悟,都需要投入相當多心血,也期待學術先進及用書之同學,能不斷給予修正意見,謹以此書獻給支持作者群的讀者們。
李銘義副教授 謹記
於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