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序
約莫是去年(2016年)4、5月時,在PTT的國考版,有人問起債編解題書的比較,其中有一本正好是《債法題型破解》。我一時興起回了文,單純的說明當初寫作所設定的方向及目標。覺得裡面說的或許有可供各位在讀書時參考的地方,並且也算是交代為什麼這樣寫作的原因,特別將原文改寫放在這裡:
當時接獲出版社邀稿要寫《債法題型破解》時,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簡單的方向。
一、基本寫作方向:不猜題,而是用基本觀念以簡馭繁
寫作題型破解時我不喜歡猜題,儘管過去在總複習或授課所說的最高法院見解,多有直接於當年度的國考或研究所命題的情況。例如2016年2月的台大法研所民法A卷關於借名登記抵押權的試題,所涉及的103台上1679判決,便是2015年9月我上總複習的選讀判決;同卷中所涉及的無權處分關係中當事人間的債之關係,也是我在《債法題型破解》裡反覆強調的重點。但事實上我不喜歡猜題。
相反的,我認為我該作的事情是,將各位同學在學校或補習班,或者自行自修所學到的基本觀念勾串起來,學習如何將其運用在具體的案例思考上。
我非常喜歡舉的例子是我自身在高中的數學學習經驗。在我高一時,由於班級比較特別,班上在教學三角函數時,班導師只用了一節50分鐘的課就講完全學期的三角函數。理由很簡單,因為高中範疇的三角函數就是站在數個定理之上的延伸。老師只用了一節課證明講解完這幾個定理後,接著就是我們開始自行推導。
一開始,大家推導定理、證明所耗費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隨著對於概念內容的熟悉程度,時間逐漸縮減。最終的目標是在5分鐘內推導完七個定理,並熟悉它的推論過程。
在那之後,我們就分成六組,由老師在黑板上出題目,各組可以提供自己的解答。若對其他組的解答方式有不滿意,覺得自己的更快更周全,都可以上去提供自己的不同想法。老師給的題目有很多非常困難,也的確有不少同學在高一時,就運用某些大學的基本概念在解這些題目(我的班上有幾位物理、數學奧賽選訓營的選手)。但只要所運用的工具超出三角函數的基本定理的,我們一概不予納入。老師的理由很明確:「一切你們在高中階段遇到的三角函數問題,都應該能用這些概念解決。這就是你們在此時所僅有的工具。」
我想表達的很簡單。對我而言,從小的學習經驗都是如何將基本觀念運用、推導純熟,並用以解決問題。法律也是,我們所擁有的法學概念就是這些,因此應該做的事情是,理解為什麼我們要發展出這些概念,各該概念要處理什麼問題、能處理什麼問題、涵蓋了哪些利益的考量。所謂的「爭點」,背後隱藏的往往都是這些分析、考量,也就是各位常聽到的「風險分配、利益衡量」。
因此我在寫作上並不求「地毯式」的選題,特別是我將目光集中於司法官、律師考試的情形下,也多不去選擇其他類科較不相關的題目。一來節省篇幅,降低售價上及閱讀上對於各位的心理壓力;二來當然也因為我自身的學習歷程緣故。儘管若各位仔細去看的話,應該也可以發現並沒有什麼應考上應該知道的爭點遭到遺漏。
我當然理解,有許多的同學習慣「記憶、背誦」相當相當多的爭點,並且甚至逐一記憶各該爭點所對應的事實。這樣的方式對於答題速度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我想強調的是,記憶爭點當然很好。不過人的記憶有時而窮,若是可以經由觀念的熟悉,理解法制規範上的立場及利益衡量,以培養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分析清楚後,對於爭點的記憶反而可以更為簡單。畢竟,除了重複之外,理解本就是記憶最好的途徑之一。甚至,當遇見前所未見的案例時,憑藉著上述的能力,相信各位仍舊能夠游刃有餘的說出頭頭是道,並且與法制若合符節的內容。
我一直很喜歡《倚天屠龍記》中〈太極初傳柔克剛〉的章節裏,張三豐傳張無忌太極拳、劍,要他只記其意,不記其形的橋段,要他等到招全忘光才上陣。招式的樣子本來就不是重點,意在劍先,綿綿不絕的劍意才是。無論對手方東白如何出招,變化絕倫,張無忌總是以太極圓轉、連綿不盡的劍意化解。我想說的約莫就是這麼一回事。
二、解題模式
在解題模式的部分,第一是篇幅,我喜歡在1200字左右解決。以我自身應考經驗(2015年10月公費留學考試),我2小時的時間約可寫出4000-4200字。對於同學的要求當然不見得要這樣,畢竟同學們並不是民事法專攻,這樣要求不太公平。所以我期待的是同學能在135分鐘內寫出4000字就好,從而將每題答題文字字數多控制在1000-1350字。
另外是說明的部分,前面說過我喜歡引導各位用基本觀念思考題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透過當事人的主張逆推,思考民法上有什麼東西(其實就是請求權基礎)可以幫他獲得這樣的結果,而不是一開始就丟一個判決或判例。因為,事實上有太多的判決或判例之所以有趣或重要,就是因為該判決、判例作成當時,還沒有這樣的案例類型出現過。但各位也可以發現,法院裁判及學說的討論,其實都不脫在基本觀念打轉。這也是我上面所說的,基本觀念的純熟,知其所以然才是更為重要的事,這也是我對於解題書的理解。寫作題型破解這樣一本解題書,答題的內容當然都是幾經思考後所決定的,但我的目標並不在提供什麼定於一樽,不容懷疑、討論的答案、格式,而是刺激讀者以既有的觀念理解實例題。各位若有不同的意見,只要言之成理,都無不可的道理,甚至也都能寄信和我討論。事實上,書中的Feedback欄位,便是讀者以信件詢問後我的回覆。
最後則是回到該篇文章原發文者針對選書的提問。書該怎麼選,真的建議各位寧可多花20分鐘先去看,或挑自己確實寫過思考過的題目,看各該作者如何解。挑自己習慣的、能接受的就好,沒有什麼是一定要的,我的方式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儘管我認為我已盡力的寫出一本自己還算滿意的參考書,但最終此書的寫作仍是以「我對於解題書應該完成什麼任務的理解」出發而完成的。是否適合什麼樣的同學,是否夠好,都是讀者們的判斷,作為作者已無從再行置喙,無論評價為何,我都只能默默接受。
以上的這些想法都是極其個人性的,可能難以適用在所有人身上。但當然,最後若能有讀者在我的想法裡找到一點點的啟發或感想,那或許意味著我那樣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將非常欣慰。前陣子讀村上的書,他在《身為職業小說家》裡引述Isak Dinesen(其實就是電影遠離非洲的那位)的話,說「我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各寫一點。」聽起來或許消沉,但卻真實映照了那種默默踏實前進、不急不徐的態度。若各位覺得不好,請容我將它改為「不為所喜,不為所悲,每天各讀一點、各寫一點。」以這樣的平靜逐步向前吧。
201701